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草药(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HM)减少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急性肝炎加重: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病例对照研究。
1.研究设计 基于数据库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2.研究目的 评估使用CHM治疗HBV患者,是否可以减少其肝炎急性加重及后续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3.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台湾地区医疗保险研究数据库(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Research Database,NHIRD)。从该数据库中随机选取了1000000人的数据信息。
4.确定队列 2000~2013年中国台湾地区医疗保险研究数据库中的被新诊断为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排除标准为:年龄小于20岁;先前已被诊断为HBV的患者;在HBV诊断之前有癌症患者;丙型肝炎病毒和酒精相关肝病患者。共确定27301例。
5.随访时间 对所有新诊断的HBV患者进行至少3年的随访,直到发生急性肝炎加重事件。
6.结局指标 发生急性肝炎加重被定义为在随访期间第一次进入急诊科或住院治疗肝炎急性加重,该结局是由纵向健康保险数据库(LHID)索赔数据中确定的。
7.病例组和对照组 该研究中出现1312例肝炎急性加重患者,组成病例组。对照组为15350例没有发生肝炎急性加重的患者。为了减少病例与对照组的特征差异,研究采用了1∶1倾向评分匹配(PSM)的方法,选择了病例组和对照组各1306例。肝硬化或肝癌发生为次要终点。
8.中草药治疗暴露的确定 该研究将患者诊断HBV后第一年内接受CHM治疗的天数作为中草药治疗累计天数。CHM治疗(暴露)被定义为在诊断后一年内接受中草药治疗超过90天。从未看过中医师的患者被定义为非CHM治疗组。此外,为了更准确地比较CHM治疗对肝炎急性加重以及肝硬化和肝癌的影响,研究排除了接受CHM治疗少于90天的患者。
9.协变量 该研究协变量因素包括患者诊断为HBV感染的年龄(20~44岁、45~64岁和≥65岁)、性别、每月保险费、城市化水平、合并症、抗病毒和水飞蓟宾治疗。
10.统计分析方法 病例组和对照组特征分布的差异采用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分类变量),和student- t 检验(连续变量)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为了减少选择偏倚,该研究采用了PSM方法平衡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混杂因素。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对病例进行匹配,包括年龄、性别、每月保险费、抗病毒和水飞蓟宾治疗等。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HM使用与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急性加重风险的关系。此外,研究还分析了CHM使用累积天数与肝炎急性加重、肝硬化和肝癌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计算了比值比 OR 及其95%置信区间(95% CI )。统计显著性水平设定为 p <0.05,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AS9.4版软件(SAS Institute Inc.,Cary,NC)进行。
11.研究流程图 见图5-4。
图5-4 中草药(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CHM)减少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急性肝炎加重研究流程图
12.结果 总的肝炎急性加重率及随后的肝硬化和肝癌的总发生率分别为7.9%和4.8%。在调整相关协变量后,接受CHM的患者其肝炎急性加重的风险(调整比值比[a OR ]=0.20,95%置信区间[95% CI ]:0.13~0.31)和随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a OR =0.29,95% CI :0.18~0.49)明显低于未接受CHM的患者。然而,肝炎急性加重、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与CHM均无剂量依赖性关系。
13.结论 研究发现,使用CHM与显著降低HBV患者肝炎急性加重及随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