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初期的企业选择

面对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必须实现有效的数字化。实现有效的数字化,单纯地投入数字技术系统的建设,只能是徒耗“钱粮”。有效的企业数字化变革,需要一整套循序渐进的战略和规划并辅以合适的流程改造来指导实施。在初期,人们将这种数字化变革的战略定位称为“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的定义

数字化转型实际上并不是个新鲜词。数字化转型的说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多次被提出。基于PC和DOS操作系统的全球第一次大规模信息化浪潮,以办公电子化和自动化为主,催生了第一波数字化转型。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互联网浪潮,以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社交网络为主,催生了第二波的数字化转型。对于近期的数字化转型,人们的普遍将其看作要形成社会化的计算平台——云计算,让企业要素全面上线与互联,使数字化全面浸入企业生产、管理与服务的流程。

实际上,对于到底如何定义最近这一波数字化转型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其中比较知名的,IBM认为存在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重塑两个阶段;麦肯锡把数字化转型分成了战略与创新、客户决策旅程、流程自动化、组织变革、技术发展、数据与分析六大方面;微软提到数字化转型时讲到了客户交互、赋能员工、优化运营、产品转型四个方面。

当然,各家公司在定义数字化转型时,都会将其自身的产品、服务和数字化转型联系起来。面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照顾自己的商业利益,这从商业逻辑上是无可厚非的,但缺乏第三方的视角。各家的定义差别很大,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那就是从目标的角度来看数字化转型。由此产生另外一个概念——原生的数字化公司。我们把互联网时代的新兴公司,如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汽车制造厂特斯拉、提供旅行住宿的爱彼迎等,因为它们都是基于数字化技术本身而建立的公司,因此可称为原生的数字化公司。这些公司虽然业务不同,所属产业领域不同,但都具备业务运营完全数字化的开放服务平台和通过API打造的各自的商业生态体系。数字化转型的主要任务是面临原生数字化公司竞争的传统企业,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来改造自己的业务运营,建立新的数字化的商业生态体系。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课题组曾提出了一个相对比较中性的定义,“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反馈的闭环,打通不同层级与不同行业间的数据壁垒,提高行业整体的运行效率,构建全新的数字经济体系”。

由此,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有关于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共识,那就是:对于数字化转型,其基本假设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即客户、产品、价值链)并不发生实质性变化,转型的部分主要是实现客户交互更个性化、产品开发更市场化、供应链更柔性化、线性价值链变成网络状的价值生态。也就是“打通不同层级与不同行业间的数据壁垒,提高行业整体的运行效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成果表明:中国80%的企业正在尝试通过数字化转型让企业运转变得更加高效,进而提升其业务增长能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还只是一个开始。至2019年,只有4%多一点的企业真正实现了数字化转型,释放了数字化的潜力。对于许多非数字原生的传统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变革,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没有太多的成熟模式可以照搬甚至是模仿的情况下,需要企业基于自己的实际,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摸索,有步骤地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容

数字化转型一旦成为必经之路,我们就有必要深入探讨这种转型的基本内容了。事实上,“通过技术应用实现企业的转型”,这样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几十年(互联网)、数百年(印刷机)、甚至几千年(车轮)前。在现代企业中,创建软件应用、构建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和推行业务流程信息化,正在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标准动作得到认可。信息技术的应用最先得益于基础架构,基础架构为重新定义业务流程奠定了基础。转型,更多体现为这种基础架构的变化。通过这些基础架构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容。

1.基础架构的数字化转型

信息系统的基础架构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部分,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基础架构的发展过程,大致走过了这样一个历程:从大型机到服务器,再到网络,然后到云端托管,以至当今的公私云混合环境。

最初,一切的变革可以说都源自大型机(也可以说是小型机,都是局域网中的计算中心)。那些庞大而昂贵的设备,使当时的每分钟计算能力翻了一番,重新定义了信息处理的概念与思维。但是,那样的技术并未很快被企业广为采纳。实际上,最先采用大型机的是政府。比如,通过应用大型机,政府处理人口普查的时间大大缩短了。

其后,在服务器实现联网后,尤其是在 1991 年 2GB 服务器开始托管万维网网站之后,企业信息化架构的基础方案就是联网服务器。所有想在互联网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都需要配备服务器。

从大型机到联网服务器,是数字化转型最主要的基础架构的变化。企业信息化的支撑中间从Intranet走向Internet是数字化转型的最主要内容。

信息系统的基础架构,是信息化的最重要表现。虽然并非每一家公司都需要立即采用或适应最新的突破性基础架构技术,但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架构情况多少反映了企业数字化的进度。变革企业的信息系统架构,也就成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2.业务应用的数字化转型

基础架构决定了信息系统可承载的各种应用的设计框架,而应用又是信息时代业务开展的载体。在服务器代替中心化的局域网主机成为最主要的信息基础架构工具之时,业务应用也开始为整个市场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

早期的联网服务器是与业务应用一对一的单体式应用。每个业务应用有一台(套)对应的联网服务器做支撑,增加新的应用就意味着增加新的服务器。当然,对应的应用数据输入、输出和处理,通常都是由某个单个软件来实施的。应用所能产生的影响与企业的实际设备空间对应,要有更多(或更好)的应用,就必须购买更多的服务器。

完成数字化转型,很多企业都是以单个应用为中心开展全部工作,如ERP等。很多必不可少的业务流程(物流、制造、研究、开发、管理)也依赖于这样的一个应用。这样的应用之所以能在企业中得以普及,首先要归功于服务器对市场造成的颠覆性影响,其次要归功于应用架构的变革。及至当今,架构仍在不断变革,并影响着各种业务流程。

3.流程的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化转型中,业务流程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方式一样,有时候只是纸质的信息传递件变成了WORD文档。一切业务流程并不强调变革性,但它们可以通过自身所依赖的系统来实现提升。

在研发的过程中,瀑布流式开发是系统开发的主流方式。整个开发过程有时还表现为一个缓慢的过程,每年只有少数几个应用的部分代码得以发布。虽然有许多方式可以提高开发流程的敏捷性,但是开发和运营团队仍会独立开展工作。当然,这不是一件坏事,毕竟每个团队都需要不同的工作流程和环境。在这里,变化的速度并不是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开发人员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功能更强大的新应用。虽然这些强大的功能也许会消耗大量的企业资源,但是开发人员并不会考虑这类成本与收益的问题,通常认为那是老板的问题。

总而言之,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将企业的资源进一步数字化,但是通常流程仍然是既定的,整体的研发机制与系统框架,仍然是科层化的。

成功的数字化转型都在优化组织

如前所述,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基于原有业务流程的数字化重构。虽然其基本假设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即客户、产品、价值链)并不发生实质性变化,但这种业务的信息化还是强调需要组织的优化。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如果不改变企业的主导业务,又不仅限定于初期信息化的目标,那么,可以将工作的目标设定为基于行业标杆的对比,以企业自身的人、投入产出、知识与能力、财务、企业文化是否能进行更有效的提升来加以分析和考虑,而这些工作必须建立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基础条件及其成熟度上。

优化工作的重点是相应的组织优化和变革。此阶段处于我们在前面讲述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差异时提到的“信息化1.0”与“信息化2.0”之间。我们可以将这个阶段称为组织优化与变革的阶段,认为其处于“信息化1.5”。这个阶段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数字化转型的总指挥不仅是系统的汇总者,而且是业务流程变化的推动者;二是在新的流程设计之时与落实之前,都要保证充足的员工参与,包括前期的设计研究和后期的培训投入,确保员工队伍拥有运用数字技术高效完成工作的技能和意愿;三是设计团队在充分考虑内外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的流程改革设计,并考虑通过改革改进员工完成任务的方式和提升员工必备的变革技能。

综合而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过去概念的重复,还是非常强调实际的运行价值的,强调人的因素的重要性,最终是由人来落实的一个持续性的转换工作,需要使员工在数字化转型落实到位之前的参与和之后的继续,构筑企业持续数字化升级的基础。这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而不是一次性冲锋的变革过程。 Ja3kbfrWnhn8hrP6RU8SkooYZzK1S8tfJqQNZB1QNgnAlEoF5YzjityvjhBpFyU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