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阳光少年成长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教育要对生命发展负责。学校重视对学生阳光文化的熏陶,着力于用习惯养成习惯、用情操陶冶情操、用人格影响人格、用生命滋润生命的阳光少年成长进阶探索。基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在预备年级开展“遵规自理·学练成人”主题教育,重点训练自理技能;在初一年级开展“明德自律·静心成长”主题教育,重点提升自律素养;在初二年级开展“笃学自强·立志成才”主题教育,重点培养自强精神;在初三年级开展“敦行自行·走向成功”主题教育,重点涵养自信气度。

1.遵规自理·学练成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意思是:“君子吃饭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办事勤快但说话慎重,向有道之士请教以修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这些有关吃饭、居住、做事、说话、学习等方面的规矩,对于预备年级学生来讲尤为重要。他们从小学来到初中,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要求、教育风格、教育方式、学校文化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这给老师、学生及家长都带来了挑战。

我们在教室里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将课本及学习用具收拾得有条有理,每堂课所需的书和文具随需随取,准确无误;而另一些学生由于整理不当,找遍了整个课桌也找不到需要的学习用具,特别是在讲评练习卷时,这些学生将整个书包翻了几遍都未找到,急得抓耳挠腮,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手忙脚乱、毫无章法,难以有成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针对预备年级学生生活、学习自理能力普遍较差的情况,我们确立“自理”为行规教育目标,把“学习用品备齐全、书籍簿本理整齐、个人卫生搞清洁、文明礼仪做到位、各种活动多参与、良好习惯早养成”定为主要教育点和训练点。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和积累的过程,而成长和积累的第一个阶梯应该是自理。“自理”在词典中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自己申诉;二表自然而治;三解释为自己承担或料理,自我照管调理和自行解决的能力。作为阳光少年成长第一步的自理,显然是取其第三个解释。预备年级学生如何有条理性地学习和生活,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学会的,也是他们成长的关键一步,对其初中后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会起到基础性作用。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有相应的规范规矩需要去遵循,我们开展“遵规自理·学练成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就是强调从认识和学习规矩出发,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形成与年龄相当、与成长相合的自我照管调理和自行解决的能力,让学生不断经历自理过程,提高自理能力,从而获得长大成人的体验和向往。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我照管、自我服务、自我评价的各类主体性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学生自主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自理技能的提高。

2.明德自律·静心成长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意思是:“我每天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给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做到了?”我们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汩汩奔涌的教育源泉,《论语》中的道德自律思想对人们的思想品质、文化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孟子继承了孔子思想的真谛,在“性善论”中也指出: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守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这一点对中学生道德自律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针对初一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快速觉醒和自我成长的迫切需求,我们确立“自律”为行规教育目标,把“文明礼仪是基本、行规条例记心中、作业规范及时交、上课笔记认真记、自我管理能力强、学业稳定向上升”定为主要教育点和训练点。

古有“吾日三省吾身”之示范,今有阳光少年自律自省之风尚。在初一年级,我们开展主题教育“明德自律·静心成长”系列活动,就是强调人的不断成长需要彰显德行、做到自律、学会内省、追求内外一致的成长。随着预备年级自理成人目标的不断强化,自理技能的不断提高,我们要带领学生迈上人生新的台阶—自律成长。

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要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公民。

学校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升旗仪式、主题队日活动等阵地,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自育意识;根据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根据自律成长教育的原则、任务、内容,灵活有机地采用实践教育、理论教育、情感教育、典型教育等方式方法,使学生不断地增强自律的意志、提升道德知识的外化能力、激励道德规范的内化自觉,将自律素养融入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在自律中超越自我,在自律中成就自我,在明德自律中收获静心成长的丰蕴。

3.笃学自强·立志成才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广泛学习而又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提问求教并且多思考,仁道就在其中了。”此句出自《论语·子张篇》一节,此节和《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呼应,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

初二年级是初中学段的关键年级。学生青春萌动,身心变化急速,学习科目增多,课业负担加重,升学压力显露。为了帮助学生化解焦虑,关注其需求、激励其成才,我们确立“自强”为行规教育目标,把“优良行为成习惯、学习目标要明确、学习方式要掌握、作业效率要提高、校园活动展风采、自强少年爱奋斗”定为主要教育点和训练点。

学校在初二年级开展“笃学自强·立志成才”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强调“笃学”与“自强”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笃学”出自《论语·泰伯篇》。子曰:“笃信好学,止于善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忠实地全心全意地学习,且勤学好问,以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通俗地讲,所谓“笃学”即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勤奋刻苦的毅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勤苦,才会专心。专心是本质,勤苦是外在表现。刻苦的精神与顽强的意志、坚强的决心是须臾不可分的。实质上,“笃学”就是苦学、诚学、恒学、乐学、志学。培养学生的笃学精神、笃学方法,为学生营造笃学环境、笃学氛围,这正是初二年级主题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自强”在词典上有三种解释:一指自己努力向上,自我勉励,奋发图强;二指国家自力图强;三指修身自立,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对初二学生讲“自强”,显然直指第一种解释。自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自强是在自理、自律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自己的有利因素后,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勇于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生命的强者。

古人云:“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人生除了自强不息之外,没有任何超越别人、超越自己的方法,生活除了自强不息之外,没有任何改变现状、改变生活的途径。自强的路也许崎岖不平,但自强的路一定通向成才;自强的天空也许阴晴不定,但自强的前程一定风光无限。

我校组织师生一起温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周恩来总理12岁时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之后他一直为自己的理想发奋读书,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师生们讨论“理想与奋斗、今天与未来”的关系,若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泊名利,只有平静地看待这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阳光少年的成长进程中,有老师的助跑和榜样的激励,初二学生不断铸就笃学自强精神,高扬立志成才风帆。

4.敦行自信·走向成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这段话的意思是:“贤达啊颜回!一个小竹筐盛饭吃,一只小瓢舀水喝,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愁得一塌糊涂,颜回还是往常那样乐呵呵的。贤达啊颜回!”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颜回“不改其乐”,是一种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自得其乐。

进入初三,课业负担应接不暇,升学压力陡然上升,成长焦虑纷至沓来,成功意识日益增强,基于此,我们确立“自信”为行规教育目标,把“言行一致赢赞誉、学习效率更提高、校外活动亮责任、外塑内修炼品性、志存高远共拼搏、阳光自信有成就”定为主要教育点和训练点。

学校在初三年级开展主题教育“敦行自信·走向成功”系列活动。在学校,以理想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做一个有理想的好学生;在家里,以建设民主型家庭为抓手,教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尊重他人,做一个对家庭负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以志愿精神教育、价值观教育为抓手,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做一个爱国有觉悟、爱校有行动的好公民。

“敦行”见于《礼记·曲礼》:“博闻强记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敦”是敦促、勉励的意思,“敦行”就是勉力去做,强调动手的能力、实践的作风和对道德的履行。为仁者不仅要志存高远,而且还要身体力行。人的知识与品格、理想和抱负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实现,并且在行动中将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进行开拓创新。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也是个人对自己所做各种准备的自我评价。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自信以知识能力为基础,自信与积极表现密切相关。没有扎实知识和能力的自信是盲目的自信,这样的自信是无本之木。另外,自信一定是通过积极主动而外显的,没有积极表现的自信是自欺欺人的自信,而没有自信的积极表现,是软弱的、浅显的、低效的积极。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

《论语·泰伯篇》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古代先贤勉励读书人要胸怀博大且坚毅,因为重任在肩,征途漫长。要将仁爱天下作为自己的使命,要乐观、豁达、自信地面对困难、面对挑战、面对使命。同样,初三学生正值人生的青春岁月,开始摆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他们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学校在主题教育中,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家校紧密合作,共同开展了科学崇高的人生理想教育。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义不容辞地担起教书育人的“一岗双责”,既要传授好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心智,激励探索;还要培育好学生的健全人格,做到爱己、爱人、爱社会、爱国家;更要引领学生志存高远,把个人奋斗和社会进步、祖国前途相联系,用敦行的坚毅、自信的气度,不断地克服困难,从容地迎接挑战,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在初中的四年里,阳光少年沿着“自理成人—自律成长—自强成才—自信成功”的轨迹,拾级而上。阳光少年茁壮成长,必须拥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四大品质,这四大品质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没有自理难以做到自律,没有自律无法达到自强,没有自强为基石的自信就是空中楼阁,没有自信的生命就是风中败絮;而拥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阳光少年,他能身体力行、挫而不怠、行而不倦,直奔成功。在遵规、明德、笃学、敦行的道路上,一个个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学有所长、热爱生活的阳光少年正在茁壮成长。 RGVjNxDOM2te+op4nByxfAXxbXrzG63NqHUJR9KxYlDpO17zuIkt2XoQYn6Kyro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