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行业的变迁往往发生在一夕之间。在未知的发展环境中,企业唯有保持创新精神,能够跟随时代的变化迅速调整发展方向,才能不断爆发出新的能量,创造更高的收益。
创新应成为一种终身的习惯
行业或企业的进步不会起步于某一门工艺复杂的技术或者某个极具震撼力的研究成果。若要创新,只要能够确保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又比今天向前再近一步。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曾写过一篇名为《创新无止境》的文章。在文中,他这样写道:
1984年,海尔砸掉76台不合格的冰箱,以树立员工的质量意识;今天在德国,消费者购买海尔冰箱可以获得政府颁发的节能补贴。
1999年4月30日,我们在美国南卡州打下了第一根桩,到现在,美国制造的海尔冰箱正在向着美国本土化的名牌迈进。
昨天,我们还在为21世纪的到来而憧憬;今天,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门口,想象中的画面已经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有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西方也有类似的观点:“The most valuable things can not be seen.”(最有价值的事不可能显而易见。)创新是无止境的。虽然现在海尔产品已经在全球160多个国家销售,美国《财富》、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常把海尔与微软、IBM、索尼相提并论,但我们清楚地看到,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品牌影响力上,我们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创新才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在新经济下,没有旧经济,只有守旧者。面对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明天,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挑战满足感,才能超越自我。我们因创新精神赢得世界的瞩目,我们仍须用不断的创新来赢得21世纪的辉煌。
创新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事,企业的创新需要全员参与。企业内的每个人都要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思考“应该如何创新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可以说,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通过持续改善,我们可以改进工作的每个方面,让企业具有持久竞争力。
企业应鼓励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改善与创新的计划中,养成创新的习惯,尽量想出更多的新点子。即使如清洁卫生之类看似简单的工作,也完全可以经由创造性的思考或实验,来获得更进一步的改进。
创造允许犯错的文化环境
实践中,创新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需要经过多次尝试、失败、再尝试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为了鼓励创新,企业要在内部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包容员工的失败。给员工试错的机会,即便会带来不少麻烦,也要放手让员工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积累经验。
为鼓励员工创新,华为在内部营造了允许犯错的环境。华为每年都会将收入的10%~15%投入研究和开发中。研究和开发具有不确定性,华为为鼓励员工探索,针对不确定的研究和开发设定了一个收敛值,为0.5,允许这些工作有50%的失败可能性。
对此,任正非曾说:“所谓允许创新,就要提倡功过相抵。允许犯错误,允许在资源配置上有一定的灵活性,给其创新空间。不允许功过相抵,就没人敢犯错误,就没人敢去冒险,创新就成了句空话。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热情高涨,是因为有创新机制,允许功过相抵。因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在减慢速度的过程中,还是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机制都不能停,创新精神和意识在华为永远不能泯灭。一旦泯灭,我们的队伍很快就会消失。因此一定要给创新以空间。”
在创新中,很多方面都需要尝试、摸索,因此犯错、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企业要对犯错有一定的宽容度。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把“失败当作学习的过程”,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构想、去尝试、去创新。正如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曾说:“没有人敢于尝试比犯错误还可怕,它会使员工故步自封,甚至拘泥于现有的一切,不敢有丝毫的突破。”
学会从试错中总结经验
企业为员工提供宽容的环境,不是纵容员工犯错,而是希望员工在试错中不断进步、持续改善。员工在试错中可以积累宝贵的经验,在事后应该将这些经验进行总结,避免以后遇到同类问题时再犯错误。
华为当初推出Mate和Mate2手机时已经创新性地使用了大屏,但是由于整机尺寸过大,造成手机又厚又重,消费者对此感到不满。后来华为分析了Mate和Mate2手机使消费者不满的原因,在做Mate7手机时就吸取了教训。在开发Mate7手机时,华为研发人员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认真考虑了消费者能接受的屏幕尺寸、厚度和重量。
为此,华为请了性别、年龄、身高各不相同的消费者来体验不同的手机尺寸。经过多次尝试后,最终得出结论:6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手机屏幕是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极限。除此之外,华为还将手机的厚度从9毫米多减少到不到8毫米,是当时同级别屏幕尺寸智能手机中最薄的。
此外,Mate和Mate2手机屏幕周围的一圈大黑边也是消费者不满意的。因为浅色手机的这圈黑边显得十分不美观。所以,华为在做Mate7手机时尽可能地减少黑边。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工作人员要像挤牙膏一样,把胶水涂抹到手机壳周边一圈,然后把屏幕粘上去。华为不允许有一点偏差,每部手机都必须做到精准,当时就有操作人员抱怨华为的手机设计者要求太高。但在经过不断总结、不断改善后,Mate7手机上市后就大获成功。
华为能够引领行业创新的一大原因就是敢于试错、敢于在试错中总结提升。华为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犯错不要紧,关键是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总之,为保障企业的持久活力,企业要为员工创造允许犯错的环境,不要禁锢员工的创造力;要鼓励员工敢想敢做,哪怕没有达到预期甚至彻底失败都没关系,通过不断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持续改善,终究会找到更好的方法,产出更有效的创新成果。
很多时候,人们会直觉地反感改善带来的变动,一旦提及改善便会万分抵触。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改善绝不会使人们的活动更复杂或更困难。如果所谓的“改善活动”非但没有减轻人们的工作量,反而使人们更加疲劳,那么这就不是改善,而是破坏。
改善带来美妙感觉
真正的改善是以更有益、更完美为目标的。而改善所带给人们的结果,会使人们感到“改善是一件轻松、愉悦的工作”,并乐于参与其中。
在美国宾州坦帕市乔奇食品公司曾进行了一项特别的改善,董事长佛列德·乔奇决定:每一位支援现场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将办公桌移到现场去。虽然这一决定遭到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众人最初大多心不甘情不愿地执行着这一决定,但没过多久,大家便从这个改善所取得的成果中转变了态度。
部门经理托尼·普利欧说道:“以前我要耗费许多时间在办公室内做一些书面工作,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做法,取得更有效的工作结果。例如,召开质量会议以及倾听工人的提案,到工作场所去,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现场,观察每一个问题并且将它们矫正。我发掘出了员工的很多能力——艺术才华以及实务技术,这些都是以往我所不了解的。
他们能独立地从事所有的改善工作,使生产线变得不一样——他们将每一项工作完成得有条有理,并且环境更为整洁。”
这是我们从管理者的整体视角所看到的“改善给管理带来的变化”,以及它给员工带来的便利。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员工的操作细节上,更细致地观察改善给人们带来的舒适。
以某厂产品检验时的产品摆放为例,工人们经常抱怨在对某托盘中的一批产品做拿起又放回的目视检验动作时,若中途被人打扰,很容易忘记究竟检验到了哪件产品,而一旦将某个产品或装产品的盛放盒放错位置,将会造成重大差错。
针对这个问题,一位工人做了这样的改善,如图1-1所示。
图1-1 改善前后的摆放方法
改善后,工人在检验时,先取出第一个零件放在一边,从而腾出一个空位,然后再依次拿起第二个未检验的零件。若为良品,则放回第一个空位。这时,盘中原先第二个产品的空位就成了已检良品和未检品的分界位置。
由此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改善给工作带来的便利。事实上,改善的益处不仅限于此,今井正明曾总结了改善所能带来的七大益处,如图1-2所示。据他称,日本企业的管理者正是基于改善带来的益处,才愿意去尝试作出改善。
图1-2 改善所能带来的七大益处
改善成果不仅会成为公司利益的源泉,而且会在落实过程中反馈给员工,比如某个流程环节的改善使员工的工作量减少,又确保了员工的安全。其实,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企业,改善带来的收益都是一致的——它会让工作更美好。唯一不同的是,前者将大目标进行分解,更容易实现,更容易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而改善也逐渐演变成一种员工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