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我们将设计变成了现实
穿针引线,我们描绘出复杂的图案
穿针引线,我们在挂毯上点缀色彩
这让我们忘记了一切的起点
终于,我们穿上衣服,完全没有留意那些打过的补丁。
作为治疗师,有一句话可以最深刻地反映我的见解:“我们不是活在一段人生里,而是活在一种模式里。”
我想带你超越生活中的表面干扰,进入更深的层面,在那里,能清晰地看到驱动生活的惯有模式。这种深入的过程很像是在清除迷住眼睛的蜘蛛网。我们总是渴望两种精神力量:爱和价值,因此大多数人并未留意自己的惯有模式。我们是那么饥渴,甚至陷入到一种幻觉般的麻木状态中。受到关注、被人接纳、赢得认可,这些成了我们痴迷的奖赏,是不惜一切代价疯狂追逐的对象。
因为我们坚信自己追寻的东西只能从外界找到,这种寻找让我们从一段关系走向另一段关系,有时又让我们从一项成就走向另一项成就。我们觉得自己被世界“操纵”了,认为很多事情并非我们愿意参与,而是它们主动找上门来的。我们觉得自己像是不幸的旁观者,别无选择,只能疲于应对生活抛来的一切。我们可能表现得就像个被动的参与者,像个悠悠球一般在生活中摇摆不定。然而,我们其实是自己人生经历的积极参与者和共同创造者。这样看来,被动也是一种选择——一种伪装成无从选择、实则非常积极的选择。这些消极的反应模式源于我们的习惯,也就是习惯于从父母那里寻求爱和认可。我们总用这样的模式回答以下这些问题:
我得到爱了吗?
我获得关注了吗?
我有价值吗?
我们从外部世界(主要是从父母那里)寻找这些,而不是从自己身上寻找。世界各地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寻求长辈的认可和肯定。父母无疑位于这条认可等级链的顶端,其次是家庭中的长辈,再次是老师。当孩子渴望从长辈那里获得爱和认可时,就会很乐意放弃自己,很愿意与他们保持一致。
不管我对来访者说过多少次,我还是得一遍遍地提醒他们,童年对他们现在的生活模式影响有多大。我们的情感仿佛一枚抛出的硬币,需要过很久才会落地。如果你发现我在书中到处重复这一点,那是因为:你以不同的方式听到它的次数越多,你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容易重复旧模式,重走老路。
琳达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多年来她一直埋头工作,将工作视作生命,然而,她怎么都想不通,为何在听说近期就要升职的消息时,她居然感到很焦虑。当她要和老板会面、详细了解自己的新岗位职责时,她就编造借口说自己生病了。把见面时间推迟到下一周后,她又编造借口说孩子病了。
“我这是怎么了?”她问道,“我一直追求的就是这个,现在终于得到了,我却怕得要命。”失败的恐惧击倒了琳达。我们花了好几次咨询的时间来解构她恐惧的根源。她在一个信仰虔诚、要求严格的家庭中长大,很早就学会了逃避惩罚,事事追求完美。她在方方面面都展现了这一点。她成绩优异、身材健美,嫁给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把孩子也培养得成绩斐然。在崩溃之前,她似乎一直都很成功。
在解构了她的过去并找出这些与现在的联系之后,结论很明显:她认为自己可能无法胜任新的工作。她不自信。就像小时候那样,她害怕因此受到惩罚。她完全沉浸在过去的体验中,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影响到了她如今的生活。儿时的恐惧完全征服了她,她就像小时候那样,全无招架之力。“小时候,我害怕父亲发怒,经常躲在壁橱里。我会在壁橱里一直躲到天黑,确认他睡着了,才敢爬回自己的床上。”如今琳达再次体验到那段情感创伤。她害怕失败,害怕受到惩罚,所以躲进了自己的“壁橱”里。
我前面提到过,我们是通过耳濡目染父母对我们的做法来学习的,这个过程也相应地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琳达学会了用保持完美的形象来逃避惩罚。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这样的设定让她动弹不得,妨碍了她的进步。当那个虚假的“自我”占据上风时,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地让父母注意到自己。要么变成喜剧演员,要么变成马屁精,要么变成愤怒的反叛者,要么变成顺从的追随者,要么被动地跟随,要么鲁莽地绕行。我们跌跌撞撞、东拉西扯、左冲右撞,都是在拼命地追求爱和认可。这场虚幻的舞蹈就这样开始了。只要能让我们深信自己被人爱,放弃真实的自我又怎么样呢?我们相信,风雨过后就是金光万丈的朗朗晴天。
儿童时期强烈的情感经历会成为我们的模板,让如今的我们无意识地重复这种模式。这就是我常说的遗留自儿童时期的受伤情感。作为孩子,感受内心的痛苦实在太可怕了。不去感受反而容易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意识会帮助我们在这些痛苦周围形成一道坚硬的外壳,并引导这股受伤的能量去塑造一个虚假的形象。一旦我们弄清了这些与人和事件相关的基本模式,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惯有模式无处不在。当我们面临挑战和压力时,这种模式的作用最为明显,我们会本能地调用童年时期的应对策略。
自从我从事治疗师的工作以来,我发现我们不仅活在一种模式里,而且我们自己就活成了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和我们融为一体,或者说,那个虚假的“自我”变成了我们自己。我们坚信自己就是那个为了应对童年生活而扮演的角色,不再去体验每一刻的新鲜感,而是重新诠释这一刻,以匹配旧的模式。我们不再随心地体验生活,对生活中每时每刻的经历做出真实的反应。相反,我们总是剑拔弩张,反应激烈,好像一个疯狂的钟摆,外部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就会跟着摆动。
把对困难处境做出的反应看作对过去的重复,这么做并不容易。我们与自己的惯有模式融合了多年,以至于无法理解这些模式是如何根植到内心深处,变成当前的默认体系的。这一切的感觉是那么真实。一旦发现自己其实是在重复一种情感模式,就能逐渐拆解这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