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开展口译工作前,译员应当熟练掌握专业设备的操作及使用方法。本章将重点介绍同传设备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同传设备系统的基本功能

同传译员需要一边聆听讲者的原文,一边将其转换成译文,并通过同传设备系统同步广播给现场听众。因此,所有同传设备系统都需具备三项基本功能:(1)供译员收听原声的语音输入功能;(2)供译员广播译文的语音输出功能;(3)供听众听取译文的接收功能。

和同传间一样,同传设备系统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世界上第一套同传设备系统是1926年由IBM公司发明的,并于次年开始应用于国际会议,但早期的设备功能相对简单,更像是两套并行使用的电话系统,放置在讲台上的话筒将原声传到译员的听筒,译员拿起话筒说出译文。

如今的同传设备功能更加强大,除上述三项基本功能外,还可以实现不同语言的输入/输出频道调节、输入音量调节、口译员话筒静音、多语种接力、工作时间记录、工作频道监测、发言人语速过快提醒、技术问题求助等功能。

现代化的同传设备系统。

纽伦堡审判现场,同传译员在给听众“打电话”。每个翻译间内只有一支手持话筒,译员需要来回传递使用。

早期的同传接收器非常笨重。

博世同传系统译员操控面板俯视图。

2.译员需掌握的核心功能

除了上节中的博世设备外,市面上还有各种型号和品牌的同传设备系统,它们的操控面板结构各异,有些面板上的按钮密密麻麻,看上去令人有些“眼花缭乱”。事实上,在实战中译员需要注意掌握的核心功能只有四项,即输入(input)、输出(output)、静音(mute)和接力(relay)。只要找到这四项功能的对应按键,就可以顺利开展同传工作。

(1)输入(input)。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口译员要产出译文,首先要解决听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口译员只需接收主席台上的声音信号,也就是讲话原声。大部分设备系统的控制面板会以Floor或Original的字样标注原声的输入按钮,按下时指示灯会亮起,表示此时输入的信号为讲话人原声,译员可以使用音量旋钮调节输入音量的大小。

(2)输出(output)。口译员需要借助控制面板上的输出功能将译文广播给听众。操作时,译员需要首先设置正确的输出频道,国内目前习惯用A频道(或01频道)输出中文,B频道(或02频道)输出外文。以博世设备为例,按下输出频道按钮后,液晶显示屏上对应的语种标识周围会亮起方框,译员此时可以开启话筒输出相应的语言。值得一提的是,译员去国外做同传,频道的设置一般恰恰与国内相反,即A频道(或01频道)为外文,B频道(或02频道)为中文。译员不要用错频道,导致听众听不到译文。

(3)静音(mute)。同传时,译员有时需要向搭档求助,有时需要清清嗓子,有时工作人员会进入同传间递送材料,有时会有记者前来询问是否可以录音,或者“不明就里”的听众前来索要翻译接收器等。如果会议已经开始,译员就要用到静音功能,将输出信号短暂切断,以屏蔽任何无关的声音。静音键通常标有mute或cough字样,使用时需按下,并在确认话筒指示灯熄灭、输出信号已被切断后,译员方可与搭档或其他人员交谈。静音键需要持续按住,直到译员准备好再次输出译文时才可松开。需要指出的是,译员最好不要用关闭话筒代替使用静音键,因为开关话筒时可能会产生电流噪声,影响听众体验,而且,频繁开关话筒容易引发失误,如关闭后未正常打开,导致译文无法输出或未能正常关闭,导致无关的闲谈流出。

2013年,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在一次联大会议上,有一名女译员因不满联大通过九项针对以色列的决议,而在会议代表发言过程中,向同事抱怨关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决议太多,还表示其他国家也发生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人对其提出决议。但问题是,她在说这番话的时候,自以为关掉了话筒,但实际上话筒一直开着,结果全场代表都听到了她的声音,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这个案例中,译员试图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没有切断输出信号,不仅对会议正常进行造成了影响,而且也对自己的职业声誉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019年,译员王寅清赴以色列为某大学的国际会议提供同传。因教室内空间有限,翻译间被临时搭建在走廊内。头顶上的“TOILET”标识导致频频有人过来“问询”,译员不得不频繁按下静音键屏蔽噪声。

(4)接力(relay)。多语种会议常常需要不同语言对的口译员相互接力,以满足现场所有听众的语言需求。我们通过假设场景A来说明为什么要有接力同传。假设在国内举办的某会议涉及中、英、法三个语种,对应的频道编号分别是01、02、03。现场有分别负责中—英互译和中—法互译的两组译员。当原语(fl oor)为法语时,中—法译员输出中文(01频道),而中—英译员由于不懂法语,此时需要将输入频道从fl oor调整为01频道,听取中—法口译员的中文译文,同时将输出频道设定为英文(02频道),正常开展中英同传。由此,会场的中、英、法听众便能够同步接收信息。

3.新手译员的常见问题

(1)话筒距离掌握不当

同传设备系统中的话筒非常灵敏,因此译员在讲话时并不需要靠得太近,否则容易导致呼吸的气流喷到话筒上产生噗噗的响声,影响输出效果。同样,如果译员距离话筒太远,听众需要调高接收器的音量才能听清楚译文,当搭档接手时又可能因为距离较近,音量可能会突然增大,令听众感到不悦。因此,译员应保持相对稳定的话筒距离和音量,尽可能让听众有稳定、适宜的声音输入。实战中,一般以嘴和话筒保持 一拳距离 为宜。

(2)输出频道错误

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在口译课程设置上是按照语种方向来划分的,如中英口译项目会分别设置“中英同传”和“英中同传”两门课,中英同传课上只练习中译英,英中同传课上则只练习英译中。学习者基本不需要在练习中切换输出频道,而且许多同传训练系统也不具备这一功能。这就导致许多新手译员进入实战后忘记切换输出频道,影响会议进展。事实上,有经验的译员在与新手搭档时,往往会主动监测对方的输出设置,发现问题会及时提醒。而作为新手口译员,在会议开始前也应如实告知搭档,并请搭档帮助提醒。

不工作的译员可以通过观察Engaged指示灯,来监测搭档的输出频道是否正确。Engaged亮起表示该频道正在被占用。

(3)不熟悉接力操作方法

同理,由于学习期间较少接受接力训练,再加上接触多语种会议的机会有限,新手译员很容易在接力环节出现纰漏。例如,当原语语种发生变化时无法迅速调整至正确的输入频道,或者占用其他语对的输出频道,导致接力无法进行。笔者早年就有过因占用英语输出频道而导致英—法译员无法输出英文,最终被监听的技术人员提醒的经历。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译员,有时因紧张或疲惫,也可能会在接力环节出现失误。

通常情况下,接力时的操作顺序是 先调输出,再调输入 ,而不是相反。我们通过假设情景B来说明。假设会议涉及中、英、法三个语种,现场有分别负责中—英互译和英—法互译的两组译员。当原声是中文时,中—英组的输出频道设置为英文,开启话筒做中译英同传,英—法组则接力中—英组输出的英文译文做英译法同传。不久,原声由中文变为法语。此时,中—英组应迅速将输出频道由英文改为中文,再将输入频道由fl oor改为英文,等待聆听英—法组的英文译文。倘若中—英组不首先更改输出频道,而是先将输入改为英文,由于英文频道仍在被本组占用,中—英译员将在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而英—法译员也将无法正常选择英文频道输出。

需要注意的是, 频道如何调整与现场译员的语言对紧密相关 。在情景A和情景B中,原语都是从中文变为法语,但情景A中的中—英组并不需要调整输出,只需要调整输入;而情景B中的中—英组则是输出、输入都要调整。这一系列的决断与操作需要在1~2秒之内完成,十分考验译员的瞬间反应。经验丰富的译员到达会场后会首先确认语言对的设置,提前在心中模拟当天的接力操作步骤,提前确认接力输入频道,以减少时间和失误。通过大量的实战训练,译员可以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养成肌肉记忆。新手译员如果不熟悉接力操作方法,可以向经验丰富的搭档或其他语对的译员请教,或者求助于现场的技术人员。

4.耳语同传的装备

耳语同传是同传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应用于只有少数听众的单方向交际活动(听众只聆听,不讲话)或现场无法正常架设同传间的场景,如走访参观活动。由于没有专业设备,为克服现场噪声干扰,译员往往需要屈身贴近听众的“耳朵”进行传译,耳语同传由此得名。由于坐姿不舒适,时间一长,耳语译员往往会感到腰酸背痛。此外,走访参观等场景下译员也无法贴近所有听众。为解决这些问题,主办方有时会为译员配备“小蜜蜂”话筒,译员可以像景区导游一样,实现一对多的广播。

2016年3月,来华参加南南合作项目的多位外方卫生部部长参观海淀妇幼医院,译员朱玉犇(中)用“小蜜蜂”话筒为代表团做同传。

经过新冠疫情的洗礼,传统的近距离耳语可能会引发译员及服务对象的心理不适,这样的耳语同传设备将来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应用。

5.译员的其他装备

不同的会议口译模式所要求的装备也是不同的。交替传译最重要的装备是笔和纸。同声传译除纸笔外,根据个人需求一般还需携带电脑、耳机等物品。如果会议地点在境外,可能还需携带电源转换器。当会场较大,翻译间距离主席台较远时,为了方便观察会场动态,有的译员还会携带望远镜;如果前往重污染地区或传染疾病高发区,还应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及常备药品等。

当然,如果一时未考虑周全,忘记携带某种设备,也可以向同行的译员求助。2019年9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1次全会在摩纳哥召开,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聚集一堂,讨论通过《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法语组一名同传因为忘记携带个人电脑电源,通过群发邮件向其他语种的译员求助,并很快找到一位愿意和他共享设备的同事,顺利完成了为期一周的同传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京举行的某次会议上,口译员借助望远镜观看演讲人的PPT。

同传译员因忘记携带电脑电源向同事求助。

案例 这次1频道是英文,2频道是中文

2019年7月,夏季达沃斯论坛在中国大连召开。译员朱玉犇受邀为论坛提供同传服务。会前,朱玉犇收到来自译员微信群的通知,此次会议的输出频道设置为1频道英文,2频道中文,与国内平时惯例正好相反。

根据分工安排,朱玉犇将负责三天论坛的沙龙讨论。沙龙讨论的特点是主题频繁更换,每场讨论持续一小时左右。根据主题不同,所邀请的嘉宾也各不相同。第一天的沙龙讨论以欧美国家与中国嘉宾为主,因此只有一组中英译员,并未涉及接力。朱玉犇和搭档彼此提醒,相互监督,并未出现输出频道的混淆。自第二天起,参会者中多了来自日韩的嘉宾,后台也多了三位日语同传译员。一番寒暄后,朱玉犇得知三位译员均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根据经验,日本籍译员一般是日—英互译,而国内培养的日语同传大多是日—中互译。朱玉犇与搭档互相提醒后,提前将接力的输入频道设置为英文,并在后续的工作中彼此监督。第二天在风平浪静中度过。

到了第三天下午,译员的体力和精力开始下降。临近结束,主持人邀请现场观众提问。由于无法预测提问者身份,译员只能在听到问题的一瞬间判断语种,以及是否需要接力。第一个提问的观众是日本人,译员迅速将输出切换到1频道,准备输出中文,但却迟迟听不到日语组的英文译文。此时,译员透过隔离窗发现,日语译员正在向这边挥手,这才想起这次会议的1频道是英文,与平时不同,于是立刻更正。由于占用了英文频道,耽误了时间,日语译员只能对问题做简略总结,保障问答正常进行。散会后,朱玉犇来到日语翻译间,向几位同事表达了歉意。

口译负责人在会前发出的通知,提醒译员特别注意输出频道设置与平时操作习惯不同。

案例分析

该案例表明,接力操作对译员的经验和精力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译员也可能在接力环节出现失误。在接力环节,译员彼此之间应加强监督。本案例中导致失误的因素有几个:A.译员在提问环节无法预判原语语种。B.频道设置与平日习惯不同。C.译员精力下降。但由于译员有丰富的会议经验,因此在听不到日语组英文译文时,第一时间望向日语译员,看到对方手势后迅速排除问题,保障了会议顺利进行。由于给对方带来了麻烦,译员在事后也向日语同事表达了歉意,获得对方谅解,体现了译员的职业素养。

思考与讨论

请看下图中的控制面板,译员需掌握的功能按钮有哪些?使用该面板的译员是哪种语言对?当原语是中文时,译员该如何设置输出、输入频道?当原语从中文变为俄语时,译员应该如何调整?应考虑现场哪些因素?

拓展阅读

1.Francesca Gaiba: The Origins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The Nuremburg Trials,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1998.

2.同传设备的发展史:https://www.gala-global.org/blog/history-simultaneous-interpretingequipment。

3.联合国译员因话筒操作失误引发关注:https://unwatch.org/u-n-interpreter-falls-victim-dreaded-hot-mic/。

·本章小结·

1.口译设备经过了多年发展逐渐臻于完善。

2.同传设备的核心功能有输入、输出、静音和接力。

3.新手的常见问题包括话筒使用不当、输出频道错误、不熟悉接力操作。

4.除了常规同传设备,译员还需要了解耳语同传及其他辅助设备的使用。 +B+T9PlPFG7CpZ3IafbaDJVNlhsYorGV3RFDnb++kWFdinC6HFhX7FG7v9OHaD5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