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针药结合调控神经免疫的研究策略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动态平衡的紊乱对抑郁症、中风以及肿瘤等疾病发病的影响是目前最具前沿性的研究课题之一。“神经-内分泌-免疫”通路的揭示为药物研究提供了许多具有潜力的作用靶点,但单纯的药物治疗存在片面、效应延迟以及副作用较大等问题。研究表明,针灸“多方位、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促愈功能可以弥补药物单一靶向性的不足、削弱药物的毒副作用,并从穴位局部至全身整体提升机体的血药浓度,增益药物的治疗效应。

然而,虽然大量的实验研究验证了针药结合在神经免疫疾病中的有效性,但是选取的适应证大多局限于临床常见的针灸适应证。我们要了解的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概念最初源于Kevin Tracey博士2002年在《自然》杂志上提出的“胆碱能抗炎通路”,即内脏传入感觉神经检测免疫状态的变化并通过孤束核转化为迷走神经信号调控靶器官的炎症状态。因此,以细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菌血症、脓毒血症或败血症也属于神经免疫疾病的范畴。2014年的报告已经指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可以有效减少脓毒血症小鼠的死亡率,主要是通过激活下丘脑HPA轴,促进肾上腺分泌多巴胺,以发挥针灸的抗炎效应。2020年的研究验证了这一观点,并通过改变穴位的选择以及电针的刺激时机、强度,进一步优化了针灸治疗脓毒血症的方案。虽然感染性疾病并非国际认可的针灸适应证,但是以上的证据表明,针药结合在该领域应该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以此为例的证据表明,针药结合的研究无法逃脱针灸适应证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固有思维认为针灸治疗是药物发挥效应的辅助工具。后续的研究可以着重探索疾病本身的发病机制与针药结合治疗机制之间的联系以拓宽针药结合治疗的范畴,甚至更进一步考虑,药物的效应是否可以成为针灸特殊效应的“闸门”控制装置,以扩充针药结合治疗的适应证呢?

另外,目前针药结合在神经免疫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有效性”的层面。这种研究方法潜在的问题是,针灸效应的广谱性会导致针药结合的有效性结果与针刺的部位、方法等主观因素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层出不穷的基础或临床研究结果又该如何指导临床方案的转变呢?因此,后续的研究应在理解神经免疫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基础之上,建立药物剂量与针灸作用方式之间的具体联系,以最大程度优化针药结合治疗的方案。

此外,针对针药结合的神经免疫调控机制仍停留在比较表浅的层次,目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表明针刺能够快速激活自主神经,在神经免疫调控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药物治疗,如目前在肿瘤领域具有治疗前景的CART疗法能够针对免疫系统进行直接调控。那么针与药的有机结合是否能够进行优势互补达到神经免疫的相互调控状态应该成为一个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针药结合通过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治疗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但是仍需进行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以明确其临床效应及相关机制,如何解码及编码神经免疫调控信号是研究针药结合发挥神经免疫调控作用的重要策略之一。 z5t+mYKe3NDIwMUNKdY+StBqFbnestUp+Vf2dKrEkn9O2/GtmvZEQ6vqP+8pZjx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