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中西医层次、范畴、境界上的差异

中医生命观认为,生命体是自然的,与自然界相融共生,这才有了生命宇宙观理念。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相一致,中医学从宏观的视野,从自然属性角度,看待生命现象,这种自然属性最根本的就是功能属性,功能属性服从于人的生活属性。西医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直到青霉素发明之后,才扭转了对大多数疾病无能为力的状况。但随后的实践证明,抗生素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人体代谢系统与器官造成损伤,又破坏了人体正常免疫机制,长久用药又会产生耐药性,带来医药及诊疗技术不断被更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没有完结。对此,科学思维解读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表现,这是生命科学观的认知,也是“以道观之”的“形而下之器”的思维框架。从“以道观之”及“形而上之道”的角度,可以将此现象解读为医学的不成熟性及医学实验还在路上之表现。中西医的差异根本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在层次上

在世界上,自然性与化学性是对立的,化学性的求力意志性是对自然属性的干预和破坏。中医学认同生命现象的自然属性,这种自然属性表现在:人与自然界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在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的自然,强调自然界对生命现象的影响。同时人造的自然具有生命的价值,自然界的动植物与人的生命健康具有类同的内涵,生命的自然属性本质表现为生活属性。运用自然界动植物治疗人体疾病,以“药之性纠体之偏”之道,是自然之道,也是科学之道。化学药物及农业现代化中存在的化肥、农药、激素、添加剂对健康的危害及争论不休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对自然之道的背离,也是对人的生命自然属性的背离,由此产生了食品安全的隐患。西医学把生命体作为化学现象来对待,通过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认知疾病,这是微观的认知层次,轻视整体机能状况,这是一叶障目现象,是头疼治头、脚疼医脚方法论的根源。化学性的诊疗手段对生命健康的生活属性、功能属性关注不足,有时会产生破坏性,由此造成有害治疗与过度治疗现象。求力意志的西医学运用力学的、化学的技术手段诊治疾病,与生命体自然属性之道是对立的,这是造成有害治疗的根源。化学性不仅突破了“以不伤害人为底线”的立论理念,也远离了生活属性与健康目标,这就是离疾病近、离病人远的现象。

2.在范畴上

西医生命科学观把生命看作一台运转的机器,这是现代科学研究物的特性的表现。患者到医院诊病犹如产品进入了生产流水线,所有的化验检查都是数学化的量的指标,重视数学化的量,轻视体质差异性的质。实际上,数学化的量和差异性的质密不可分,单纯数学化的量对于差异性大的人来说存在不精准现象,这是技术化的医疗带来的弊端。科学技术不等于医学就是这个道理。医学的人文性不仅注重人的差异性,更重视生命体的精神性。医学的作用在于帮助实现与增强人体战胜疾病的自然力和自愈力,其方法是可以用药,也可以不用药,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有助于治愈疾病。从这个角度看,医生的作用不仅是用药,还应该成为患者生活上的导师,强化医疗的预防、保健、诊断、治疗与康复的一体化功能体系,而西医学侧重于诊断与治疗。科学追求清晰、明白、确定的知识体系,注重数学化的量,带来医学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的诊疗理念。

中医生命宇宙观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人文,这与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相一致。中医学坚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治病求因、辨证论治的方法论,源于对生命体的人文性及所处环境的差异性的认知。人是一个具有思想性、精神性特质的生命体,人的七情六欲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精神性也是战胜疾病的自然力。《易经》“以道观之”的哲学思维运用于生命现象的研究,形成的医学是人道的医学。疾病与健康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医的阴阳属性及对立统一学说中,非阴即阳,非阳即阴,即非此即彼。同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亦此亦彼。面对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及认知上的困难,中医学形成了疾病就是“阴阳失调”及健康就是“阴平阳秘”的状态模型。在治病方法上,调节疾病上的不和谐不平衡状态趋于正常化,表现为精气神的恢复及生活功能的正常,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治病方法论和救人目的性趋于一致性,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更是科学的,这是人道的中医学内涵。这种医学就不是离现代科学近离医学远,而是医学应有的本性。

3.在境界上

生命的自然属性还表现在人的整体性上,生命体质健康,则能少生病或不生病。生命体质差,各种病都可能会发生。中医生命宇宙观从宏观的视野看待生命现象,把人放在大宇宙中来认识,形成了生命小宇宙的理念,这个小宇宙受大宇宙的影响。人体疾病表现出的症状与人的整体机能相关,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疾病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疾病的标与本、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结构形态与功能状况、微观与宏观、量与质等都是相关而存在,相对立又统一,这是文化的也是人道的思维模式,是系统性中医学生命力所在。

西医生命科学观从微观局部研究生命现象,针对的是生命的细胞及局部病灶。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菲尔绍(Rudolf Virchow 1821—1902)讲,没有全身性的疾病,只有生命的细胞,只要能找到改变细胞或基因的物质和方法,就能治愈疾病。对此,韩启德院士评述道,根据《英国医学杂志》制定的标准,即使经过临床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得到循证结果,也或只是群体性概率,运用到每个病人的时候,究竟是否在这个概率之内呢?最后还得靠医生经验来补充并作出诊断。西医学即使发展到现在,临床决策依然无法完全依赖现代科学的实证和量化分析,仍然需要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和经验性方法。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郎菲(1901—1972)认识到,当他对生命中各分子都了解清楚时,对生物的整体面貌反而模糊了。临床实践中,西药及相关技术可以使局部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而对整体性实质的改变没有多大效果,对药物的依赖源于控制症状。生命科学观把整体还原为局部、宏观还原为微观、功能状态还原为结构形态、差异性的质还原为无差异性的数学化的量,由此定性标准与规范,这就是医学的科学性,是西医学生命科学观的特性。韩启德先生说人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能不能实现精准医学呢?这仍是一个理论问题,从传统医学到现在,医生看病从来都是追求精准,精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离真正精准距离还很远,还看不到能够解决的办法。 0nPmfqlEDhJ3mtyHYCbGdMKL/Lia8u5sTC3kx50AsrYaCucP5PLiSgInuePYndz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