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就让生活跌至谷底吧

我知道,在这条追寻真实自我的道路上,我并非独自一人。我和数千名女性交谈过,她们都想走出迷雾,过更清醒的生活。我们天生健忘,以至于生活在一种虚假的、充满恐惧和压抑的自我意识中,需要被多次唤醒,才肯面对现实。

这让我回想起我的来访者帕姆。她在经历了一天格外痛苦的煎熬后给我打电话。她一整天都在照顾家人。那是一连串的苦差事,她得为家里的每个人一一做出安排:要开车送年迈的母亲看医生,要为患病的妹妹安排家庭护理,要帮女儿把家具搬到她的公寓里,要为小儿子辅导家庭作业,还要给她丈夫搞的一个项目帮忙。帕姆充满爱心、善良仁厚,她认为把家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是理所应当的。她这辈子都在这么做,并且一直扮演着这种自我牺牲的角色。帕姆没有意识到的是,正是这么做给她的情感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她对此完全不自知。

去年她的体重暴增了十二公斤。她发现丈夫不忠,差点闹到离婚。她还经常对孩子们发脾气。然而,她没有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反而通过拼命维持现在的角色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感受,顽固地相信这个角色会为她带来梦寐以求的情感救赎。她一如既往地扮演好妈妈、好妻子、好女儿的角色,相信只有这么做才能得到认可。这让她万分痛苦,但她却认识不到。她完全被迷雾淹没了。

我委婉地提示她,这么辛苦地扮演拯救者和调停者的角色可能是出于自己的需要,她听了愤怒地反驳道:“你是在暗示,是我自己想这样?”她几乎不敢相信我竟然会如此暗示。“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她逼问道,“我干吗要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折腾成这样呢?难道我是个受虐狂?”

我花了很长时间来解构她的惯有模式,终于让她明白,她在不知不觉中一直扮演着调停者、给予者和拯救者的角色。帕姆一直是家里的救火队员。家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找她,家里需要人帮忙照料——找她,没人协调沟通——找她,有人发生口角——找她。有需要的地方,就有她来满足需要。这就是她从小获得父母喜爱的方式。在她的生活中,只要有人有需要,她就总是冲上去救援,而不会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若问她如何爱他人和接受他人的爱,这是她唯一知道的方法。她这种做法很可能吸引到需要帮助的人,让她能继续扮演熟悉的角色。然而,她不知道给自己留余地,不知道照顾自己,长此以往,她退让到了极限。

我们的文化环境教会女性通过牺牲和奉献来获得爱。这种自我牺牲的表现形式千奇百怪。不管是何种表现形式,我们都可以借由它从直系亲属那里获得梦寐以求的爱。我们的这种行为慢慢延伸到自己的朋友身上,继而延伸到其他人身上。只要这种自我牺牲的角色能让我们不断获得关注——不管这种关注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我们就会抓着它不放。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习惯于这种角色扮演,甚至分不清那是不是真实的自我了。就像帕姆一样,我们会因为疲于奔命或者遭遇危机而一点点崩溃。那层厚厚的面具渐渐出现裂缝,光线沿着缝隙渗入进来。

以前我们一直龟缩在阴影里,光线的突然射入让我们感到惊慌失措。当这个熟悉的角色面具第一次被剥开时,我们一方面痛不欲生,可另一方面却又惊讶地发现自己仍然活着。这些感觉让我们大受震动,本能地想用原来那套方法掩盖裂缝,忘掉自己看到的事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伤越来越多,裂缝逐渐扩大,那个“自我”再也无法掩盖这些裂缝。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通常称之为“崩溃”。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时人已过不惑之年,则称之为“中年危机”。

通常,只有过度的创伤才能让自我偏离轴心轨道。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整个人都会有种跌至谷底的绝望。作为一名治疗师,我总是静候来访者出现跌至谷底的感受。这意味着那个“自我”濒临死亡。来访者会拼命逃避,想尽办法绕过最后的致命一击,而治疗师则屏息等待。一旦跌至谷底,真实的自我会被迫扯下面具,这常常会让我们觉得不认识自己了,怎么做都不管用了。原先那些用来逃避真我的一切策略现在都失效了。

我的汽车冲出马路的那一天,就是我的人生跌至谷底的那一天。那一刻我意识到,我必须立刻做出改变。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不知道如何开始,但我知道,是时候了。我的灵魂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侵蚀了。

我们长期以来默默忍受着文化对我们的约束,忍受着父辈对我们的诋毁;但当我们跌至谷底时,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和纠正这些错误。最艰难的部分,就是站在镜子面前,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约束和诋毁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想到自己就这么任由他人忽视我们、轻视我们,我们会感到无法承受。

现在该怎么办?难道应该重新走回老路,继续按照从小到大学会的方式生活吗?我们真的能重新回到那团迷雾中,重新在充满了敬畏、礼制和传统的云团中沿着循规蹈矩的老路生活吗?

真到了跌至谷底、彻底绝望的时候,我们往往已经做出了选择。我们当然可以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但它真的发生了。我们的头脑可能会编造出各种幻想,诱使我们相信一切如常。但在内心深处,我们知道自己就是在逃避赤裸裸的事实。

人生的低谷之所以如此伤人,是因为原先那个虚假的“自我”在重压之下四分五裂了。原来的习惯和策略都跟着一并跌至谷底,我们只觉得情感仿佛失去了依托,这个地方陌生得令人生畏。没有了那层自我防御,我们到底是谁呢?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让生活跌至谷底、经历自我崩溃,其实是通往重生的入口,我们就不会那么害怕了。我们之所以抵制,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对此我完全能理解。

如果没有自童年起就设定的剧本,没有从小习惯的模式,没有文化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桎梏,那我们到底是谁?我们有没有想过,当剥去那层面具后,我们是谁?如果我们鼓起勇气寻找答案,就能沿着这条轨道找到生活的真谛,立刻行动,去做最真实的自己。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深入挖掘我们的本心,抛弃一切与我们真实身份不符的东西;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放下生命中不再适合我们的部分,放下令我们停滞不前的模式;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正视改变带来的恐惧,正视这一切背后的真相。

对帕姆而言,这就意味着她不必再去扮演拯救者和调停者的角色。渐渐地,她越来越认可真实的、内在的自我,不再通过围着别人转来寻求自我安慰。她越来越自爱,说“不”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起初,她身边的人对她的新做派十分抵触,甚至有种遭到背叛的感觉。这都是正常反应。当他们意识到别无选择时,也就开始接纳了。

帕姆终于让阳光照进了她的内心深处。她曾经的人生是通过牺牲自己来获得认可,现在,她终于尝到了摆脱这个剧本、重新演绎自己人生的滋味。现在,她已经能回答我们所有人在通往精神觉醒的道路上都会面临的问题:“我真的准备好诚实面对自己了吗?我真的准备好不再拼命从别人那里寻求认可了吗?” oUtRxAFRRMa5ErtS029rPBnjpVXCtqjONrBlEyBKrQIXfp4k9mjCbrYIcm7Ajp9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