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健康风险因素

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表明,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主要有行为和生活方式、遗传、心理、医疗服务、环境等。传统研究多集中于某个单独因素,而较少关注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重视多种因素间互为因果、互相叠加的作用。

一、对健康风险因素的认识

(一)中医学对健康风险因素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凡是能够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的各种因素,都可看作影响健康的风险因素。

人体的正气始终在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体本身等内外环境中的邪气作斗争。大多数时候,机体具备“阴阳自和”的能力,使正气能够战胜邪气而处于未病状态或欲病状态。在风险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被破坏,可导致形态损害、功能障碍、代谢失调等。从中医学角度认识,风险因素就是疾病的易患因素,易患因素与疾病之间多为间接因果关系,而与疾病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时疾病的易患因素就是该疾病的病因,即是能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特定因素。中医学将病因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外因、内因、不内外因。

1.外因

外因主要指外感邪气,包括外感六淫与疠气。其中,外感六淫是中医学对于外界气候环境中的六气在一定情况下导致人体发病的外感病邪统称,包括风、暑、湿、燥、寒、火(热);疠气为外感病邪的一种,但又有别于六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致病性。

2.内因

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以及一些病理产物。其中,七情内伤包括怒、喜、思、悲、恐、惊、忧等七种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引发或诱发疾病的一类病因;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洁、饮食偏嗜与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包括过劳与过逸;常见病理产物为痰饮、瘀血和结石等。

3.不内外因

不内外因,泛指除了内因与外因的其他所有病因,如外伤、诸虫、药邪和先天因素等。其中,外伤有外力损伤、虫兽所伤、烧烫伤及冻伤之分;诸虫主要指多种动物性寄生虫;先天因素,是指人出生之前已经潜伏的可以致病的因素,包括因各类遗传性疾病或先天禀赋虚弱导致的胎弱与胎毒两个方面。

(二)西医学对健康风险因素的认识

西医学认为,健康风险因素是指存在于机体内外环境中,与疾病发生、发展甚或死亡有关的因素,即导致疾病或死亡可能性增加的因素。健康风险因素概念的产生和应用,使人们对病因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影响健康的因素种类很多,为便于科学分析健康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西医学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将其分为行为风险因素、生物遗传风险因素、环境风险因素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风险因素四类。

二、主要的健康风险因素

(一)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以往的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亡。促使人类疾病谱发生改变的最主要原因,正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突出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疏离、物质与精神的失衡、社会竞争的激烈化等,也包括起居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

生活方式,广义指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和个人活动特征的总和,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所特有的,包括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宗教生活等活动方式。生活方式由生产方式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个人一定的活动方式,如果生活方式运用不当,将会影响人的健康,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过于富裕或贫穷的生活都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物质上过于富裕可能引起的精神空虚等病理状态,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而物质条件过于贫穷,也会导致情志的过激,导致脏腑精气的变动,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状态。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不仅仅是动作或行为,也包括思维、情感等内容。行为习惯对人的健康可以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良好的习惯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作息紊乱、吸烟、嗜酒、毒物滥用、偏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使人体正气减弱而影响健康,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据WTO统计,不良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风险因素。

(二)社会环境

人类生活在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生命活动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人类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协调,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的身心机能和体质也会有差异。社会安定则民众安康,而社会动荡,可导致的物质匮乏促使疾病的流行和生存压力增大,造成人群整体的健康状态下降,如战争爆发会直接造成个体致伤或致命。

因此,在总结健康相关风险因素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对人体身心的影响,关注包含政治、经济、风俗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因素。

(三)自然环境

人类生活于自然界之中,人体的健康状态与地理环境、气候、饮食习俗等自然因素息息相关。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天地阴阳二气交感,万物化生,如《周易·系辞上》所言“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素问·宝命全形论》亦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环境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生理活动受天地之气的影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正如《灵枢·邪客》所言“人与天地相应”,即人与自然环境休戚相关,亦体现了“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中医学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概括为“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热,而六气太过或非时而至则容易伤人而成为致病因素,即“六淫”。六气和六淫两者界定的唯一标准是能否引起人体发病。六淫作为自然环境因素能够改变健康状态,是产生疾病或诱发、加重旧疾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进行健康信息收集时,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中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自然气候主要包括四季与昼夜的寒冷温热、风力、湿度、空气清洁度与污染、天气的阴晴雨雪以及其中的动态变化等;地理环境涉及地势的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

三、健康风险因素的分级

根据健康风险因素的可改变程度,分为可改变、可调控、不可改变三种情况。如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属于可改变因素;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性别和年龄等因素,这些风险因素虽然无法改变,但对疾病风险预测和提前干预有很大的参考意义;而可调控因素多为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卫生服务中风险因素等。

基于因果链上与不良健康后果的远近关系,分为直接健康风险因素与间接健康风险因素。依据风险因素的暴露水平,又可将健康风险因素分为个体健康危险因素与群体健康危险因素。 jT6KHc8gXeDPZW7k+eiu43iC/N4oFQlYB2Fhh/2ioQMnB+hvuKy17j16FaHPSRQ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