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那些未能满足的情感

在整本书中,我都会反复提及虚假的“自我”对我们的巨大影响,因为理解它是唤起觉醒的关键。除非能发现那个“自我”的行动轨迹,否则只会永远被它控制,永远无法绽放本心,永远无法成为精神觉醒的成年人。

其实,“自我”是至关重要而且非常必要的同盟——我把它比作蛋壳,是雏鸟在孵化之前和孵化期间的保护层。然而,如果蛋壳永远不破,它最终反而会杀死原本该保护的雏鸟。心灵成长的目标从来都不是泯灭自我,或者否定自我的作用。我们的目标只是去理解它,通过不断理解来摆脱对它的需求。

当我们发现“自我”在起作用时,要记住,它是在掩盖童年的创伤。因此,“自我”的出现其实源自某种缺失。只有深挖出那些未能满足的情感,并弥补这种缺失,才能治愈伤口。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意识到自己为弥补内心的缺憾和痛苦采取的一切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令我们越来越背离真我。

真实的自我就在内心深处,隐藏在那个受伤小孩的感受之下。当我们逐渐认清真实的自我,心中的痛苦就会治愈,本真就会变得明朗而清晰。这条治愈之路包括认清“自我”在惯有模式中的表象,包括学会在发现它们时停下脚步。当我们驻足时,我们会提出问题,深入思考。我们要问自己:我们的“自我”在保护什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抚平童年留下的创伤,不再伪装自己?

只要停下脚步,把聚光灯瞄准“自我”,自然而然就能将关注的力量从它身上挪开。这样,那个“自我”就会开始被削弱。我们会把关注点放在真正需要的地方,从而有机会说出儿时的恐惧;这一次,和儿时不同,我们的声音有人听到。终于,也许是人生第一次,我们和儿时的恐惧握手言和。

回首往事,也许是世上最困难的事。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痛苦正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这实在太痛苦了,假装不受影响地如常生活要容易得多。勇于审视那个卑鄙的“自我”是觉醒的关键。关于“自我”惯有模式的最大骗局就是,它们每次都以不同的方式示人,蒙蔽了事实,让我们以为自己的经历与别人完全不同。我们被“自我”的诸多表象迷惑,珍视那个表面形象,相信那就是真实的自我;然而,它们只不过是虚假自我的表面模式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第二次婚姻往往比第一次婚姻更失败的原因所在。这些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惯有模式。他们的“自我”让他们以为自己爱上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因为对方是金发而不是黑发,或者对方是会计而不是音乐家。因为外在的表现方式不同,我们就相信自己的体验也会不同。我们不知道的是,在这些外在的表现背后,是同样推动我们上一段恋情的情感意识。

在以单身身份开始一段新恋情或者选择再次步入婚姻殿堂后,几个月内,旧的惯有模式就会浮出水面。和第一次婚姻不同,我们对第二次婚姻的忍耐程度会更低。有时候,要经历过几段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基本上一直采用同样的情感模式吸引新的伴侣。

瞧瞧这个“自我”有多少张面孔啊!有时候,我们的惯有模式会让我们成为工作拖延症患者、爱欺负下属的老板或者不可靠的员工。这是因为我们之前从未遇到过这种特别的人生境遇,被它的新奇迷惑,本能地做出一些反应,就好像这些都是全新的一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再次感觉到以前的工作或生活状态。这让我们疲惫不堪、焦躁不安、百无聊赖,甚至会觉得自己丧失了力量。我们不禁要问:“我是怎么再次走到这一步的?这种感觉从何而来?为什么我又绕回了原点?”我们并不认为自己陷入了弗洛伊德所说的“强迫性重复”,但的确是强迫症似的一遍一遍重复着同样的情感体验。

自我认知就是这种“自我”的终结者。它会将那种“自我”一扫而空。认清真相从来都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认清现实从来都是改变的开始。惯有模式终于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这样问自己:

我的“自我”通常以何种面目示人?

它什么时候可能被触发?

它在被触发时会如何表现、如何运转?

这样表现的回报是什么?

这个“自我”想要保护的真实内心是什么?

通过提出这些正确的问题,我们就不会被那个“自我”掌控生活。我们的勇气会深入内心,重新拥有完整的自己,然后驱散那个“自我”的力量,让它退出生活的舞台。这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更真实的自我——不再害怕被人看穿、不再害怕暴露弱点的真实自我。那些需要用虚假“自我”的面具做挡箭牌的日子会变成过去,全新的明天将在地平线上徐徐升起。 VWgG9o/KATo3Smxdy36hs3e1Opc/80i5v2WqIxGOBdG8M56y29dZ1aM/ZVWcjJB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