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企业文化基本理论

作为全新的管理理念,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起源于日本,成形于美国。在总结日本企业快速崛起的成功经验之后,结合本国企业实际,美国理论界于1981~1984年间先后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企业管理艺术》《公司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四部论述企业文化的著作,被称为企业文化研究“四重奏”。在这四部著作中,提出了“Z理论”“7S管理模式”“五大要素理论”“革新性文化理论”等享誉至今的研究成果,标志着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体系的诞生。

一、Z理论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他的《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文化理论这一概念。他指出,美国长期以来忽视对管理的研究,现在必须向日本人学习。美国企业向日本学习的重点在于信任、微妙性和人与人之间的紧密性,要逐渐开始把企业员工作为复杂的“社会人”来加以认识。为此,大内教授在书中重点提出了“Z理论”,在仔细分析了在美国占多数的A型组织和日本类型的J型组织之后,大内提出,应建立一种“Z型组织”并在企业中建立“Z型文化”。

“Z型组织”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实行长期的、经常是终身的雇佣制,使职工在职业有保障的前提下更加关心与自身前途关系重大的企业长远利益。

②相对缓慢的长期考核与逐级提升制度。

③对人才的培养采取“非专业”的方式,以使他们适应各种工作。

④在管理控制的含蓄与明确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⑤采取集体研究与个人决策相结合的“统一思想式”的决策方式。

⑥在职工中贯彻平等主义原则,使他们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可以自主地酌情处理问题。

针对“Z型文化”,大内指出:“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公司的价值,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一家Z型公司的所有领域,从其战略到人事,都应由这种文化来主导,即使产品,也应由这些价值观所决定。”大内教授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一个经济组织不只是一种经济产物,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产物。他以卓越的见识、从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角度首次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

二、“7S”管理模式

大内教授《Z理论》一书出版后,在短短的两年间,美国又连续出版了三本企业文化专著。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特纳·帕斯卡尔(Richard Tanner Pascale)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G.阿索斯(Anthony G.Athos)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一书,提出了一种由7种关键要素构成的“7S”管理模式,即战略、结构、制度、共同价值观、技能、风格和人员。

①战略(Strategy),指企业为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规划和决策。

②结构(Structure),指一个企业的内部组织形式。

③制度(Systems),指信息和决策在企业内传递的程序和系统。

④共同价值观(Superordinate goals),指能真正激励员工,并将其个人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的信念或目标。

⑤技能(Skill),指企业员工所特有的工作能力。

⑥风格(Style),指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也包括企业的传统作风。

⑦人员(Staff),指企业内各方面的人员构成及其素质。

根据“7S”模型,帕斯卡尔和阿索斯两位教授指出,美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过分重视了前三个硬性的“S”,即战略、结构、制度,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已渐渐不适应管理过程中日益复杂的行为,美国企业应像日本企业那样,在不忽视这三个硬性“S”的前提下,更好地兼顾了其他四个软性的“S”,即重视企业文化。

该书把日本企业管理方式提高到一种艺术的高度来研究,并以此来反思美国企业管理中的失误,被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总经理丹尼尔誉为“剖析美国企业管理错误的里程碑”和“企业管理思想研究的指南针”。

三、五大要素理论

虽然以上两部著作都涉及了企业文化问题,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见解,但并未对企业文化作系统的理论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伦斯·E.迪尔(Terrence E.Deal)和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艾伦·肯尼迪(Allan Kennedy)合作出版了《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简称《企业文化》),开始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此书的问世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正式诞生,并确立了它的理论体系。

迪尔和肯尼迪在长期的企业管理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对管理中的文化问题深有体会。在日本企业文化的启发下,他们调查了近百家美国公司的实际状况,以日本企业的经验为基础、以美国企业的实际为素材构建了企业文化理论框架,并提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多具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结论。

根据两位专家的论述,企业文化系统由五大要素组成:企业环境、价值观念、英雄人物、文化仪式、文化网络,这五大要素都有其特定的内容。

①企业环境:是指企业性质、经营方向、外部环境,企业的社会形象、与外界的联系等,这些因素影响和决定了企业的行为。

②价值观念:是企业内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判断。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统一的价值观念使员工在判断和选择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

③英雄人物: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其作用在于作为一种活的样板,给企业中其他职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样,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强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④文化仪式:包括各种表彰、奖励、聚会以及文娱活动等,它可以把企业中发生的某些事件加以戏剧化和形象化处理,从而生动地宣传和体现本企业的价值观念,使人们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和寓教于乐的形式来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

⑤文化网络:指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渠道,主要作用是在企业内部传播文化信息,它是由某种非正式的组织和人群以及某些特定场合共同组成,它所传递出的信息往往反映出职工的真实愿望和心态。

在《企业文化》一书中,迪尔和肯尼迪两位专家根据对美国企业的研究,把企业文化分成四种类型:强人文化、拼命干尽情玩文化、风险文化和过程文化,并在书中对企业文化这一新兴理论体系,从最深层、最核心的价值观直至最为表象的文化仪式、文化活动都作了具体而生动的阐述。此书的问世,对企业文化理论的探索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书在1981年出版,成为年度最畅销的管理学著作,后又被评为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管理学专著之一,成为研究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

四、革新性文化理论

此后,美国麦肯锡咨询的研究人员托马斯·J.彼得斯(Thomas J.Peters)与罗伯特·H.沃特曼(Robert H.Waterman)又合著了《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

此书运用企业文化理论框架研究了43家美国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著名的“革新性文化”理论。这一理论指出,这些优秀企业之所以出类拔萃,就是因为都具备“革新性”的文化力量并始终坚持文化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而这种“革新性文化”的根本标志,就是与“人”紧密相关的八种品质,即“敏捷果敢,贵在行动”“亲近顾客,仰赖上帝”“鼓励革新,容忍失败”“尊重职工,以人促产”“深入现场,以价值观为动力”“不离本行”“人员精干,注重实效”“宽严相济,有张有弛”。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评论说:“此书将对新企业成功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作为“四重奏”的最后一章,这两位作者指出:“我们愈加探索,对那些充满神奇传说的优秀公司就愈有认识。我们开始认识到,这些公司和任何一家日本公司一样具有牢固的文化传统。无论身处哪一行业,这些优秀公司大多是殊途同归,保证所有的雇员都成为其文化传统的一员。”

以上四部企业文化理论著作的陆续问世,见证了企业文化理论由诞生到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在管理学界初步形成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结构。

纵观管理思想发展史,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对企业管理的思考立意更高、角度更新、信息包容量更丰富,促使人们对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企业文化理论首次将“人”作为生产主体进行研究,认为这一要素在生产全过程中有着远未被充分发掘的作用,调动这种力量,不仅要用科学经济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用文化的手段。无数实践证明,与其他管理理论相比,企业文化理论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确实能对企业发展起到直接、有力的促进作用,这就是企业文化理论的魅力所在。 +KM959TTVrvCrWHYHgT5Rl3CP1wsSq25FZeoeQTnqJgVZi5ULzQCD3j4CfYw36e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