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翻译是沟通

1.1 翻译的历史

由于地域的分割,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语言。两个操着不同语言的民族,只要进行交往,就离不开翻译。所以,翻译的历史可能与人类语言的历史一样久远。中国最早记载翻译的书籍是《周礼》和《礼记》。两书记载了周王朝的翻译官职,其具体任务就是负责接待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使节与来宾。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改周代之“行人”为“典客”(意为“译者”),又另设典属国一职,掌管蛮夷降者。西汉因秦制。魏、晋、南北朝和隋代掌管四方民族和外国交往事务并配有译员的官方机构,大体上沿两汉之制,或有所损益,或有所省并。从东汉末年到宋代,官方组织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辽宋时期,辽国占据了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着占人口多数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因为沟通的需要,不得不聘用大量译员,在州以上官署置译史,从事文字翻译工作。同时,还首置通事,从事口译工作。金代和辽代一样,也有译史和通事职称,在政府机构内从事口笔译工作。元朝同样设有译史和通事。元朝译史有蒙古译史和回族译史之分。明朝永乐五年(1407),为适应外事翻译需要,设四夷馆,原为八馆,后又增添两馆,毕业生分发各部,充当译员,凡外国人与中国官员往还,谈话交际,都由他们翻译。明末清初,大量西方传教士来华,知名的总计七十名以上,他们与中国士大夫结合翻译编写书籍三百余种,除了经院哲学、神学和其他宗教文献外,科技书籍计一百二十来种,涉及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采矿冶金、军事技术、生理医学、生物学、舆地学、语言学、文学等。清朝更加重视翻译。清军入关前,就建立文馆,以“翻译汉字书籍”“记注本朝政事”。清军入关后,设立“笔贴式”,以沟通满汉两族。清朝重视各族语言教学,培养通晓满、蒙、朝、汉文的各级官吏、笔贴式和口译人员。清朝的科举考试,还特设翻译一科。在中央一级设立多种翻译机构,负责满、汉、蒙、藏诸语之间的翻译。鸦片战争以后,有识之士和政府组织的西学翻译,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马祖毅,2001)

纵观中国翻译史,可以发现官方翻译机构发挥三个作用。一是进行国家的日常管理,这在多民族国家是必需的,尤其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二是外交,在汉族统治时期外交似乎是翻译的主要功能。三是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如东汉末年至宋代的佛经翻译、伴随佛经翻译进行的印度药书和历法的翻译、清末对西学的大量翻译,都是汉民族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而辽、金、夏、元、清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把汉籍翻译为少数民族语言,则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可以说,翻译的历史,就是世界各民族沟通交融的历史。 nwR7meIl0djMtPcZ7hnguv2Dd4G1Fu71yx01EsHpt8vSFhQ+PGJ8ORzJX/gaehp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