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黄帝内经素问》文选

【导读】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相传为黄帝所作,实为春秋、战国、汉代医学思想集大成之作。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内经》汉魏以后,传本较多,篇目颇不一致,《素问》经唐代王冰次注、宋代林亿等人新校正,成为现在通行的24卷,81篇。南宋史菘仿王冰《素问》体例,整理了家藏之《灵枢》。该书记录了天地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天人合一”思想,对人体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则以及药物性味功效、配伍制方等论述尤详,为我国古代生理学、解剖学、病因病机学、诊断学、治则学、方剂学、药理学及临床各科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在骨科方面,《黄帝内经》记载了骨生长、修复的生理病理现象,“瘀血”的概念,创伤病因病机理论,软组织、骨关节及全身血源性化脓性感染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辨证治疗规律,骨肿瘤的病因病机理论,以及功能体育疗法和内外兼治原则等。《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历代有成就的医学家无不重视研读此书。《黄帝内经》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有较大影响,部分内容已相继被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在国外传播。

上古天真论第一(节选)

【原文】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 [1] 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2] ,法于阴阳 [3] ,和于术数 [4]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5] ,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6]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7]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 [8] ,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 [9]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 [10] ,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注释】

[1]春秋:此指年纪。

[2]其知道者:通晓养生之道的人。

[3]法于阴阳:取法天地阴阳变化规律。法,取法、效法。

[4]和于术数:与术数相应和。和,调和。术数,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断人事、吉凶,如占候、卜筮、星象等。

[5]天年:指天赋予的寿数,即人的自然寿命。

[6]以耗散其真:因此耗散其真元之气。耗,林亿《新校正》:“按《甲乙经》‘耗’作‘好’。”

[7]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不懂得保持精气充满的正确方法,不善于使用神气。时,善也。

[8]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追求那些使其快乐的事情,违逆了生命长久之乐。

[9]恬惔:亦作“恬淡”,清静淡泊。

[10]美其食:以其食为美。

【按语】 本文通过对比上古之人与今时之人对生命的认知和养生的方法,讨论了长寿与早衰的原因,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法则,至今沿用,指导意义深远而重大。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 [1] ?将天数然也 [2]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3] 。二七,而天癸 [4] 至,任脉通,太冲脉 [5] 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 [6] ,故真牙生而长极 [7]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8] ,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 [9] ,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10]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 [11] ,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注释】

[1]材力尽邪:材力,即精力,此指生殖能力。邪,同“耶”。

[2]将天数然也:将,又、且、还、抑或。天数,自然赋予人的寿数。

[3]齿更发长:齿更,更换乳牙。发长,头发开始茂盛。

[4]天癸:藏于肾精,具有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作用物质。

[5]太冲脉:即冲脉,主女子月经。

[6]肾气平均:此指肾气充盈。平均,充满之貌。

[7]真牙生而长极:智齿长出,发育成熟。真牙,智齿。

[8]地道不通:指月经停止来潮。地道,指月经通行之道。

[9]精气溢泻:肾气充盈,使得生殖之精外溢。

[10]颁:同“斑”。

[11]解堕:即懈堕,懈怠无力。

【按语】 本文分别论述了男女从幼至衰的生理、生殖变化过程及规律,强调了肾气这种先天真气的盛衰直接主导着男女生殖功能的变化。其中“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的论述,提出了肾与五脏六腑相互依存的关系。肾藏先天之精,有赖于五脏六腑之精的充养,而肾气的盛衰也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和活动。

生气通天论第三(节选)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 [1] ,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2]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 [3] ,静则多言,体若燔炭 [4] ,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 [5] ,大筋緛短 [6] ,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注释】

[1]欲如运枢:寒邪侵犯人体时,阳气如户枢开阖护卫身体,抵御外邪。枢,门轴。《说文》:“枢,户枢也。”

[2]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起居勿急,则阳气扰动外泄,神气不安于内而浮越于外,因之邪容易侵袭。惊,王冰注:“暴卒也。”浮,浮越于外。

[3]烦则喘喝:烦,烦躁、烦闷。张志聪注:“气分之邪热,则迫及所生,心主脉,故心烦。肺乃心之盖,故烦则喘喝也。”喘喝,气喘有声。

[4]体若燔炭:身体像燃烧的炭火一样热。燔,燃烧。

[5]攘:除。

[6]大筋緛(ruǎn)短,小筋弛长:大小诸筋或短缩或弛长。緛,收缩。弛长,弛纵、松弛。

【按语】 本段首先以太阳作比喻,强调了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明代医家张介宾对此文理解非常深入,他在其《类经·疾病类》云:“然则天之阳气,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季失序,万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自上自下,亦惟此阳气而已。人而无阳,犹天之无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并作《大宝论》进一步阐述阳气的作用。此外,还论述了感寒发热的病理病机。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 [1] 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2]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 [3] ,并 [4] 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 [5] ,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 [6] ,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 [7] 乃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注释】

[1]亟(qì):频繁。

[2]阳者,卫外而为固:阳气护卫于外,使体表固密。

[3]则脉流薄疾:由于阴虚阳盛而出现脉数急。薄,促也。

[4]并:王冰注:“并,谓盛实也。”

[5]则五脏气争:指五脏功能不相和调。

[6]陈阴阳:顺应阴阳。陈,顺应、调和的意思。

[7]高骨:指腰脊之骨。

【按语】 本段论述了阴精与阳气互根互用的辩证关系,指出阴阳偏盛的危害,认为只有维持阴阳平衡才能保证健康。阴精藏于内,具有与阳气相应的作用;阳气行于外,具有护卫体表、固密阴精的作用。如果阳气与阴精的相互依存关系遭到破坏,则会导致“阳不胜其阴”或者“阴不胜其阳”的偏盛偏衰。阴阳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必须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从而突出了阳气在阴阳协调中的主导作用。

【原文】

[1] 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 [2] ,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3]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4]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 [5] [6] ,精神乃央 [7]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8] ,谨道如法 [9] ,长有天命。

【注释】

[1]阴:阴精。

[2]阴之五宫:指五脏。

[3]味过于咸……心气抑:张志聪注:“过食咸则伤肾,故骨气劳伤。水邪盛则侮土,故肌肉短缩。水上凌心,故心气抑郁也。”张景岳《类经》:“咸入骨,肾主骨,过于咸则伤肾,故大骨气劳。劳,困剧也。咸走血,血伤故肌肉短缩。咸从水化,水胜则克火,故心气抑。”此二家之说可参。

[4]衡:平衡。

[5]沮:坏也。

[6]弛:纵也。

[7]央:尽也。

[8]骨气以精:骨气精壮。

[9]谨道如法:谓谨行如法。道,行。

【按语】 人类生存依靠饮食五味,但是太过也会造成伤害。其中“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以及“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论述,对骨伤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节选)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1] ,变化之父母 [2]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注释】

[1]纲纪:法度、纲常。

[2]变化之父母:变化的根本。父母,此喻根本。下文中的“本始”意同。

【按语】 本段简明扼要地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揭示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万物生长、发展和消亡的根源。人体的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符合阴阳变化的道理,故提出“治病必求于本”这一诊治原则。

【原文】

阴胜 [1] 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 [2] 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注释】

[1]胜:偏亢之意。

[2]重:特别、甚也。

【按语】 阴阳在正常情况下,互依为用,不可偏胜偏衰。文中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阐明了寒、热的病机。但寒热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形成“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至于肿痛之症,有单病和兼病两种,文中所述痛且肿是兼症。然兼症之中,有先有后,先后有别,治法有异。先痛后肿,是气伤形。先肿后痛,痛因于肿,是形伤气。无论气病及形,抑或形病及气均应据其病理机制,追溯其因,而后施治。“气伤则痛、形伤则肿”是骨科软组织损伤辨别伤气或伤血的主要依据,其理源于此。

六节藏象论第九(节选)

【原文】

帝曰:藏象如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 [1] ,神之变 [2] 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 [3] ,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 [4] ,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 [5] ,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注释】

[1]生之本:生命的根本。生,生命。本,根本。高士宗注:“心为身之主,故为生之本。”

[2]神之变:变,当作“处”。《新校正》云:“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处,所居的地方,即心主藏神。

[3]蛰:此指闭藏、蛰伏。

[4]罢(pí)极之本:肝主筋之活动,人的运动能力在于筋力的盛衰,如果出现疲劳乏力的情况,要考虑肝。罢极,疲劳困乏过甚。罢,通疲。

[5]仓廪之本:本指贮藏粮食的仓库。这里用以形容六腑容纳、消化、吸收、排泄饮食物的功能,如仓库容纳谷物一样。

【按语】 本节纲领性地论述了藏象学说的内容。藏象学说是中医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人体以脏腑为中心,联系人体各个局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将脏腑的功能与自然环境相关联,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生理、病理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的征象能够于相应的外部反映出来,临床根据这些征象以了解脏腑的病变情况,作为辨证中定位、定性的依据。肝、肾、脾的概念及生理特点也是中医骨伤科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五脏别论第十一(节选)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 [1] ,名曰奇恒之腑 [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 [3] 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注释】

[1]藏而不泻:指奇恒之腑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输泻浊物。泻,输泻、转输。

[2]奇恒之腑:奇,异也。恒,常也。

[3]魄门:此指肛门。魄,通“粕”。

【按语】 本节以脏器的生理功能及其运动形式说明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和功能特点。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具有“满而不实”的特点;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具有“实而不满”的特点;奇恒之腑形似六腑,但藏精气而不泻,有异于一般脏腑。其确立了脏腑的基本概念,为后世对脏腑的研究及临床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节选)

【原文】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 [1] ,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 [2] ,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 [3] ,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注释】

[1]背曲肩随:脊背弯曲,两肩下垂。随,通“堕”。

[2]偻附:吴崑注:“偻,曲其身也;附,不能自步,附物而行也。”

[3]振掉:震颤抖动。

【按语】 本条说明头、背、腰、膝、骨分别为精明、胸中、肾、筋、髓之府。在生理上它们之间密切联系,即藏居于内而形见于外。若脏腑衰败,则相应地产生一些反常体态。因此,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这些反常的体态变化来诊断脏腑的盛衰。

经脉别论第二十一(节选)

【原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 [1] ,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 [2] 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 [3] 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注释】

[1]居处动静勇怯:指生活环境、生活状态的劳逸及体质强弱。

[2]恚(huì)劳:忿恚、劳累。

[3]淫气:妄行逆乱之气。淫,不正常。

【按语】 本段论述了惊恐、恚劳、动静等变化可引起人体经脉气血等变化。身体强壮之人,气血通畅,经脉和调,虽有惊恐、恚劳等变动,也只出现一时性的反应,事过即消。如果身体虚弱,遇到此类情况,就会出现气血逆乱,经脉不和,留着不去而发病。其提示医生诊病应观察病人的勇怯、骨肉、皮肤。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节选)

【原文】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1]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2] 。是谓五形志也。

【注释】

[1]形乐志苦……治之以灸刺:王冰注:“形,谓身形。志,谓心智。”张景岳《类经》注:“形乐者,身无劳也。志苦者,心多虑也。心主脉,深思过虑则脉病矣。脉病者,当治经络,故当随其宜而灸刺之。”

[2]醪(láo)药:酒药。

【按语】 本节指出,由于形志的苦乐不同,可出现多种病变,可分别用灸刺、针石、熨引、百药、按摩和醪药治疗,这就是五形志病,即根据脏腑经脉气血盛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医者在医疗实践中,既要祛除病因,更要辨证论治、抓住根本。

逆调论第三十四(节选)

【原文】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 [1] ,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盛,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 [2] ,一水不能胜二火 [3] ,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 [4] 也。

【注释】

[1]冻栗:因寒冷而发抖战栗。

[2]肾孤脏也:张琦注:“肝为相火,心为君火。肾孤脏也,犹言一水。”孤,孤独。

[3]一水不能胜二火:张景岳注:“水已竭,火犹存,是阴气已虚于中,而浮阳独胜于外,故身骨虽寒,而不致冻栗,病名骨痹。”

[4]挛节:骨节拘挛。

【按语】 本段指出骨痹的成因是“素肾气盛”。平素肾中寒水之气偏胜,而太阳之气衰,再“以水为事”易被寒湿之气所感,而形成此病。张志聪认为:“肾气胜者,肾水之气胜也。以水为事者,膀胱之水胜也。谓其人水寒之气偏胜,水寒偏胜,则太阳气衰。”其病机主要责之肾阳虚衰,阴不胜阳,阳虚外寒所致。因阳虚生寒故身冷骨寒,得暖不减;寒性收引则骨节拘挛;由于证只阳虚未及心肝,所以不发冻栗。

【原文】

帝曰:人之肉苛 [1] 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 [2] ,卫气虚则不用 [3] ,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注释】

[1]苛:沉重。

[2]不仁:指不知痛痒冷热。

[3]不用:不听使唤。

【按语】 本节指出营卫失调必致一系列病变产生。肉苛病,为营卫逆调所导致的病候。《类经·疾病论》说“苛者,顽木沉重之谓”,说明该病的特点当以肌肉麻木不仁为主。究其病机,不外乎营卫气虚,肌肉不得濡润温养。故文中指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治疗肌肤酸困麻木病证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在治疗上,《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以养血和络、祛风为主。

痹论第四十三(节选)

【原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1] ,寒气胜者为痛痹 [2] ,湿气胜者为著痹 [3] 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4] ,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 [5] 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 [6] 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注释】

[1]行痹:亦称风痹,表现为肢体酸痛,游走而无定处。

[2]痛痹:亦称寒痹,表现为四肢关节疼痛较剧固定不移,得热则减,遇冷则重。

[3]著痹:也叫湿痹,表现为肢体沉重疼痛,或顽麻不仁。著,同“着”,重着、留着。

[4]骨痹:此因风寒湿气侵入人体的季节不同根据五脏合五时五体而命名,如后文的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5]至阴:此处指五时中的长夏。

[6]舍:稽留。张景岳《类经》注:“舍者,邪入而居之也。”

【按语】 本节论述了风寒湿三气杂至是痹证发生的外因,其临床表现,因感邪的性质特点及病邪的偏胜而分为行痹、痛痹、著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由于三气伤人的季节和部位不同,又可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等五种。由于病邪有轻重不同,加之四季五时与五脏相应,五脏与五体相合,若在某一季节为邪气所伤,必伤及相应五体,而成五体痹。“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其合也”。五脏痹的形成是由于五体痹病久不愈,在此基础上,复感邪气体痹内传与之相合的内脏而成,其对于今之风湿骨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原文】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 [1] 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 [2] ,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 [3] ,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疎 [4] ,故不通 [5] ,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盛,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 [6] ,逢热则纵。帝曰:善。

【注释】

[1]洒陈:散布。

[2]慓(piào)疾滑利:形容卫气运行疾而流利。慓,动作敏疾。

[3]肓膜:张景岳《类经》注:“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膜,筋膜也。”

[4]疎:同“疏”,空虚。

[5]不通:《甲乙经》《太素》作“不痛”,义胜。

[6]虫:《甲乙经》《太素》作“急”。

【按语】 本段经文指出营卫之气为水谷所化,分别由脉之内外运输于周身,发挥温分肉、充皮肤、实腠理的作用。若营卫失调,则复感风寒湿邪而成痹。

痿论第四十四(节选)

【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 [1] ,则皮毛虚弱急薄 [2] ,著则生痿躄也 [3]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析挈 [4] ,胫纵而不任地 [5] 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注释】

[1]肺热叶焦:肺有郁热,热邪熏灼津液耗伤肺叶枯萎,则为叶焦。焦,燥。

[2]急薄:形容皮肤干枯。

[3]著则生痿躄也:著,留而不去的意思。痿,手足痿废之通称。躄,两腿行动不便。

[4]枢折挈:形容关节转动不灵,不能提挈,如枢纽之折。枢,此指四肢关节。折,断。挈,提举。

[5]胫纵而不任地:指足胫筋脉纵缓,不能收持任用行动。胫纵,足胫弛纵无力。

【按语】 本节指出五痿的病因病理,主要是由于五脏有热,使津液气血内耗,不能营养皮、肉、脉、筋、骨等组织,使五体失于滋养,而发生五痿证。正如张志聪所说:“是以脏病于内,则形痿于外矣。”但需说明的是,文中所讨论的五脏之热,唯以“肺热叶焦”冠其首,其他四脏则以“心气热”“肝气热”等名之,其含义在于指出肺热为痿证的主要病机。

【原文】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 [1] ,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 [2] ,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 [3] ,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4] 。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 [5] 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 [6] ,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 [7] ,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注释】

[1]肺者,脏之长也:肺居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一身之气化,朝百脉而司五脏气,故肺为脏之长。长,首领。

[2]胞络绝:胞络,林亿《新校正》云:“胞络之胞,俱当作包。”杨上善注:“胞络者,心主包络之脉。”绝,断,阻断不通。

[3]宗筋弛纵:宗筋,指男子前阴。弛纵,松弛不用,而为阳痿。

[4]白淫:指男子败精淋浊,女子带下病。马莳注:“男子为滑精,在女子为白带。”

[5]使内:行房事。

[6]濡渍:浸润。渍,浸泡。

[7]伐:攻伐。

【按语】 本段指出“肺热叶焦”为痿躄的主要病机。因肺为诸脏之华盖,朝会百脉,主敷布津液以行营卫阴阳。若情志所伤,则气郁化热,肺热叶焦,津液被耗,清肃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常,五脏失常,四肢不禀水谷精微之气,而发痿躄。文中还谈到从悲哀思虑等情志因素,天时气候、生活居处中水湿之邪,远行劳倦、房室内伤等不同角度论述了致痿的病因与病理。

水热穴论第六十一(节选)

【原文】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 [1] 。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2] 。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脏 [3] 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 [4] ,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注释】

[1]肾者,胃之关也:张景岳《类经》注:“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阴通,肾气不化则阴闭;肾气壮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曰:肾者,胃之关也。”关,此指门户。

[2]胕肿:水气溢于皮肤而致的浮肿。胕,浮肿。

[3]牝脏:指阴性的脏器。王冰注:“牝,阴也,亦主阴位,故谓之牝脏。”

[4]玄府:即汗孔。

【按语】 本节指出水肿病的发生“本在肾,末在肺”。肾为水脏,肾阳为人体水液代谢的动力,如肾阳充足则水津排泄皮肤而为汗,气化膀胱而为溺;肾阳不足则关门不利,聚水而从其类,是以病本在肾。因肺为水之上源,水之运行赖肺气宣化,即行内在肺,故水病其末在肺。这是《黄帝内经》对水液代谢和发病机理的总概括,至今仍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至于风水形成的水肿,是因勇劳伤肾、汗出当风所致。它与其他水肿病不同,既有停水的症状,又有风邪伤表的特征。治疗不仅要利水,还要祛风解表。

调经论第六十二(节选)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 [1] 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 [2] 焉。

【注释】

[1]其气不等:指脏的虚实不同,临床表现不一。张景岳《类经》注:“神属心,气属肺,血属肝,形属脾,志属肾,各有虚实,故其气不等。”

[2]守经隧:守,把握。隧,通道。指人之经脉犹如气血之通道。

【按语】 本段首先指出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它们的生理活动出现异常就会生病。同时提出了两个论点:一是神、气、血、肉、志分别藏于五脏,只有志意治,方能保证五脏功能活动的正常,人体才能达到阴阳平衡的生理标准。反之,就会出现五脏有余及不足的病理变化。二是提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说明了五脏与经脉的密切关系。因人体是通过经脉以五脏为中心形成的有机整体,若五脏发生病变,也常是经脉运行的气血失调所致,故调理经脉气血可使五脏安定,从而强调了经脉在生理、病理及治病上的重要意义。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节选)

【原文】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 [1] ,先饮利药 [2] 。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 [3] 各一痏 [4] ,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注释】

[1]不得前后:指大小便不通。

[2]利药:攻下逐瘀之药。

[3]三毛上:大敦穴。

[4]痏(wěi):针刺的次数。

【按语】 本条阐述了外伤导致内损出血、瘀血壅塞于经道的证候,并制定了治则为攻下逐瘀法。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节选)

【原文】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 [1] ,皆属于肝;诸寒收引 [2] ,皆属于肾;诸气膹郁 [3] ,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 [4] ,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 [5] ,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 [6] ,如丧神守 [7] ,皆属于火;诸痉项强 [8] ,皆属于湿;诸逆冲上 [9] ,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 [10] ,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 [11] ,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 [12]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注释】

[1]诸风掉眩:诸,众。掉,指肢体动摇的病证。眩,指头目眩晕、视物旋转的病证。

[2]收引:此指筋脉拘急挛缩、关节屈伸不利的病证。收,收缩、收敛。引,引急。

[3]膹(fèn)郁:指气满胸中而呼吸迫促。王冰注:“膹,谓膹满。郁,谓奔迫也。”

[4]瞀瘛(màochì):瞀,昏闷。瘛,抽搐。

[5]固泄:固,指二便癃秘不通。泄,指二便泻利不禁。

[6]禁鼓栗:禁,同“噤”,指口噤不开,或牙齿打战。鼓栗,即鼓颔战栗。

[7]如丧神守:犹如失去神明主持。丧,失去。

[8]痉项强:痉,病名,主症有筋脉拘急、身体强直、口噤反张等。项强,痉病之一个症状,表现为颈项强直,转动不灵活。项,颈项。

[9]逆冲上:逆,上逆也。冲上,突然冲上。此指气机急促上逆的病证。

[10]躁狂越:躁,指躁动不安。狂,精神错乱、神志不安。越,指动作超常。

[11]鼓之如鼓:叩打它如击鼓般有声。

[12]转反戾:转筋拘挛貌。转,指腰身转侧不利。反,指背反张。戾,指身屈曲。

【按语】 本文所述病机,即所谓“病机十九条”的具体内容。它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以五运六气的属性、发病特点及与五脏相应的理论为基础,对运气诸篇有关五运六气所致主要病证的病机做了概括和总结,成为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在临床辨证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此文中可见,病机十九条中,属五脏的有五条,属六气的有十四条,其中属火的五条,属热的四条,属风、寒、湿的各一条,属上、属下的各一条。在六气致病的病机中独缺燥气一条,所以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增补燥气病机一条。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又云:“涩,物湿则滑泽,干则涩滞,燥湿相反故也。如偏身中外涩滞,皆属燥金之化,故秋脉涩,涩者,涩也。或麻者,亦由涩也。由水液衰少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利,气强攻冲而为麻也……枯,不荣王也。涸,无水液也。干,不滋润也。劲,不柔和也。皴揭,皮肤欲裂也。”使六淫致病之病机趋于完整,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但须指出,“十九条”只是《黄帝内经》探讨病机的举例,它不可能包括病机学说的全部内容,后世都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挥的。

【原文】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 [1] ,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 [2] 也。

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3]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 [4] ,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 [5] ,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注释】

[1]非调气而得者:张景岳注:“非调气,谓病有不因于气而得者。”此指病有不因于气而得,亦非调气之法所能治疗。

[2]适大小为制:制,即制剂。张景岳:“故方之大小轻重,皆宜因病而为之制也。”

[3]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热药治寒病,以寒药治热病,为正治之法。

[4]逸者行之:逸,指瘫痪、痿痹一类不能行动的病证。行,即行气活血、舒筋活络之法。一说,逸,安逸。《内经知要》注:“逸,即安逸也……过于安逸则气脉凝滞,故须行之。”

[5]薄之劫之:薄,侵也。此作“侵蚀”之义。劫之,用迅猛之药物劫夺之。

【按语】 本段原文指出了各类病证的治疗法则。其中,“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即正治、反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针对疾病寒热性质而施治的基本正治大法。其余的治法均属正治法范畴。至于组方之大小,是以药味多少区分的,故曰君一臣二为小方,君一臣三佐九为大方。药味多少固可说明方剂的大小,但不是绝对的,临床上应以灵活掌握为妥。

【原文】

帝曰:善。病之中外 [1] 何如?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2] 。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者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 [3] ,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帝曰:善。

【注释】

[1]中外:指邪自外来病发于外,邪自内生病发于内。

[2]乡:区域,即所处的部位。

[3]攸利:所利。攸,所。

【按语】 通过辨证,首先判定疾病的阴阳表里,然后再针对复杂的病理变化,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措施,这是临床用药的关键。 B0UAifMh7ElwEa3g3aN30huIxum5xalArjGcvOxagsJ5hOFXRX20lNI36u7woY9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