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时候,我们10个人,兴冲冲地跑去杭州乐园,一进大门就奔向蹦极。去之前满怀信心,胸有成竹地认为别人可以做到,我肯定也可以做到,路上还兴高采烈,直到爬上那高高的蹦极铁架子才开始改变想法。我气喘吁吁地爬上摇摇晃晃的蹦极铁架子,往下一看,真的好高,瞬间我的心脏跳动加速,开始产生恐惧,大脑开始发出放弃的指令。
朋友中有一个“不怕死”的,自告奋勇第一个跳,我是第二个,就在第一到第二的间隔不到15分钟时间里,我明显获得一丝安全感。这像极了幼儿园里排队打针,排在后面的小朋友,都在嘲笑正在打针的、哭哭啼啼的同学。
短暂安全后,就轮到了我,教练帮我穿好装备,引导我站在跳板上,跳板是一块突出平台的大概15厘米宽、50厘米长的铁板。我站在跳板上再次往下看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被按在案板上的鱼,或者是上刑场的囚犯,恐惧感死死控制了我。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已经从胸口跳到了脖子上,强烈的恐惧感告诉我,必须放弃,否则会死,我从未如此强烈地感觉到“我”的存在和它求生的欲望。
恐惧感控制着我,让我放弃,目的是为了保护我,让我免受有可能的伤害。以前不太明白,人为什么会有恐惧感,要是没有恐惧感多好呢!现在想想,人要是没有恐惧感,就会像没有痛感一样,可以把手放在火上取暖,可以大口喝开水解渴,但最后的结果是手烧伤了,舌头、肠道和胃都烫伤了。
恐惧触发自我保护机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安全,可是这种保护有时候就像父母保护孩子一样,屏蔽了所有风险,也让孩子失去了接触新事物和挑战更好的机会。
有时候明明知道是安全的,也会克服不了恐惧感,可想而知它深植于我们的DNA之中。
在给很多公司做团队建设培训的时候,我会做一个“信任背摔”环节。有一次给一家中医企业做岗前培训,学员是28名刚毕业的医科大学生,在信任背摔环节,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轮流被要求站在桌子上,手扣在胸前,闭上眼睛,身体笔直得像筷子一样往后倒,下面的其他成员会接住他。
我把学生分为两组,几乎所有大学生站在桌子上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他们的恐惧,甚至有一些人站在桌子上会双腿发抖。不同的是,一些人能够调整好心态,笔直倒下去。而有一些人是直接一屁股坐下去,这时候我会要求他们重新做,直到可以笔直倒下去为止。
有两个女孩子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比较胖,个子也不高,站在桌子上的时候,脸色苍白,满脸害怕。她第一次倒的时候直接坐了下去,第二次第三次也是如此,期间我引导她相信团队可以接住她,让团队给她加油,第四次她终于直直倒了下去,所有人给了她热烈的掌声,她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和喜悦,整个人也变得很兴奋。另一个女孩子个子中等,身材也中等,看起来文文弱弱,无论怎么引导和鼓励,她都不敢倒下去,甚至闭上的眼睛又马上睁开,眼睛不敢看我,偏向另一边,嘴里的话从“我怕”到“我做不到”。我扶着她倒了几次,希望给她安全感,可以让她自己倒,我说了几遍口令并告诉她不用管那么多、要豁出去,她依然站着不动,只是尝试身体微微向后倾斜,马上又收了回来。看到这里,我推了她一把,她迅速睁开眼睛,拼命要抓住我,像是要从一百层楼上掉下去一样,一屁股坐了下去。
她们这一组,因为她一直卡着,大概有半个小时,另一组已经全部完成,我就邀请大家一起过来支持她。最后,在团队再三鼓励下,她终于直直倒了下去,整个团队开始沸腾,所有人都很兴奋。
很多学员认为自己胆小,这样不好。
我问他:“要是你前面有一只老虎,你会冲上去和它对打,还是想办法逃跑?”
他说:“当然是想办法逃跑。”
我问:“为什么要逃呢?”
他说:“我不可能打得过老虎啊!”
我又问:“那么胆小好不好?”
他陷入了沉思,然后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说:“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胆小还有好处。”
恐惧感对自我的保护往往是过度的。上台怕出丑,紧张得厉害,发挥更不好;第一次去丈母娘家,怕表现不好,可能连说话也不流利;重要的考试,怕考不好,结果成绩更差;见大客户,怕不能成功签合同,最后业务真没谈成。
过度自我保护,反而让我们变得没有勇气。
中餐里,盐的把控决定一道菜味道的好坏,咸淡把控好,菜就有了“灵魂”。自我保护就像放盐,在我们无法把控咸淡时,我们会不自觉想多放一些盐,结果是咸得一塌糊涂。同样,当我们意识到存在伤害或潜在伤害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就想“多放一些盐”。
一道菜口味的好坏,决定于盐的拿捏程度,人不应该恐惧,但要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心就是对恐惧最好的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