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管理活动,从来都受意识、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一些精神层面的因素影响。商业组织,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的能量系统,塑造这种能量系统的动力就是决定我们决策、行动的思维方式和动机。回顾现代企业管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我们发现,企业本身也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技术、法律等是有形的,而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这些更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反而容易被一些人忽略。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既是人类活动方式的源头,也最终会把我们引向其逻辑指引的地方。
100年来,量子力学所展示给我们的启示与过去300年建立起的牛顿力学体系是不一样的:它否认了机电科学所遵从的客观实在和因果关系的基本假设,不仅常常违背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基本规律,还描述观测者本身,表明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是概率性的,允许粒子同时处在两个或者更多的运动状态。量子力学描述了人类认识的边界。从以下五张图中(图2-1至图2-5),可以找到近100年以来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我们从其中的关键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从牛顿思维到量子思维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在今天这样一个急速变化的商业环境里,为了应对黑天鹅和灰犀牛,学习本身也成了一种商业活动。高层管理者们要想抓稳自己的饭碗,就必须具有开放的头脑,不断汲取人类文明中与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并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管理知识。当前,关于财富、投资的知识严重过剩,毕竟太多人怀揣致富梦,对此类知识尤其热衷,但如何把一个组织管理好、如何“向管理要效率”这些方面的知识却传播不够,就连一些著名的商学院、管理学院也纷纷放弃“管理”而投奔“金融”了。
图2-1 科学管理
图2-2 以人为本
图2-3 战略竞争
图2-4 “日本”管理技巧
图2-5 学习型组织
自泰勒第一次把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知识来研究和传授以来,管理知识逐渐被分为三类。
第一类:关于企业及其所属行业的知识,包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和组织资源,以及合作者、消费者、供应商和经销商利益相关人方面的知识。这是企业在追求降低成本、提高价值这两项短期目标时所使用的核心知识。我们把这类知识称为传统的管理知识,这类知识适用于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对员工的学习能力要求不高,只需要考虑内部问题的企业。
这类管理知识以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经典力学为基础。经理人把企业看作一台结构复杂的机器,他们坚信,运转这台机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金字塔式的、由高层主管严格控制的、等级森严的管理制度。高层控制着从战略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信息资源,他们可以在不受下属影响的前提下,指挥公司所有的“零部件”按照他们的意愿机械地行事。机械论者坚信,事物的发展遵循严格的因果关系,计划的制订建立在绝对因果这样一个牢固信念的基础上,人们完全可以对未来事态进行正确预测并有效实施。在这种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上的企业经营模式中,价值的增值过程独立于时间和场所之外,因此,在企业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中,一定的投入必能产生与之对应的产出。高层无须顾及其他因素,任务与指标由高层制订和下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被机械地切割成若干独立的单元,每项活动设有相应的职能部门。对于上级主管的指令,下级无权评价,只需机械地服从。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确保任务的完成,企业会制订一系列以物质激励为主的奖惩制度。企业就如同一台性能良好、安全可靠的机器,任凭高管们从容不迫地驾驶,尽情地展示个人的抱负和才华。经理人只要掌握了因果“由此及彼”的桥梁,就可以带领企业到达成功的彼岸。亨利·福特和约翰·洛克菲勒等是这个时代伟大企业家的代表人物。
第二类:与该数据源作业活动有关的软硬件作业技术的知识。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就开始强调信息技术及其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和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扩散和传播的重要性。这种知识阐明了作用于生产、劳动力需求、顾客需求的力量,并详尽地传输了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它不仅向企业提供了挖掘组织潜力、有效提高领导生产率的基本思路,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为公司展示了自己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大致途径。
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石油危机造成的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增长的曲线从陡峭趋于平稳,人们对未来的种种乐观推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在一个全新的悲观的环境里显得束手无策。发生在切尔诺贝利和三里岛的灾难、石油泄漏、酸雨等现象,使人们开始体验到技术进步在推动社会发展时的负面效应。由此,传统的第一类管理知识受到了以下问题的挑战:
(1)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不确定性极大,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僵化的传统机械模式必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2)新技术的涌现,市场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3)传统企业信息的高度集中和自上而下的传导模式导致企业基层组织无法应对来自市场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钱德勒等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开创了以环境为基础的传统的战略管理,提出战略管理的任务就是处理好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匹配关系。20世纪8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部著作中把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了企业战略的研究,提出了“竞争战略”。20世纪90年代的“知识观”被称为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理论。该理论假定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包括知识和技术等)形成了独特的能力,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对于属于企业特有的资源,其他企业不能复制,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的方式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形成战略管理的基础。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在于寻找、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今天的市场中努力赢得胜利的同时,为明天的成功奠定基础。这种挑战之所以艰巨,是因为利用现在和建设未来所包含的选择常常使高层管理者们面对许多复杂问题的取舍。
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比合作出版的《企业再造工程——管理革命的宣言》掀起了组织“再造”的浪潮。哈默和钱比认为,在现今全新的组织内外部环境中,管理人员必须一切从头开始,对组织现在用来进行价值创造和运作的程序、方法重新加以考虑和设计,丢弃那些早已落后于时代的东西。
第三类:指能够深刻反映公司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又能够洞悉到它们之间依赖关系的知识。这类知识承认直觉和洞察力在指导商业活动中的作用。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多变和竞争的加剧,人们希望能有比直觉更为可靠、更为真实,而且能够被组织所共享的科学系统的管理知识体系。
20世纪末21世纪初,互联网技术对企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渗透,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第一类和第二类管理知识。过去,由于企业的经营尚未完全嵌入整个经济、社会的生态环境之中,只具备第一类、二类管理知识即可。如今,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企业内部而言,信息传递与扩散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各部门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提升劳动生产率,内部需要打破传统职能部门的界限。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企业的业务由过去的“大而全”“小而全”转变成了建立在战略联盟基础之上的网络系统,这一系统中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如同过去一个企业内部的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其利益相关人之间基于“共生共好”商业理念之上的稳定可靠的关系已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成为企业存亡的关键因素。
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诞生了一大批极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它们的实践已远远走到了管理理论的前面。从全球来看,还没出现能与德鲁克比肩的管理大师,也没有相应较为成熟系统的对全新企业管理实践的归纳与总结。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新的管理理论的基础源于包括量子力学、混沌理论、耗散结构、动态复杂系统理论、生物及宇宙进化理论等在内新兴的科学。如果说第一类管理知识主要涉及企业的基本功能,第二类管理知识涉及企业与环境的相互影响,那么第三类管理知识涉及的则是企业与环境的变化形态。从进化论的角度而言,这类知识揭示了复杂系统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规律,它解释了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对员工行为的影响以及种种影响对企业动态发展的影响作用。从量子思维的角度而言,这类知识揭示了企业作为一个“量子”,会与外部世界中另外的量子“纠缠”,企业内部的员工作为“观察者”,他们的意念和行为会对最终的企业目标及其结果造成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