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教育”是指以“四自——自理、自律、自强、自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教育,融合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指导教育。强化和深化“四自四成——自理成人、自律成长、自强成才、自信成功”的目标要求,遵循“四自讷言·四成放歌——遵规自理·学练成人,明德自律·静心成长,笃学自强·立志成才,敦行自信·走向成功”的路径和方法,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造就一批遵规自理、明德自律、笃学自强、敦行自信的阳光少年。在“四自教育”中,“四自”是教育的内容,“四成”是教育的目标定位,“四自讷言·四成放歌”是教育的路径、方法和愿景。
阳光少年是一批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学有所长的学生。他们敬德修礼,退思崇贤;他们认识自我,主动发展;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他们遵规自理、明德自律、笃学自强、敦行自信。
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有一种现象: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只需要做老师面前的好学生;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班级流动红旗,遵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甚至个人犯了错误也由别人或集体承担。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主动性弱化了,在与他人交往中的诚实守信、表里一致的品行浅化了,在集体生活中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矮化了。如长此以往,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和行为,无疑是一种误导。又由于教育者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实效性不强。
德育的关键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平凡小事中去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是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而程式化的检查评比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认同、体会、领悟、反思、践行。那种带有一定程度强制性的、以检查评比为主要方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德育不应只有道德律令的约束,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的自理、自律、自强和自信品质。
学校“阳光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习、生活在和煦的阳光里,行为接受检视,人格获得尊重,个性受到重视,懂得自我约束,学会自我管理,知识不断丰富,素养不断提升,成为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学有所长的人。在办学理念的践行中,培育高素质的“阳光少年”是我们的核心指向与终极目标,而“四自教育”校本课程是培育高素质阳光少年的重要载体。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学生在“四自”品质、道德素养、个性特长、践行能力等方面获得明显的发展与提升;教师在“阳光育人”的课程载体与实施途径上形成共识;学校初步构建起“四自教育”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阳光育人”的课程文化,在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形成有效经验和具体做法。
在“四自教育”课程化过程中提出具体的分年级、分类型、分层次的实施目标;在“阳光少年”发展性研究中构建“四自”品质的测量评价体系;在研究成果的展示中,既要有理论、观念的阐述,又要有可操作的方法和途径的呈现,还要注重对典型教育案例的总结和推广,使“四自教育”更具实践性和实效性。
着力于“四自教育”的课程化建设,着眼于“阳光少年”的发展性评价。对“四自教育”采用总体设计、分级推进的策略;对行规养成坚持化大为小、日积月累的行动;对“四自”品质立足外显于形、内化于心的呈现;对立德树人坚守持恒创新、铸就精神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