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生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快速兴起的一门经济学学科,她的兴起主要是为了应对各国医疗卫生费用的飞速增长、人们对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的增长等问题。自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将医疗卫生资源与一般商品进行区分到现在,卫生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了包括医保研究、卫生保健系统研究、卫生技术评估、药物经济学、医院(经济)管理等分支学科在内的成熟而复杂的学科体系。卫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什么是健康以及健康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医疗保健的供给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以及医疗保健的市场均衡;微观水平(干预措施水平)的经济性评价,也就是卫生经济学评价或药物经济学评价;卫生保健系统的整体评估;以及医疗保健系统的规划、预算和监督机制。
在我国自2009年开始的最新一轮医疗改革工作中,卫生经济学在宏观和微观领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付费方式的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开放社会办医等,这些方面都有卫生经济学的身影。此外,为了在科学合理地对医保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的同时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医保基金的管理部门自2017年起开始了每年一次的医保目录调整工作,充分采用微观的卫生经济学评价证据,与制药企业进行价格谈判,2017~2020年,谈判成功的产品的平均降价幅度均维持在了50%~60%,从而使民众能够真正地用得起药。
随着近年来将非安慰剂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类的研究(干预性和观察性研究)都归为了“真实世界研究”的概念范畴,各国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和药品评审、报销机构等也在讨论应如何将真实世界证据应用于卫生经济学评价进而指导决策制定。此外,由于中医药的卫生经济学评价往往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因此有着区别于西医西药领域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的特点和难点,而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则是可以尝试突破这些中医药卫生经济学评价难点的方向之一。因此,本章将着眼于微观评价方法,介绍卫生经济学评价的基本概念,总结中医药卫生经济学评价的特点与难点,并将结合两个案例,对如何使用真实世界数据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