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实践探究成果

二十五中人持续开展以“四自教育”校本德育课程为载体培育阳光少年的实践探究,学生在“四自”品质、道德素养、个性特长、践行能力等方面获得了明显的发展与提升;教师在“阳光育人”的课程载体与实施途径上形成了广泛共识;学校初步构建起“四自教育”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阳光育人”的课程文化,在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形成了有效经验和具体做法。

“四自教育”为阳光少年成长夯实了基础。我们确定了“四自教育”的基本内容,提炼了阳光少年的品质特征,构建了“四自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多元化评价激励机制,紧密了“四自教育”与他育的关系,提升了全员育德意识与能力,彰显了“四进四亮”的德育功能,取得了实践探究的系列成果。

(一)确立了“四自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自教育”是指以“自理、自律、自强、自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教育,融合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指导教育。强化和深化“自理成人、自律成长、自强成才、自信成功”的目标要求,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造就一批遵规自理、明德自律、笃学自强、敦行自信的阳光少年。

我们根据初中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设定年级行为规范培养目标,为学生成长提供最适切的行为规范要求,体现行为规范教育的层次性、递进性。具体就是预备年级以“自理成人”、初一年级以“自律成长”、初二年级以“自强成才”、初三年级以“自信成功”为目标,强化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个性品质等养成教育。

预备年级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做好小初衔接工作,学校编写了《新生入学手册》,从进校礼仪、学习用品准备、食堂用餐、个人卫生、校园劳动、学习规范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断深化行规教育目标。

初一年级在巩固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通过自律格言征集、诚信考场、文明修身行动等工作的推进,对行规进一步认同,促进内化,塑造形象,历练素养,由外而内地铸成自律品质。

初二年级面对学习任务的加重,学习难度的提高,学习方法的综合,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党员进课堂”主题演讲、走进大学感受文化、走进企业体验学习、十四岁成人仪式等活动,用不懈的行动和坚强的毅力去攻克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难,善于化解压力,敢于迎接挑战,不断强大内心,用自强精神不断砥砺成才行动。

初三年级面对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如何乐观、阳光、自信地去应对,是我们行规教育的着力点。引导学生一方面要正确理解遵守规则,适应变化和成长;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独到的见解,积极地面对未来的种种可能。我们通过走进社区担当责任、寻访优秀校友、校训解读分享会、距中考100天宣誓仪式等活动,引导学生由内而外树立自信、担当责任、修炼人格,在积极正向的情绪情感中使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激励、主动发展。

(二)提炼了阳光少年的品质特征

“阳光发展”是上海市二十五中人确立的办学理念,它指向每个学生都能生活在和煦的阳光里,行为接受检视,人格获得尊重,个性受到重视,懂得自我约束,学会自我管理,知识不断丰富,素养不断提升,成为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学有所长的人。而践行“阳光发展”理念,需制订高格局的“阳光规划”、塑造高水平的“阳光教师”、培育高素质的“阳光少年”、打造高质量的“阳光课堂”、实施高效能的“阳光管理”、建设高标准的“阳光校园”,并进行多向互动、反馈协调、全面把握与持续推进。在“阳光发展”理念的践行中,培育高素质的“阳光少年”是我们的核心指向与终极目标,而“四自教育”校本课程是培育高素质“阳光少年”的重要载体。

“阳光少年”的品质特征是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学有所长。他们敬德修礼,退思崇贤;他们认识自我,主动发展;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他们遵规自理、明德自律、笃学自强、敦行自信。

(三)构建了“四自教育”的课程体系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学校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学校秉承“阳光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成人、成长、成才、成功”的育人目标,走“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育德之路,努力夯实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我校将“四自四成”德育教育课程化,组织“四自”格言征集,开展“七色”之花、“四自”之星、阳光少年、阳光中队的评选,撰写与分析“四自四成”案例、特殊学生行为矫正案例、学科“四自教育”案例,汇编阳光成长故事集、“四自教育”实施手册,制订“四自教育”校本德育课程实施方案、“四进四亮”德育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拍摄微视频“阳光少年的一天”,组织“四自教育”主题活动及各类展示活动材料汇编等。

在具体实施中,确立了“四自教育”的总目标和年级分目标及具体要求。“四自教育”的总目标是:培育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强、人生自信的阳光少年。

(四)建立了多元化评价激励机制

建立了完善的行为规范要求、实施方案及评价制度,保障了行规教育乃至整体德育教育的有序、有效推进。在学校各年级、各班级有组织、有层次地开展各类评价和评优工作。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着力于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在“阳光发展”办学理念下,我们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内化与能动发展,从约束走向导行,以导行为核心力量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我们创新了评价激励机制。

对于个别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相对落后的同学,首先由小组成员对其施加影响,在同伴的督促和榜样的引领下,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服从行为,减少不合规范行为的发生,促使学生对规范的被动遵守走向主动建构。通过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关心和帮助来提高个人素养,形成良好的班风;让学生个体通过体验团队行为来增强集体归属感,从而更好地发挥同伴互助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确立了“以评价促学生发展”的思路,设计并实施了“阳光少年”评价体系。以丰富阳光发展内涵为主旨,赋予阳光七原色不同的主题,即红色爱心、橙色活力、黄色勤劳、绿色志愿、青色励志、蓝色好学、紫色才艺,对学生在孝亲敬长、励志勤奋、体育锻炼、学科学习、特长发展等各方面实施多元化、多角度评价,凡表现突出、进步显著的学生均可获得“七色”花卡。

实施个人“四自”争星活动和班级流动红旗评比制度,每周将评价与反馈覆盖每一位同学和每一个班级,每学期评出“七色之花”特色奖和“四自之星”单项奖,每学年评出“阳光少年”综合奖,不断发掘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见贤思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阳光成长。以“集七色花—争四自星—做阳光少年”三个递升的评价层级为主线,体验每级目标达成的愉悦,从而满足学生积极正向的心理需求。

通过自律与监督、评比与竞赛、反思与调整,让行规评价做到制度化、常态化和自主化,有序促进了学生的规范成长;通过“七色”之花、“四自”之星、阳光少年的评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特色发展。

“七色”之花、“四自”之星、阳光少年的评选标准

(五)紧密了“四自教育”与他育的关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确立“大德育”观念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坚持“德育必做,德育实做”,发扬“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抓好德育基础常规;基于学校“阳光发展”理念,凝聚全员、全程、全面的育人共识,着力学校德育课程的校本化、特色化建设,为师生的成长奠基。

我们将“四自四成”德育教育课程化。通过“四自教育”与思想教育相合、与传统文化相融、与知识学习相促、与教师教育相映,将“四自教育”课程中所蕴含的自理技能、自律素养、自强精神和自信气度渗透进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以“阳光”为标识的校园文化,构建学校新型的德育管理和育人模式,培育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阳光少年”。

每周主题升旗仪式,内容涵盖自律与他律、诚信与责任、理想与使命、道德与法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校园安全、民族传统教育等;在主题团日、队日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文明礼仪、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学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演讲伟大的抗疫精神、参与世界爱粮节粮日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立足于将“四自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科教学中,“四自素材”的挖掘,“四自素养”的培育,“四自案例”的撰写,无不彰显出“四自教育”与知识学习的相互促进;党建特色项目“党员进课堂,‘四微’铸品质”的推进、“养人文气韵,育阳光师生”人文系列讲座的开展,使“四自教育”与教师教育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六)提升了全员育德意识和能力

一方面,我们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融入“四自教育”,用“四自教育”来促进知识学习,每个教研组在学科教学中形成的“四自教育”案例就是“四自教育”与知识学习互相促进的佐证;另一方面,我们明确了学科教学是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课堂是学校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学生与学科教师接触最多,提升所有教师,尤其是承担学科教学任务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是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关键举措。同时,我们还将“四自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实施规范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四自教育”映照着教师教育的进程。关于全员育德,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如下共识。

1.为师有德,立于高台

为师者,放在第一位的是“传道”。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都将化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的泉水。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要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锻造成引领学生坚持不懈勤勉前行的精神之烛,用温馨而动人的光芒指引和鼓励学子,引导他们坚定地不断向上攀登。

为师者,要教育好学生,更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有正当的兴趣爱好,学科成绩总体良好;有爱心,爱家人,爱师长;爱学校,爱家乡,爱国家,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

教师要有自我修养,体现在政治信念、价值观、道德自律、胸襟秉性和审美观念上。

2.从教有品,孜孜以求

学校的阳光发展,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关键在教师。高水平、高品位的阳光教师是一所高质量、高发展阳光学校的标志,是造就高素质、高成长阳光少年的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同伴的影响下,不断地进步。

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不断增强的教学能力,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下,不断地上出一堂堂好课。新时代对教师提出新要求,即拥有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善于学习,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用先进的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教会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能正确地进行选择;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有内涵、有品位。

3.育德有道,掌握未来

在学校中,所有的学科都有德育目标,都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育德;所有的学科教学过程,都不只是知识传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对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因此,学科教学要融合德育功能,承载育人任务,全体学科教师要不断深化学科德育的内涵理解。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学科德育不能够脱离学科的本体知识进行德育,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必须有将德育内容自然地融入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意识和能力。

当学校所有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七)彰显了“四进四亮”的德育功能

学校的“四进四亮”课程,是指“走进大学亮追求、走进企业亮技能、走进场馆亮情怀、走进社区亮责任”这四个系列的活动课程。在“四进四亮”课程的开发和开展中,我们刻意设计行规养成教育,着力关注行规表现,优化行规评价,将校内的主题教育、主题班(队)会与校外教育基地活动相融合,建立以“四进”为路径、“四亮”为指引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实现学校德育活动的课程化。

1.走进大学亮追求

充分挖掘区域内高校的优质资源,开展“走进大学”系列活动。加强与上海电力大学的合作,完成“走进大学”校本课程的编写;每年聘任上海电力大学大学生为“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参观上海电力大学校园、校史馆、图书馆,感受该大学浓厚的校园文化;走进实验室,使学生在领略大学文化魅力的同时,获得文化知识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激发了学习动力,培养了科学精神,并初步清晰了学业、职业的追求方向。

2.走进企业亮技能

依托上海市液化气公司浦东液化气灌装基地,开展“上液杯”生命教育系列活动。与企业联合开展“小手牵大手·安全进万家”燃气安全社区宣传活动,参观浦东液化气灌装基地、接受市液化气公司相关专业培训,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锤炼了师生的生活和生存技能。

3.走进场馆亮情怀

充分利用校外优质科普及人文教育场馆资源,开展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文主义和科普知识的教育。走进场馆,学生们的足迹踏遍了国歌展示馆、淞沪抗日纪念馆、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纪念馆、同济大学深海科普馆、上海院士风采馆、上海自来水科技馆、上海烟草博物馆、上海海洋大学鱼文化博物馆、杨浦公安陈列馆、中华武术博物馆等场馆。走进场馆课程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滋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4.走进社区亮责任

充分整合学校所在街道、学校周边居委会等社区资源,开展学生进社区系列教育活动。学校在社区设立“上海市二十五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点”,组织开展安全宣传、走访慰问、清洁环保等活动,与共建单位一起开展“安全、绿色、文明”的志愿服务,对提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行规养成产生了助推力,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增强了内驱力,使学生将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养成积极乐观、勇于担当的阳光品质。

“四进四亮”课程,带领学生走进大学、走进企业、走进场馆、走进社区,丰富了学校德育课程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取得了实践探究的系列成果

通过以“四自教育”校本德育课程为载体培育阳光少年的实践探究,促进了学生良好行规的养成,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代表性成果如下:

1.学生发展成果

丁峙昊,2014年8月荣获全国阳光少年(银牌),受到国务委员刘延东的亲切接见。

丁峙昊,2015年5月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少先队员。

赵亦壮,2016年5月被评为上海市美德少年。

唐文慧,2016年5月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团干部。

郭曹羽,2017年5月被评为杨浦区优秀少先队员。

徐佳莹,2019年5月被评为杨浦区优秀少先队员。

吴一凡,2019年10月被评为上海市第十三届金爱心学生。

吴一凡,2020年5月荣获杨浦区中小学生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

杨任誉,2017年3月荣获上海市第3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曾书华团队,2017年11月荣获首届全能脑力王STEAM青少年电视公开赛二等奖。

七(1)梦飞扬中队,2017年6月荣获杨浦区“快乐动感中队”称号。

学校篮球队,2017年6月荣获杨浦区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联赛中小学生篮球比赛初中男子组第一名。

学校文学社,2018年1月作品《我们与诚信同行》荣获向上的力量——杨浦区初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讲演比赛二等奖。

张成豪,2018年5月在第十四届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中荣获中学组二等奖。

金睿,2018年5月,在上海市中学生劳动技术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杨晨曦,2019年5月,在杨浦区中学生劳动技术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冶玉兰,2020年1月,在上海市第二十六届水仙花雕刻造型展评中荣获一等奖。

学校田径队,2018年5月荣获杨浦区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联赛中小学生趣味田径比赛初中组团体第一名。

学校篮球队,2019年6月荣获上海市青少年十项系列赛篮球总决赛男子初中甲组第三名。

2016年学生获区级及以上奖项162项;2017年学生获区级及以上奖项165项;2018年学生获区级及以上奖项107项,2019年学生获区级及以上奖项127项,2020年学生获区级及以上奖项56项。

2.教师发展成果

丁逸明、朱文辉、黄庆老师荣获上海市金爱心教师奖。

董华、胡卫江、马晓琨、谢辉老师荣获上海市园丁奖。

吕美珍、赵静、李蓓、朱虹、沈飞老师荣获杨浦区园丁奖。

傅豫园老师2016—2020年中,本人获区级及以上奖项32项,指导学生获区级及以上奖138人次。

2016年教师获区级及以上奖项32项;2017年教师获区级及以上奖项35项;2018年教师获区级及以上奖项35项,2019年教师获区级及以上奖项39项,2020年教师获区级及以上奖项31项。

3.学校发展成果

2016年来,学校荣获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家庭教育先进集体、杨浦区文明校园、杨浦区中小学行为规范标兵校、杨浦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杨浦区科技特色学校和杨浦区新优质学校等重要荣誉和称号。

2016年学校获区级及以上奖项71项;2017年学校获区级及以上奖项46项;2018年学校获区级及以上奖项34项,2019年学校获区级及以上奖项42项,2020年学校获区级及以上奖项23项。 jbUIclsNundQSmyEJl90Lms7ZLuEAZn3iTPCk/o1XVnAnekLljwaqIHra4leQGq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