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脏躁、梅核气等属于本病范畴 。
病因为情志内伤、思虑劳倦、脏气素虚、体质偏颇。 郁证的基本病机是气机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理性质初起属实,日久属虚或见虚实夹杂。郁证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病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
(一)诊断依据
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症状。
2.患者多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二)鉴别诊断
1. 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2. 郁证梅核气与噎膈
3. 郁证脏躁与癫证
郁证首辨脏腑与六郁的关系,次辨证候虚实。 治疗原则是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
[常考考点]郁证的证型及其辨证要点、治法、使用方剂。
A1型题
1.郁证的主要治法是
A.调理阴阳 B.疏通气机 C.滋养气血 D.调和营卫 E.调理气血
2.治疗郁证心肾阴虚证,应首选
A.丹栀逍遥散 B.知柏地黄丸 C.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D.一贯煎 E.滋水清肝饮
A2型题
3.患者,女,45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头痛,目赤,耳鸣,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应首选
A.柴胡疏肝散 B.丹栀逍遥散 C.半夏厚朴汤 D.甘麦大枣汤 E.天王补心丹
4.患者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胸中闷塞,精神抑郁则症状加重,舌苔白腻,脉沉弦而滑。其证候属
A.肝气郁结 B.气血郁滞 C.痰热内蕴 D.痰瘀互结 E.痰气郁结
5.患者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其治法是
A.益气养血 B.补肾宁心 C.养心安神 D.解郁化痰 E.疏肝解郁
6.患者,女,50岁。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少寐健忘,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欲不振,舌淡,脉细弱。其证候是
A.忧郁伤神 B.心脾两虚 C.阴虚火旺 D.气滞痰郁 E.气郁化火
【参考答案】
1.B 2.C 3.B 4.E 5.C 6.B
凡 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 ,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在古代典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内因为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久病之后(久病阴伤、气虚、血瘀)。外因为感受外邪,以热邪及湿热所致者为多。
血证的病位,根据出血部位,分属不同脏腑。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病理性质,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虚实常发生转化,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复出血之后,则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气伤,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因此,有时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导致的结果。
(一)诊断依据
1. 鼻衄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可诊断为鼻衄。
2. 齿衄 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3. 咳血 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咳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4. 吐血 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
5. 便血 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6. 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7. 紫斑 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为多见。
(二)鉴别诊断
1. 尿血与血淋 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由尿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
2. 咳血与吐血 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3. 便血之远血与近血 远血其位在胃、小肠(上消化道),血与粪便相混,血色如黑漆色或暗紫色。近血来自乙状结肠、直肠、肛门(下消化道),血便分开,或便外裹血,色多鲜红或暗红。
4. 紫斑与出疹、丹毒 紫斑与出疹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紫斑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区别。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且二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血证首辨病证的不同,次辨病变脏腑,再辨证候虚实。 血证的治疗原则包括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
续表
[常考考点]血证的证型及其辨证要点、治法、使用方剂。
A2型题
1.患者皮肤有青紫斑点、量多,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午后潮热,盗汗,月经过多,色红而稠,伴齿衄,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证型是
A.阴虚火旺 B.脾不摄血 C.血热伤络 D.肝肾阴虚 E.气滞血瘀
2.患者,男,34岁。近来时常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牙龈红肿疼痛,口臭便秘,鼻干口干,舌红苔黄,脉洪数。其治法是
A.益气摄血 B.滋阴润肺 C.滋阴降火 D.清肝泻火 E.清胃泻火
3.患者,男,40岁。咳嗽,痰稠带血,咳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刺痛,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应首选
A.十灰散 B.四生丸 C.咳血方 D.百合固金汤 E.养阴清肺汤
4.患者吐血色红或紫暗,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应首选
A.泻心汤合十灰散 B.白虎汤合四生丸 C.玉女煎合十灰散
D.失笑散合四生丸 E.丹参饮合十灰散
B1型题
A.玉女煎 B.泻心汤合十灰散 C.龙胆泻肝汤
D.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E.泻白散合黛蛤散
5.治疗吐血肝火犯胃证,应首选
6.治疗鼻衄胃热壅盛证,应首选
【参考答案】
1.A 2.E 3.C 4.A 5.C 6.A
痰饮是指 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 的一类病证。
1. 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 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 溢饮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 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常考考点]四饮的部位和特征。
内因为饮食不当(暴饮过量、恣饮冷水、进食生冷)、劳欲所伤。外因为外感寒湿。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基本病机为 三焦气化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 。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间有因时邪与里水相搏,或饮邪久郁化热,表现为饮热相杂之候。
痰饮首辨饮停部位,次辨标本主次,再辨病邪兼夹。痰饮的治疗 以温化为原则 ,即“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
续表
[常考考点]痰饮的证型及其辨证要点、治法、使用方剂。
A1型题
1.支饮饮邪停积的部位是
A.胃肠 B.胁下 C.肢体 D.胸肺 E.腹内
2.下列属于悬饮病主症的是
A.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 B.胸胁饱满,咳唾引痛 C.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
D.身体沉重,肢体浮肿 E.胃肠沥沥有声
3.痰饮的治疗原则是
A.宣肺 B.健脾 C.温化 D.补肾 E.发汗
A2型题
4.患者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其治法是
A.宣肺化饮 B.淡渗利水 C.温脾化饮 D.温化寒湿 E.逐水化饮
5.患者胸胁疼痛,咳唾引痛,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喜向右侧偏卧,右侧肋间胀满,舌苔白,脉沉弦。其治法是
A.攻下逐饮 B.和解宣利 C.理气和络 D.泻肺祛饮 E.发表化饮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5.A
消渴是以 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病因为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的病位主要在 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消渴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理转化: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一)诊断依据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鉴别诊断
1. 消渴与口渴症
2. 消渴与瘿病
消渴首辨三消的病变脏腑,次辨标本,再辨本证与并发症。治疗原则是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
续表
[常考考点]消渴的证型及其辨证要点、治法、使用方剂。
A1型题
1.消渴并发白内障、耳聋、雀盲,治疗首选
A.六味地黄丸 B.石斛夜光丸 C.杞菊地黄丸 D.龙胆泻肝丸 E.镇肝熄风汤
A2型题
2.患者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兼见小便频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其治法是
A.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B.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C.滋补肾阴,固摄肾气
D.温阳滋肾,固摄肾气 E.养阴清热,镇肝潜阳
3.患者,男,40岁。多食易饥3个月,消瘦5公斤,口干渴,大便干燥,舌苔黄,脉滑实有力。其诊断是
A.消渴(上消,肺热津伤) B.消渴(中消,胃热炽盛) C.消渴(下消,肾阴亏虚)
D.消渴(下消,阴阳两虚) E.便秘(热秘)
4.患者,女,60岁。消渴病史8年。形体消瘦,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口干唇燥,舌红,脉细数。治疗应首选
A.玉女煎 B.消渴方 C.六味地黄丸 D.金匮肾气丸 E.生脉饮
5.患者,男,51岁。素患糖尿病10年,未予系统治疗。近2年来病情加重,小便频数量多,混浊如脂膏,面色黧黑,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疗应首选
A.金匮肾气丸 B.知柏地黄丸 C.六味地黄丸 D.消渴方 E.玉女煎
【参考答案】
1.C 2.B 3.B 4.C 5.A
内伤发热是指 以内伤为病因,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病因为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外伤出血。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是 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 。病理性质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久病往往由实转虚,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他如气郁发热日久,热伤阴津,则转化为气郁阴虚;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发展为阳虚发热。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
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内伤发热首辨证候虚实,次辨病情轻重,再辨病位。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属虚者,治宜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常考考点]内伤发热的证型及其辨证要点、治法、使用方剂。
A1型题
1.下列不属于内伤发热诊断要点的是
A.起病缓慢,病程长 B.多为低热 C.多为高热 D.自觉发热,体温并不高 E.有反复发热史
A2型题
2.患者经常发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其治法是
A.滋阴清热 B.益气养血 C.活血化瘀 D.温补肾阳 E.清肝泄热
3.患者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乏力气短,自汗,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应首选
A.清骨散 B.归脾汤 C.金匮肾气丸 D.补中益气汤 E.中和汤
4.患者低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变化,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干而苦,舌苔黄,脉弦数。治疗应首选
A.柴胡疏肝散 B.四逆散 C.丹栀逍遥散 D.木香顺气散 E.龙胆泻肝汤
5.患者,男,56岁。发热而欲近衣被,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㿠白,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其证候是
A.血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阳虚发热证 D.痰湿郁热证 E.阴虚发热证
【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C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 脏腑亏虚,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病因为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刺激、大病久病、误治失治。
虚劳的病损部位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两脏更为重要。基本病机为 脏腑亏虚,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 。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亏虚。由于引起虚损的病因不一,往往首先导致相关某脏气、血、阴、阳的亏损,但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日久阳也渐衰;血虚者,日久阴也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
(一)诊断依据
1.多见形神衰败,身体羸瘦,大肉尽脱,食少厌食,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容憔悴,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若病程较长,久虚不复,症状可呈进行性加重。
2.具有引起虚劳的致病因素及较长的病史。
3.排除类似病证。应着重排除其他病证中的虚证。
(二)鉴别诊断
虚劳与其他疾病的虚证
虚劳首辨五脏气血阴阳亏虚,次辨有无兼夹病证。治疗原则以补益为主。
续表
[常考考点]虚劳的证型及其辨证要点、治法、使用方剂。
A1型题
1.虚劳与肺痨的鉴别中,最有意义的是
A.有无咳血 B.有无午后低热 C.有无盗汗 D.有无消瘦 E.有无传染性
A2型题
2.患者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舌质淡,脉弱。其证候是
A.肺气虚 B.脾气虚 C.肺阴虚 D.脾阳虚 E.肾阳虚
3.患者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治疗应首选
A.补肺汤 B.七福饮 C.加味四君子汤 D.大补元煎 E.金匮肾气丸
4.患者,女,40岁。平素多病,自觉头晕、目眩加重半月,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闭经,面色不华,唇甲色淡,肌肤粗糙,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本证候的证机概要是
A.肝肾阴虚,瘀血阻络 B.阴虚阳亢,上扰清空 C.肝血亏虚,筋脉失养
D.肝阳上亢,神窍闭阻 E.气虚血瘀,脉络失养
5.患者,男,68岁。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质淡,苔白,脉弱。治疗宜选用的方剂是
A.理中汤 B.小建中汤 C.保元汤 D.附子理中汤 E.右归丸
【参考答案】
1.E 2.A 3.B 4.C 5.D
癌病 是 由于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以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头痛,常伴发热、乏力、纳差、消瘦并进行性加重为主症 的疾病。
病因是素体内虚、六淫邪毒、饮食失调、内伤七情。 癌病的基本病机是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滞,痰瘀酿毒久羁而成有形之肿块 。病理性质为标实本虚、虚实夹杂,常见全身属虚而局部属实。发病初期,邪毒偏盛而正虚不显;中晚期由于癌毒耗伤人体气血津液,多出现气虚、阴伤、气血亏虚或阴阳两虚等。
主要病理因素为 气郁、痰浊、湿阻、血瘀、毒聚(热毒、寒毒 )。不同癌病的病理因素各有特性,如脑瘤常以风火痰瘀上蒙清阳为主,肺癌则多属痰瘀郁热,食道癌、胃癌多属痰气瘀阻,甲状腺癌多属火郁痰瘀,肝癌、胆囊癌多属湿热瘀毒,大肠癌多为湿浊瘀滞,肾癌、膀胱癌多为湿热浊瘀。
癌病不同,病位亦不同。如脑瘤病位在脑,肺癌病位在肺,大肠癌病位在肠,肾癌及膀胱癌病位在肾与膀胱等。由于肝藏血,主疏泄,条达气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藏元阴元阳,因此各种癌病都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一)诊断依据
1.癌病中晚期可出现相关特异性证候表现。由于肿瘤部位不同而主症各异,如脑瘤患者常以头痛、呕吐、视力障碍为主;肺癌患者以顽固性干咳或痰中带血,以及胸痛、气急、发热多见;肝癌患者可见右胁疼痛、乏力、纳差、黄疸等;大肠癌患者可有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等;肾癌患者可有腰部不适、尿血等。
2.病变局部可有坚硬、表面不平的肿块,肿块进行性增大,伴乏力、纳差、疼痛,或不明原因发热及消瘦,并进行性加重,多为癌病诊断的主要参考依据。
(二)鉴别诊断
癌病与良性肿瘤
A1型题
1.下列各项,不属于癌病病因的是
A.六淫邪毒 B.七情怫郁 C.饮食失调 D.久病伤正 E.误治失治
2.下列各项,不属于癌病基本病理变化的是
A.毒聚 B.气滞 C.血瘀 D.痰结 E.疫毒入脏腑
【参考答案】
1.E 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