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依赖的常规药物替代脱毒治疗及心理康复治疗措施并不能满足临床对药物戒断方式的疗效要求,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可能在药物依赖的脱毒和改善戒断症状方面发挥作用。
依赖综合征是指反复使用某种物质后产生的一种行为、认知和生理异常的综合状态,又称为成瘾和药物滥用障碍。在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国际统计分类”(ICD-10)中,将至少满足以下三项临床特征作为诊断依赖综合征的标准:①对使用该物质具有强烈的渴求感;②对使用该物质的行为难以控制;③不顾有害后果仍坚持使用该物质;④与其他干预措施相比,对该物质的使用具有优先选择权;⑤对该物质出现耐受现象;⑥停止或减少用药出现戒断症状。药物依赖综合征则是对特定易成瘾药物(如可卡因、酒精、尼古丁和阿片类物质等)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以心理为主)的依赖。通过激活大脑奖赏系统、动机和记忆调控脑区,使机体感受享乐和愉悦是这类物质的共性,这份依赖使患者需过量获取特定药物,一旦无法满足则会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焦虑、抑郁和躁狂等戒断状态。同时,药物依赖能增高基础疾病的发病率和住院后的死亡率,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威胁。
药物依赖不仅是个人生命健康问题,更是社会安全和国家经济问题。据2011年WHO报道,酒精依赖的人数占全球1%,成年人吸烟率占30%。全球每年因成瘾性药物死亡的人数高达870万人,其中因违禁药物死亡的人数约20万人,因酒精摄入导致死亡的人数约250万人,烟草相关的有600万人,严重威胁全球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药物依赖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和暴力行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经济和安全负担。所以,亟需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来规避药物依赖导致的不良结果。
根据药物依赖成瘾及戒断的病理学特点,目前临床将其治疗分为急性期的脱毒治疗、脱毒后防止复吸及社会心理康复治疗两个方面。脱毒治疗是指在急性戒断期,通过药物替代、递减药量等方法,减轻躯体戒断性反应,逐步达到摆脱药物依赖的目的。对于不同药物的脱瘾治疗,替代药物的选择上有所差异。阿片类药物的替代治疗包括μ受体激动剂(美沙酮、丁丙诺啡)、阿片受体阻滞剂(纳洛酮)及联合精神类药丁螺环酮、可乐定等,皆具有低成瘾性的优点。酒精依赖治疗使用苯二氮卓类、抗惊厥类、β受体阻滞剂和α受体激动剂。可卡因依赖是一种中枢性兴奋性,尚无明确药物能发挥靶向作用,于急性戒断症状出现时,常选用苯二氮卓类和抗精神类药进行对症治疗。经皮尼古丁贴剂(NRTs)、抗抑郁药物和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部分激动药治疗尼古丁依赖已经得到广泛的临床验证。但是,阿片受体激动剂、苯二氮卓类及抗抑郁类的药物长期使用,将给患者带来新的药物依赖隐患,所以,联合其他非药物手段协同调控脱毒过程必不可少。据报道,戒毒者在戒断症状消失后的半年内复吸率高达95%,表明药物依赖不单纯是躯体依赖,更主要的是心理依赖,所以在替代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应加强个人信念、在家庭和社会的监督与支持下抑制依赖心理。由于医疗保险方面的限制,许多病人仅于急性戒断症状发生时才选择接受医院的正规治疗,在出院后1年随访研究中发现,只有大约40%~60%的出院患者坚持控制药物摄入。所以常规疗法存在替代药物的潜在成瘾性及患者依从性差的缺陷,急需一个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应用于药物依赖的临床治疗。20世纪70年代,香港Wen博士首先验证了针灸是治疗药物依赖的一种手段,随后众多研究验证了针灸以其安全、易接受、无成瘾性、低耐受性的特点在脱毒和康复过程中发挥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