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槟榔的名称

前文提到了多处西方历史对槟榔的记载,其中出现了好几个不同的单词,如马可·波罗记录的tembul,加西亚·德·奥尔塔记录的betre、faufel、sipari、berah。笔者在查阅西方历史文献时还看到许多别的关于槟榔的表述,由此可知在欧洲语言中槟榔、槟榔嚼块、蒌叶包裹等一系列与槟榔有关的产品的名称是比较混乱的。在亚洲语言中,这些产品的名称一向意指明确,并没有混乱的情况。

以中文为例,槟榔的别名有傧郎、宾门、螺果、仁频、仁榔、洗瘴丹、仙瘴丹等。蒌叶,又叫作蒌子、蒟酱、荖叶、土荜茇、荖藤。在台湾,以鲜槟榔切半包裹蒌花的制品叫作“菁仔”,以蒌叶包裹槟榔的制品叫作“包叶”;在海南,以“包叶”的制法为主,槟榔制品的名字则叫作“青仔”。

在欧洲语言中,槟榔的规范名称为areca,这个词首先由葡萄牙人使用,之后,其他欧洲语言基本都跟随了葡萄牙人的命名。areca从南印度的泰米尔语的addakai变音而来,显然这与葡萄牙人发现印度的历史有所关联。不过,在欧洲语言中,表述嚼槟榔这个行为的时候,一般说嚼蒌果(betel-nut chewing),而不说嚼槟榔。这可能和欧洲人首先接触到的嚼食槟榔的人是印度人有关,前文已经说过,印度人嚼食槟榔的方式是用蒌叶包裹切得比较细碎的槟榔和其他香料,内部细碎的槟榔可能比较难以辨认,反倒是包裹在表面的整片的蒌叶比较容易识别,因此欧洲语言中描述嚼槟榔时都说成了嚼蒌叶的果实。其实在整个包裹起来的嚼块中,最重要的、能够带给人发热和兴奋感觉的就是槟榔果,而不是其他的成分,因此欧洲语言将嚼槟榔表述成嚼蒌果,从一开始就是不准确的。

在很多欧洲语言的通俗表述中,由于areca这个词比较少见,槟榔干脆就被写成了betel-nut,字面意思是蒌果。其实槟榔和蒌叶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一个是高大的棕榈科常绿乔木,一个是低矮的胡椒科藤本植物。混为一谈的唯一原因就是槟榔经常被人们以蒌叶包裹嚼食,结果被误称为蒌果,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鉴于存在这种混乱,笔者查阅到的许多英文文献首先得用上一大段篇幅来解释betel、betel-nut、areca之间的异同,这种情况在东方语言表述中是完全不会存在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欧洲人始终对嚼食槟榔的习俗不甚了解。

欧洲语言中把蒌叶叫作betel,这个词也是葡萄牙人首先使用的,来源于南印度的马拉雅拉姆语的vettila,被葡萄牙人变音变为betel、betre、berah等词。马可·波罗使用的tembul一词也是蒌叶的意思,来自梵文的tembula。在北印度的诸语言中,槟榔大多被叫作supari,蒌叶通常叫tembula或nagavali,而以蒌叶包裹的槟榔嚼块则被称为paan。印度语言中详细地区分了槟榔、蒌叶和槟榔嚼块,比中文只区分槟榔和蒌叶更为精确。

关于槟榔的传播轨迹,我们也可以从现存的语言中一窥究竟。在南岛语系诸语言中,槟榔被称为pu(楚克语,Chuuk)、pugua(查莫罗语,Chamorro)、bunga(他加禄语,Tagalog),而在亚欧语系印度语支(主要分布于印度北部及周边地区)诸语言中则被称为puga、pugi(梵语)、puak(僧伽罗语),可以看出北印度语言与南岛语言对槟榔的称呼有相似之处,这也是槟榔从南岛语族传播到印度——雅利安民族的一个证据。

槟榔在中文里虽然有一些异名,如傧郎、宾门、螺果、仁频、仁榔、洗瘴丹、仙瘴丹等,但这些异名用得很少,最主要的名称还是槟榔,且历史很久,自东汉以来就一直在用。中文槟榔可能来自马来语的pinang,仁频可能来自爪哇语的jambi, 马来语和爪哇语都是南岛语系的分支。在东南亚,尤其是当今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有许多地名与槟榔有关,比如印度尼西亚的占碑省(Jambi),邦加-勿里洞省的首府邦加槟港(Pangkal Pinang),廖内群岛省的首府丹戎槟榔(Tanjung Pinang),以及马来西亚的槟榔屿(Pulau Pinang),等等。大量使用槟榔作为地名,也显示了槟榔在南岛语族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在当代印度,以蒌叶包裹并且通常含有槟榔的嚼块,一般被称为paan。嚼食paan在印度是一种很普遍的习惯,通常在饭后进行。大部分的paan都含有槟榔和烟草,但还有一些是包裹水果和香料的,也能起到清新口气的作用。嚼食paan的传统非常悠久,如前所述,在阿育王时代就已经普及,主要目的是清新口气、帮助消化,至今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今在印度,现场制作和贩售paan的摊位仍随处可见,人们会在摊前聚集并交流咨询。虽然在古代印度,嚼食paan是社会上层中才较为普及的习惯,但现在印度各阶级都普遍嚼食paan了。paan中添加的香料种类可以多达数十种,现场制作,随客选择,最常见的内容物还是槟榔、烟草、茴香、丁香、豆蔻,且都切得比较细碎。因此印度人一般不说自己嚼槟榔,也不说嚼蒌叶,而是说嚼paan,用中文来表述paan,大概可以称之为“混合嚼块”。 rp/+Y/l37E1cbysPyVcv/gKbrIB53IQ2BptFWRPr4HFnC3RPq2ToDlUeLxDfyn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