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单元
疮疡

细目一 疖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一 定义与特点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其特点是: ①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②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常考考点】疖的特点为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范围多在3cm左右,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要点二 疖的病因病机

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头皮窜空而成蝼蛄疖。

凡体质虚弱,或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而成疖病。

要点三 疖的临床表现

1.有头疖 患处 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 ,灼热疼痛,突起根浅, 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 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无脓头 ,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 多发于 儿童头部 。临床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

4.疖病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常考考点】四种疖的临床特点。

要点四 疖的治疗方法

清热解毒 为主。暑疖需兼清暑化湿。

1.内治法

2.外治法

(1)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覆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

(2)脓成,宜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

(3)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

【常考考点】疖内治法的证型、治法,使用方剂。外治法中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

细目二 疔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一 疔的特点与种类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其特点是 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状如钉丁,病情变化迅速,易毒邪走散。发于颜面部的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的不同,疔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等。

【常考考点】疔的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状如钉丁。

要点二 颜面部疔疮的定义与特点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疔疮生于眉心者,叫眉心疔,又称印堂疔;生于两眉棱者,称眉棱疔;生于眼胞者,称眼胞疔;生于颧部者,称颧疔;生于人中者,称人中疔;生于人中两旁者,称虎须疔;生于口角者,称锁口疔;生于两唇内里者,称反唇疔;生于颏部者,称承浆疔等。

要点三 颜面部疔疮的病因病机

主要因火热之毒为患 。其毒或从内发,如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煿,脏腑蕴热内生;或从外受,如感受风热火毒,或皮肤破损染毒。火热之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火毒结聚,热胜肉腐而成。若火毒炽盛,内燔营血,则成走黄重症。

要点四 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疖的鉴别

1.临床表现 多发于额前、颧、颊、鼻、口唇等部。 初期 ,在颜面部某处皮肤上 忽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以后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为3~6cm,但根深坚硬,状如钉丁 ,重者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中期 ,第5~7日, 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 。伴发热口渴,便干溲赤,苔薄腻或黄腻,脉象弦滑数等。 后期 ,第7~10日, 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肿消痛止,身热减退 。病程一般10~14天。

若处理不当,或妄加挤压,或不慎碰伤,或过早切开等, 可引起走黄 ,见疔疮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头面、耳、项俱肿,伴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糙,脉洪数等。

2.颜面部疔疮与疖的鉴别 疖好发于颜面部,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cm,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

【常考考点】颜面部疔疮易引起走黄。

要点五 颜面部疔疮的治疗

内治以 清热解毒 为大法,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外治根据初起、成脓、溃后,分别采用箍毒消肿、提脓祛腐、生肌收口治疗。

1.内治法

【常考考点】颜面部疔疮的证型及其辨证要点、治法、使用方剂。

2.外治法

(1)初起:宜箍毒消肿,用 金黄散、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水调成糊状围敷,或千捶膏盖贴,或六神丸、紫金锭研碎醋调外敷

(2)脓成:宜提脓祛腐,用 九一丹、八二丹 撒于疮顶部,再用 玉露膏或千捶膏敷贴 。若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若脓已成熟,中央已软有波动感时,可切开排脓。

(3)溃后: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疮口 掺九一丹,外敷金黄膏 ;脓尽改用 生肌散、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

要点六 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

手足部疔疮发病部位多有受伤史。

1.蛇眼疔 初起时多 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处 ,有轻微的红肿疼痛,2~3天成脓,待出脓后即能肿退脓尽,迅速愈合;若脓毒浸淫皮肉,则可出现甲下溃空或有胬肉突出,甚至指(趾)甲脱落。

2.蛇头疔 初起指端感觉麻痒而痛,继则刺痛,灼热肿胀,色红不明显 ,后肿势逐渐扩大。

3.蛇肚疔 发于指腹部,整个患指红肿疼痛,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 ,关节轻度屈曲,不能伸展,若强行扳直即觉剧痛,7~10天成脓。

4.托盘疔 初起整个手掌肿胀高突,失去正常的掌心凹陷或稍凸出,手背肿势通常更为明显,甚则延及手臂 ,疼痛剧烈,或伴发红丝疔。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薄黄、脉滑数等症状。

5.足底疔 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之坚硬 3~5日有啄痛,修去老皮后,可见到白色脓点 。重者肿势蔓延到足背,痛连小腿,不能行走,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黄腻、脉滑数等。溃后流出黄稠脓液,肿消痛止,全身症状也随之消失。

【常考考点】手足部疔疮发病部位及其特点。

要点七 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

一般应尽可能循经切开。①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②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③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④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

【常考考点】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的部位。

要点八 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治疗

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可伴恶寒发热等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

治疗宜 清热解毒,佐以凉血活血 。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灶。

1.内治法

【常考考点】红丝疔的证型及其辨证要点、治法、使用方剂。

2.外治法 红丝细者,宜用砭镰法 ,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散;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

【常考考点】红丝疔宜用砭镰法治疗。

细目三 痈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一 痈的概念与特点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其特点有 :①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②结块范围多在6~9cm。③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④可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症状。

【常考考点】痈的特点是结块范围多在6~9cm,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要点二 痈的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邪毒,或皮肤受外来伤害感染毒邪,或过食膏粱厚味,聚湿生浊,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致使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成痈肿。

要点三 痈的辨证论治方法

治疗宜 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并结合发病部位辨证用药。外治按一般阳证疮疡治疗。

1.内治法

【常考考点】痈的证型及其辨证要点、治法、使用方剂。

2.外治法

(1)初起:用 金黄膏或金黄散 ,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热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掺药均可用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

(2)成脓:宜 切开排脓 ,以得脓为度。

(3)溃后:先用药线蘸 八二丹 插入疮口,三五日后改用九一丹,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待肿势消退十之八九时,改用红油膏盖贴。脓腐已尽,见出透明浅色黏液者,改用生肌散、太乙膏、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4)有袋脓者:可先用 垫棉法 加压包扎,如无效可扩创引流。

要点四 颈痈的特点与治疗

1.特点 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俗称痰毒,又称时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其特点有: ①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②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2.治疗 内治宜 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以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方用 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细目四 发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一 发的概念与特点

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蜂窝织炎。 其特点有 :①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②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③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④全身症状明显。

【常考考点】发的特点。

要点二 锁喉痈、臀痈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一)锁喉痈

1.概念 锁喉痈是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又称猛疽、结喉痈,俗称盘颈痰毒。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织炎。

2.特点 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症状。

3.治疗

(1)内治法

(2)外治法:初起用玉露散或金黄散或双柏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成脓后应及早切开,用九一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

(二)臀痈

1.概念 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由肌肉注射引起者,俗称针毒结块。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织炎。

2.特点 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

3.治疗

(1)内治法

(2)外治法

1)未溃时红热明显的用玉露膏;红热不显的用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

2)成脓后宜切开排脓。待腐黑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时,可以切开,切口应注意低位、够大够深,并清除腐肉。

3)溃后用八二丹、红油膏盖贴,脓腔深者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疮口有空腔不易愈合者,用垫棉法。

【常考考点】锁喉痈和臀痈的特点及治疗。

细目五 有头疽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一 有头疽的特点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痈。 其特点是 :①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②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③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④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⑤容易发生内陷。

【常考考点】有头疽的特点。

要点二 有头疽的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 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 ,内外邪毒互相搏结,凝聚肌肤,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成。素体虚弱时更易发生,如消渴患者常易并发本病。阴虚之体因水亏火炽,则热毒蕴结更甚;气血虚弱之体因正虚毒滞难化,不能透毒外出,均可使病情加剧,甚至发生疽毒内陷。

要点三 有头疽的临床表现

凡皮肤坚韧、肌肉丰厚之处均可发生,以项、背部为多见。好发于成年人,以中老年人居多。按局部症状可分为四候,每候约7天。

1.初期 局部红肿结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滑数或洪数等明显的全身症状。 此为一候

2.溃脓期 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伴高热口渴,便秘溲赤。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 此为二至三候 ,病变范围大者往往需3~4周。

3.收口期 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少数病例,亦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 此为四候 ,常需1~3周。

若兼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恶心呕吐、腰痛、尿少、尿赤、发斑等严重全身症状者, 为合并内陷。体虚或消渴患者容易并发内陷

要点四 有头疽的治疗

1.内治法

【常考考点】有头疽的证型、治法、使用方剂。

2.外治法

(1) 初起未溃 ,患部红肿,脓头尚未溃破,属火毒凝结证或湿热壅滞证, 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 ;阴虚火炽证或气虚毒滞证,冲和膏外敷。

(2) 酿脓期 ,以 八二丹 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待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用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3) 若脓腐阻塞疮口 ,脓液蓄积,引流不畅者,用五五丹药线或八二丹药线多枚分别插入疮口,蚀脓引流。或用棉球蘸五五丹或八二丹,松松填于脓腔以祛腐。若疮肿有明显波动, 可采用手术扩创排毒,作“+”或“++”字形切开 。如大块坏死组织一时难脱,可分次祛除,以不出血为度。

(4) 收口期 ,疮面脓腐已净,新肉渐生,以 生肌散 掺疮口,外敷 白玉膏 。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黏合者,可用垫棉法。

【常考考点】有头疽脓成可作“+”或“++”字形切开。

细目六 流注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一 流注的特点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 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常考考点】流注的特点: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要点二 流注的病因病机

总因正气不足,邪毒流窜,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1.暑湿流注 因感受暑湿,客于营卫,阻于肌肉而成。

2.余毒流注 因先患疔疮、疖、痈,强行挤压或过早切开,或其他热病失于诊治,火热之毒窜入血分,稽留于肌肉之中而发。

3.瘀血流注 多因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或产后瘀露停滞,经络为之壅滞而成。

4.髂窝流注 除可由上述流注的病因引起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有破损或生疮疖,或附近脏器染毒,邪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

【常考考点】流注的病因病机是正气不足,邪毒流窜,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

要点三 流注的临床表现

流注除头面、前后二阴、腕、踝等远端比较少见外,其余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尤 多见于腰部、臀部、大腿后部、髂窝部 等处。

初起,先在四肢近端或躯干部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漫肿,微热而皮色不变。2~3天后,肿胀、焮热、疼痛日趋明显,并可触及肿块。伴寒战高热,头痛头胀,周身关节疼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继则肿块增大,疼痛加剧,约2周,肿块中央微红而热,按之有波动感,兼见高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苔黄腻,脉洪数。溃后脓出黄稠或白黏脓水,瘀血流注则夹有瘀血块。随之肿硬疼痛渐消,身热渐退,食欲增加,约经2周,脓尽收口愈合。

若溃后身热不退,身体消瘦,面色无华,脉虚数等,可能他处另有新发,属正虚邪恋之证。若兼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喘痰血等,为毒传脏腑,导致内陷变证或引发内痈。

髂窝流注仅发于髂窝部一侧。初起患侧大腿突然拘挛不适,步履呈跛行,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微汗,纳呆倦怠。2~3日后局部疼痛,大腿即向上收缩,略向内收,不能伸直,妨碍行走,但膝关节仍能伸屈。倘用手将患肢拉直,则可引起剧烈疼痛,痛牵腰部,腹部前突,脊柱似弓状。7~10天,在髂窝部可触到一长圆形肿块,质较硬,有压痛。约1个月成脓,但皮色如常。可在髂窝部或腰部破溃,溃后约20天可以收口。愈后患侧大腿仍然屈曲难伸,往往要经过1~2个月才能恢复正常。

要点四 流注的治疗

1.内治法

续表

【常考考点】流注的证型及其辨证要点、治法,使用方剂。

2.外治法 初期肿而无块者,用 金黄膏或玉露膏 外敷;肿而有块者,用 太乙膏掺红灵丹 贴之。脓熟宜切开引流,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净用生肌散,均以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见结块两三处相互串联贯通者,可予以彻底切开后换药,可加用垫棉法。

细目七 丹毒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一 丹毒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部位丹毒的病名

1.概念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西医也称丹毒。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①生于躯干部者,称 内发丹毒 。②发于头面部者,称 抱头火丹 。③发于小腿足部者,称 流火 。④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 赤游丹毒

【常考考点】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不同部位丹毒的名称。

2.特点

(1)病起突然,恶寒发热。

(2)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

(3)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要点二 丹毒的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 血热火毒 为患。发于头面部者,多夹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夹肝脾郁火;发于下肢者,多夹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有胎热火毒。素体血分有热,或在肌肤破损处有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郁阻肌肤而发。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或黏膜的细微破损处侵入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炎症。

【常考考点】丹毒的病因是血热火毒。

要点三 丹毒的内、外治法

本病以 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为基本治则。发于头面者,须兼散风清火;发于胸腹腰胯者,须兼清肝泻脾;发于下肢者,须兼利湿清热。

1.内治法

【常考考点】丹毒的证型及治法、使用方剂。

2.外治法

(1)外敷法:用玉露散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鲜丝瓜叶捣汁或金银花露调敷。或鲜荷叶、鲜蒲公英、鲜地丁全草、鲜马齿苋、鲜冬青树叶等捣烂湿敷。

(2)砭镰法:患处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泻毒。适用于下肢复发性丹毒、抱头火丹患者。

(3)若流火结毒成脓者,可在坏死部分做小切口引流,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细目八 走黄与内陷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一 走黄与内陷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一)走黄

1.概念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又名癀走。其特点是 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躁,神识昏愦等七恶证

2.病因病机 走黄的发生主要在于 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

生疔之后,早期失治,毒势不得控制,或挤压碰伤,过早切开,毒邪扩散,或误食辛热及酒肉鱼腥等发物,或艾灸疮头,更增火毒,均可促使疔毒发散,入营入血,内攻脏腑而成。

【常考考点】走黄的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躁,神识昏愦等七恶证。病因病机是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

(二)内陷

1.概念 内陷为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因多由有头疽患者并发,故名疽毒内陷。又称“三陷变局”。 其特点是肿疡隆起的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脓净红活的疮面忽变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

2.病因病机 内陷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加之治疗失时或不当,以致正不胜邪,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犯脏腑。

(1)火陷: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

(2)干陷: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载毒外泄,以致正愈虚,毒愈盛,形成内闭外脱。

(3)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导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余邪走窜入营。

【常考考点】内陷的特点是肿疡隆起的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脓净红活的疮面忽变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病机是正气内虚,火毒炽盛。

要点二 内陷的分类

根据病变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分为三种:①火陷:发生于有头疽的1~2候毒盛期。②干陷:发生于2~3候溃脓期。③虚陷:发生于4候收口期。

【常考考点】内陷的三种分类。

要点三 走黄与内陷的治疗原则

1.走黄的治疗原则 应用 清热、凉血、解毒 之品,直折其势,随证灵活加减。外治主要是处理原发病灶。

2.内陷的治疗原则 扶正达邪 ,并审邪正之消长,随证治之。①火陷证:邪盛热极,当凉血清热解毒为主,并顾护津液;②干陷证:正虚邪胜,当补养气血、托毒透邪;③虚陷证:当温补脾肾或生津养胃。

【例题实战模拟】

A1型题

1.疖的特点是

A.易脓、易溃、易敛

B.易于走黄

C.易于内陷

D.易溃而不易敛

E.多伴全身症状

2.下列属于无头疖特点的是

A.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无脓头

B.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

C.多发于儿童头部

D.不易成脓,易溃,易敛

E.不易溃烂,不易收敛

3.疔的肿势特点是

A.肿势范围较大,多在10cm以上

B.范围多在3cm左右

C.漫肿无边

D.形如粟米,坚硬如钉

E.不红不肿

4.颜面部疔的特点是

A.易脓、易溃、易敛

B.易成走黄之势

C.易内陷

D.易溃而不易敛

E.多伴全身症状

5.颈痈初起内治方剂最宜

A.五味消毒饮

B.仙方活命饮

C.牛蒡解肌汤

D.黄连解毒汤

E.普济消毒饮

6.下列不属于痈的特点的是

A.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

B.结块范围多在6~9cm

C.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D.可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症状

E.根脚坚硬,状如钉丁,病情变化迅速,易毒邪走散

7.有头疽初起症状多见

A.粟粒样脓头

B.蜂窝样脓头

C.肿块坚硬如钉丁之状

D.漫肿无头

E.腐烂疮面

8.丹毒发于小腿,称为

A.流火

B.抱头火丹

C.内发丹毒

D.赤游丹毒

E.流注

9.新生儿丹毒称

A.赤游丹毒

B.抱头火丹

C.流火

D.内发丹毒

E.腿游风

10.疔疮走黄的主要病理是

A.正虚

B.邪实

C.阴伤

D.腑实

E.表虚

11.丹毒的主要病因病机是

A.风温夹痰凝结经络

B.风温湿热蕴结肌肤

C.外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

D.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E.暑湿热毒流注肌间

12.有头疽切开引流常作

A.对口引流

B.“一”字形切口

C.“十”字形切口

D.梭形切口

E.“S”形切口

A2型题

13.患者,男,48岁。背部生疮,初起肿块上有一粟粒样脓头,抓破后局部肿痛加剧,色红灼热,脓头相继增多,溃后如蜂窝状,伴有寒热头痛、纳呆、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其诊断是

A.疔

B.疖

C.有头疽

D.发

E.痈

14.患儿,男,5岁。右颌下肿痛3天,灼热,皮色微红,伴恶寒发热、纳呆,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其诊断是

A.臖核

B.颈痈

C.烂疔

D.流注

E.红丝疔

15.患者,女,50岁。5天前左足第3、4趾缝足癣水疱溃破,次日局部红肿疼痛,并见红线1条向上走窜至小腿中段,边界清晰,伴有发热,左胯腹部淋巴结肿痛。其诊断是

A.流火

B.流注

C.青蛇毒

D.蛇串疮

E.红丝疔

【参考答案】

1.A 2.A 3.D 4.B 5.C 6.E 7.A 8.A 9.A 10.B 11.C 12.C 13.C 14.B 15.E WEdCreAYwfGxjoDOfpRReuokOaq7SP3I9DpZbQej1jo7TwjDVKrpvlIvCJa0GCi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