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当同事和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我通常跟他们说,这源自一老一少两代人向我的提问。“老”指的是我的父亲,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时是一名医生,唐山大地震时还曾去那里支援过,退伍后开过几年诊所,所以对于医学知识还算懂一些。因为我在医院做研究,所以他常常会问我在研究什么,当我告诉他,我在从事细胞重编程或者说细胞命运转变的研究时,他总是一脸茫然。于是我再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把皮肤或者尿液变成血液,基于他的经验和认识,他便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从而对我未来的研究满怀担忧。“少”则指的是我的侄子和女儿,他们都处于最爱思考的年纪,当他们问我在做什么,我把对老父亲的回答再说一遍时,他们总是充满好奇,哇喔哇喔地觉得很神奇,并且过后总会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怎么得来的,总之不是一两句能够回答清楚的。当我试图从市场上找些相关的科普书回复他们时,发现这些书不是写得过于专业,就是写得过于幼稚。为此,我萌生了自己写一本书的打算。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起头,写什么内容,毫无头绪,加上研究所里工作紧张,一拖就是几年。直至我的课题组建立5周年,请学生聚餐纪念,聊到当前市场上的细胞治疗乱象,说到了我们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时,我没有多想,一句“写一本靠谱的科普书”当着学生的面脱口而出。随后,我立马觉得自己说了大话,然而,作为老师,总不能食言,于是硬着头皮,终于开始构思和动笔。现在想来,这种无形的压力推动自己不得不前进,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懒人写作策略。

由于我是生物学科班出身,对于细胞生物学的知识,可谓驾轻就熟。因此,本书的撰写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大学里传统细胞生物学的课程内容,但是省略了很多专业的内容,反而对每一个专业概念的解释,进行了简单的类比,以方便读者理解。同时,本书对这些概念形成的历史进行了挖掘,这也许更值得关注。除此以外,对于当前有关细胞的热门话题,比如干细胞和细胞治疗,尤其是肿瘤免疫治疗,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基因治疗等,也进行了介绍。对于与动物细胞平起平坐,却长期被忽视的植物细胞,也进行了描述。因为细胞的发现和研究从头至尾都离不开显微镜,而显微镜的演变历史也十分重要,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最后对其做了简单介绍。

细胞是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元,每一个细胞、细胞器或细胞现象的发现者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两者均是大千世界和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犹如生命的尘埃。但是,在每一粒尘埃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构成了本书的主体,既展示了细胞探索的艰辛和历史,也描绘了细胞发现的神奇和价值。

希望本书能够让读者,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中青年朋友,都了解细胞科学中的大事件,认识科学家的普通人生,理解细胞科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细胞的发现源于身边的点点滴滴,细胞的应用也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从而引起读者对细胞的好奇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研究员
程 林 2TBEOlFWW9fpg+zNWelo/cUVo6wnU0u080JrYRHpaxO/eolizviwjootfHrHIOf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