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曾在“十一五”规划期间率先提出“9073”的养老模式,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2021年3月20日开始施行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三种形式的含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举措。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上门、远程支持等方式,为老年人在其住所内提供的生活照料、常用临床护理等照护服务及其他支持性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或者场所为老年人提供的日间照护、短期托养、助餐等服务以及其他支持性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是指由养老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模式;养老服务机构既包括营利性养老机构也包括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其他城市都有大同小异的划分,如北京的“9064”养老模式和武汉的“9055”养老模式等。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20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2.9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1.0万张,比上年增长了5.9%。其中,全国共有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3.8万家(见图1),比上年增长了11.6%;床位488.2万张,比上年增长了11.3%;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有29.1万个,共有床位332.8万张。
图1 2015—2020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
(资料来源:《2020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及以前各年份的统计公报)
2020年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1.1张,与先进国家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50~70张仍有较大的差距。事实上,自2005年以来,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增加很快,从不到11张增长到31张(见图2),而“十四五”期间基本稳定在30张左右。这与我国的养老床位规划是相适应的,大致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若按照“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国际标准计算,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各类养老床位应该达到1 320万张,实际缺口达500万张。不过人们对这一观点存在争议。由于我国的养老观念跟国际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不少差异,例如我国居民更青睐于居家养老,因此实际的床位需求量明显低于国际标准。但未来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人们对入住养老院的观念发生变化,养老床位的需求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图2 全国每千位老人养老床位数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民政部各年度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按照项目的收费情况及所提供服务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机构划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三类。其特点可以从收费水平、硬件情况、服务情况、入住率和其他特点等五个维度来表征(见表1)。
表1 我国高中低端养老机构的特点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供需总量基本上平衡,但结构不平衡的问题非常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总供给结构与总需求结构的不平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相对不足。在“9073”模式中,90%的居家养老和7%的社区养老潜在的市场空间更大,也更符合大多数老年人居住在熟悉环境中的偏好,但目前的发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在机构养老模式中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部分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但大部分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在40%以上,供给总体格局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低端的、设施简陋的救助型养老机构和高端的、设施先进的豪华型养老机构较多,而真正符合大多数中等收入老年人的需要、既能够满足基本生活看护需求又具有医养结合康复护理功能的中档养老机构占比较低,从而出现“空床率过半与一床难求并存”的现象。
以上海亲和源养老社区(简称“亲和源”)为例。它创建于2005年3月,其旗舰店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镇,2017年12月被收购,成为宜华健康全资子公司。亲和源定位于高端养老机构,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快乐服务、健康服务终身照料服务,是从事高端养老住区投资、开发、建设、运营及养老产业发展的社会企业。业务模式是以会员制老年社区为依托,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一体,社区内配备医院、颐养院、老年大学、健康会所、功能活动室等。亲和源目前已发展会员3 000余名,会员收费模式分AB卡,A卡一次性缴付89万元,无使用期限,永久使用并可继承、转让,年费为3万~7万元;B卡依据房型大小一次性缴付45万~88万元,供个人终身使用,年费为3万元,如果未住满15年,可以折算到月按比例退回部分入会费用。根据该公司介绍,亲和源自2008年5月起开园运营,至2013年入住率超过80%,2015年入住率约95%。目前亲和源开始在全国多个城市布局,拥有已开业和在建的养老社区15个,拥有中高端养老公寓超过3 000套,公司在杭州、青岛、宁波象山、嘉兴海宁、深圳等地均有已开业或即将开业的养老社区。
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养老模式以外,近年来我国还逐渐发展出多种混合形式,如家庭养老床位、社区嵌入式养老、养老社区(亲和源)、旅居式养老、医养结合、养老和投资结合(太保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
家庭养老床位是居家养老模式下进行的创新,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产生的新模式。民政部、财政部2016—2020年,连续5年在全国开展了5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江苏省南京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于2017年率先开展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探索,此后扩展到全国203个地区。各地通过探索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家庭养老支持工作。北京、上海、青岛、广州、苏州、杭州、西宁、成都等地纷纷探索“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模式。无论是真金白银的“适老化改造”补贴,还是专业的上门护理服务,乃至夜间照护服务,各地探索实践亮点纷呈。
2019年9月,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民发〔2019〕88号),鼓励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务料理、精神慰藉等上门服务,进一步做实做强居家养老。该文件明确提出:“探索设立‘家庭照护床位’,完善相关服务、管理、技术等规范以及建设和运营政策,健全上门照护的服务标准与合同范本,让居家老年人享受连续、稳定、专业的养老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技能培训,普及居家护理知识,增强家庭照护能力。”民政部的数据表明,当达到一定规模后,投入一个家庭养老床位的费用是投入一个机构养老床位费用的20%,如果养老机构能够参与进来,可以大幅降低床位的建设费用。
社区嵌入式养老是在社区中嵌入养老服务功能,这种模式已经在全国各个城市中推广。例如,从2014年起,上海市积极开展社区嵌入式、多功能、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探索,并在各社区因地制宜建设“长者照护之家”和综合性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能为老人提供就近、便利、综合的养老服务。截至2020年7月底,上海市已有159家“长者照护之家”。如上海市徐汇区的“邻里汇”便是嵌入式、综合性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市徐汇区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5分钟家门口服务圈为辐射半径,已经累计建成了18家街镇“邻里汇”和306个居民区“邻里小汇”,总面积达5.6万平方米,实现了居民区全覆盖,构建了区—街镇—居民区三级“邻里汇”网络。“邻里汇”嵌入日间照护、长者照护、养老顾问等为老服务功能,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家门口养老”。移动端“徐汇邻里汇”小程序还可以让老年人随时查看全区的养老地图,即时了解养老服务信息,掌握养老服务政策,增加养老服务的透明度,提高养老服务的知晓度。这种社区嵌入式养老满足了老年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养老服务需求。
旅居式养老是定位于健康老年群体的高端需求,它将养老和旅游结合在一起。旅居式养老定位的人群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家庭经济基础,有能力在热门的旅游地点居住和养老。旅居式养老的服务对象特征是有较强的支付能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健康状况良好、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等。旅居式养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候鸟式养老”,适用于“有钱有闲一族”,对气候等自然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季节性强,一般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景秀丽、日照充足的度假胜地,如三亚、昆明、青岛等地。同时,候鸟式养老地还应该具备医疗服务设施齐全、通信交通条件便利等因素。此外,与旅居式养老相近的模式还有温泉养生、森林养生等利用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发出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旅游养老产品。根据上海交通大学每年冬、夏两季发布的候鸟式养老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全国有100多个城市上榜。比较典型的是,云南的多个城市同时进入冬季候鸟式养老和夏季候鸟式养老栖息地榜单(见表2和表3)。
表2 2021年中国候鸟式养老冬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及排名
(续表)
(续表)
表3 2021年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及排名
(续表)
(续表)
(续表)
医养结合是指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有机结合,主要有四种模式。
(1)基于医疗机构新增养老服务。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结合公立医院改革,转变成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为周围社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养老医疗服务。
(2)基于养老机构新增医疗服务。原有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资质,按照医务室、护理站配置标准,凡有医生和护士者就可以申请医务室,有条件的还可以开设老年病医院、专科医院、护理医院和康复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
(3)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将养老院建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并将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设在老年社区内,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巡诊,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处理和转诊。
(4)社区化老年家庭医生服务。依托虚拟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行社区家庭医生模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根据大量调查,老年人在各类养老服务需求中,医疗始终是排在最靠前的迫切需求,因此未来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养老和投资结合的方式结合了养老需求和投资需求,一般由大型地产公司或者保险公司开发,是养老机构中偏中高端消费的业态。早在2010年前后,像泰康人寿、亲和源集团等以老年人为客户群体的机构就开始布局养老地产。2013年为养老政策元年,陆续有大批地产开发商、保险机构、医疗机构等大规模进入养老产业(见表4)。
表4 养老地产主题类型及典型企业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申万宏源研究发布的报告《老龄社会已至,养老准入放开行业蓄势待发》整理。
2018年之后,国家进一步强化“房住不炒”,楼市进入休整期,有关企业开始逐步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的商业模式。
随着中国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模式互相融合将是大势所趋。
养老服务机构包括营利性养老机构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主要是由政府公益性组织发起成立,是为保障城市“三无”(无劳动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者法定抚养义务人丧失劳动能力而无力扶养的公民)、农村“五保”(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于这部分养老需求,政府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除了自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外,还包括采取政府购买第三方养老机构服务等。
由资本推动发起成立的养老机构一般为营利性养老机构。营利性养老机构通常收费较高,主要服务高净值客群。根据调查,商业养老机构入住率长期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不能很好匹配。服务质量低、管理和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床位的设计、养老院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难以满足养老需求,一些华而不实的设备提高了养老机构的成本,但没有提高老年人的满意度。这是造成商业养老院床位近50%空置率的主要原因。相对而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等收入老年人群体的需求被市场忽略,他们既不符合入住公办养老院的条件,又支付不起高昂的商业养老院费用。
经济发达地区的民营养老院比例超过半数,偏远地区以国有和公办民营养老院为主。养老机构一般分为公办公营养老院、公办民营养老院和民办养老院三类。从全国的比例来看,50%~60%的养老机构为公办养老,40%~49%的为民营养老,但在苏浙沪及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区,民办养老机构的比例超过60%。根据安信证券的研究报告,2014—2018我国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增加迅速,尤其是2015—2017年是增幅最大的三年(见图3)。
图3 2014—2018年全国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安信证券发布的报告《老龄蓝海市场潜力凸显,朗高养老等企业如何抢占先机?》整理)
首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了“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基于该规划的落实,养老服务行业将获得更宽的市场准入,“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许可”等将逐步放开,非政府主导性的养老服务进入门槛将进一步降低。这必然会激发市场活力,快速加强各类养老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适应未来养老人群日趋增长的美好养老生活需求。从市场规模来看,到2030年全国养老服务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2030—2050年仍会有进一步的产业升级换代和市场规模的增加。
其次,外资养老服务主体的加入,将会增加养老服务供给的活力。根据2021年2月AgeLifePro发布的《外资企业进军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商战报告》白皮书,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外资养老企业经历了1998—2006年的试水期、2007—2009年的观望期、2010—2012年的初步发展期和2013—2020年的快速发展期。
外资养老企业经过试水期的折戟沉沙,走到今天已经寻找到了无限商机。西方发达国家最早进入老龄社会,对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的供给具有成熟且先进的管理经验、盈利模式和强大的供给能力。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国家已经批准了40多家外资养老企业在华投资,它们广泛分布在17个省、直辖市。如北京有美国企业3家、日本企业4家、法国和澳大利亚企业各2家、英国企业1家,天津有日本企业2家、法国企业1家,上海有美国和日本企业各4家、荷兰和新加坡企业各1家、澳大利亚企业3家、法国企业2家。自然,若干外资养老企业的进入,将明显改善我国养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供给结构与供给质量。
再次,金融保险企业的进入也将增加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一方面,我国各大银行纷纷出台支持“银发浪潮”行动计划,如中国银行提出通过加强信用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丰富养老金融产品、提高养老金融产品体验、加强组织保障等推进中国银行支持养老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各大保险公司也纷纷加入开发养老服务产业的洪流中,如泰康之家、合众人寿、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等(见表5)。因此,随着金融资本的不断加入,养老产业的供给能力和质量必将大幅度提高。
表5 进入养老行业的保险公司
资料来源:吴诗雪.中国保险企业布局养老产业发展报告[EB/OL].(2021-01-27)[2021-08-28].https://www.the paper.cn/news Detail_forward-10962750.
最后,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将会推动养老服务的加速供给。目前个人商业养老金发展刚刚起步,占养老保险总量的比重微乎其微。因此,中国养老金主要包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其中,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为政府,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责任主体则分别为企业和员工。2018年这两部分的存量资产分别为4.4万亿元和1.6万亿元。美国的养老金增长很快且稳定。如2010年美国养老金总量为15.27万亿美元,2018年增长到24.7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20%。
迄今,虽然中国养老资金总量还不够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老保险会快速增长,这为养老服务和养老产品的增长供给提供了日益坚实的消费基础。
养老服务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和人工密集型行业部门。其日趋增长的高成本和低劳动效率成为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严重阻碍因素。而依靠技术赋能提高养老服务业的智能水平,有效提高养老服务业供给效率,是未来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工信部联电子〔2017〕25号)成为大规模开启发展智能养老产业的基础性政策文件。为了落实这一政策,2017—2019年,国家分别在企业、乡镇、街道等不同层面进行了示范推动,现已建成智慧养老示范基地52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乡镇、街道225个,认证养老示范企业117家。这些基地、企业和街道广泛分布在上海、浙江、湖南等20多个省市,体现了区域特色、产业联动和数据信息共享。其成功经验正在不断向全国其他地区快速推广。
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推介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21〕743号)公布了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89个案例中评选出的14个地方案例作为第一批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见表6)。
表6 全国第一批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名单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推介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的通知[R/OL].(2021-09-28)[2021-10-28].https://www.ndrc.gov.cn/xwdt/tzgg/202109/t20210928_1297898.html?code=&state=123.
2019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约3.2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按照当时的预估,2020年养老产业总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
从技术保障来看,养老服务业通过AI技术、5G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技术的赋能,减少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节约若干养老服务资源,养老服务品类、数量明显增加,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从市场表现来看,技术赋能后,养老行业日趋智能化,智能养老产品和服务日趋多样化。如可穿戴、便携式养老检测设备,远程监护与照护、远程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智慧导诊、快速诊断、紧急救助、亲情关怀等各类养老服务不断增多。人性化、定制化的聊天与陪护服务,老年游戏、老年娱乐、老年学习辅助等各类养老产品和服务日趋增加,并不断升级换代。
从组织平台来看,目前的技术支持可以促使专门的家庭养老服务平台、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城市养老服务平台、其他各类专业养老服务平台、大区养老服务平台、全国养老服务平台不断发展,日趋形成不同层级的养老平台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的局面。
从养老模式来看,智慧赋能后,传统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日间照料等多种传统养老模式正在向着“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模式转变,由以往的阶段性养老服务逐步发展为全程养老服务,其中的临终关怀服务日趋受到重视。
从服务层次结构来看,养老服务供给由过去以不同等级的政府养老院为核心,逐步向“政府机构兜底养老+市场化的保障型和中高档养老服务”和谐发展的多维结构转变。随着养老市场的不断扩张和一体化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及人均养老金的额度增加,养老人群对养老服务的可选择性增加。养老产品和服务内容从既往以基本的衣、食、住、行为核心逐步转变为以安全、健康、娱乐为重点。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时期。产业发展的思路与重点正在转移:从以往的以产品为中心、以要素为中心,逐步变为以生态为中心。所谓“产业生态”是指基于产业经济规律,产业要素互相依赖、共生共荣的动态产业空间系统。它表现出整体性、竞合性、开放性与丰富性的特征。
综合性主要表现为产业要素和有关利益主体的联盟一致性特征。竞合性表现为产业有关利益主体间的竞争与合作并行,互生共荣。这既可以做大“蛋糕”又可以提高效率,还能分享“增大了的蛋糕”。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产业生态系统不断吸收外部有利因素,排除内部不利因素,促使系统增加活力和升级。多样性系指产业细分部门的专业化分工日趋加强,细分部门多样。产业生态以生态链群作为产业组织的最新形态,其内部表现为依靠创新增值,减少了对人员的控制,依靠自我组织、人机感知、共融感知、完全合约和无限合约来维系综合生态的运行与发展。
随着云计算、区块链、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有关数字技术不断向养老产业融合、赋能,养老企业可以通过将技术与管理相结合来实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行互动。养老产业日趋发展成为簇群涌现、和谐互动的生态体系。养老产业生态可以通过先进技术和管理创新形成柔性化、个性化、多样化与规模化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通过多场景的应用和体验,达到养老服务不断增值、养老成本不断降低,从而创造更多养老供给的净增值和有效分享增值收益的多赢局面。这一局面具有可循环、可持续的自加强机制:养老供给增加—净增值增加—获取更多技术赋能—更好的供给能力—更多净增值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