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子
从思维到行为

1978年,中国拉开改革开放大幕之初,“态度决定一切,行为决定命运”这样的口号被喊得很响,每当听到这句话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行为→结果”这一问题,于是便联想到“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等类似的话。但很快另一个困惑又涌了上来:行为真的这么重要吗?那又是什么决定了人的行为?在日常管理实践中,当管理者在场时,下属可以表现出组织所需要的行为,当管理者手中握有“胡萝卜”或“大棒”时,下属们可以表现出管理者想要的行为,然而,如果这种行为不具有持续性,不能成为“习惯”,也就很难“职业化”。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人的行为呢?哲人告诉我们:观念决定行为。很自然,我们又将研究视角聚焦到了“观念”之上。

很多年前,大家都乐于谈改造世界观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把观念理解成一个人的世界观,也就是站在“我”(主体)的角度怎样看待“他”或“他们”,可见只有“我”是玩不转的,还必须有“他”(客体)。“我”总是要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那么“我”怎样看待他人,就成了我们与他人发生关系时行为的源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最初我们引用西方企业的“顾客就是上帝”的口号,很快引来了批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无神论者。于是把“上帝”改为“皇帝”,“顾客就是皇帝”这样的口号读起来总觉得别扭,因为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多不得人心,各次代表进步力量的农民革命的目标就是把皇帝拉下马,改朝换代。于是,又把“皇帝”改回了“上帝”。

沃尔玛的信条是:第一,顾客永远都是对的;第二,当顾客不对的时候,请参照第一条。当企业把顾客视为自己信仰的上帝,与他们发生关系时,企业一定会从自身去找问题,而坚信上帝是对的。

“行为”是冰山上我们看到的东西,而冰山下的就是“观念”。在一个没有“剪刀差”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观念来正推他的行为,从行为来倒推他的观念。简单说,观念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那套东西。前面的“人”是主体,后面的“人”是客体,包括他人、社会和自然。例如,当我们站在人类自身的角度看待自然,觉得人定胜天,那么我们的行为往往是乱砍滥伐、随意破坏,结果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再如,我们如何看待其他的国家、民族,决定了我们与他国、与世界交往的策略与行为。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和命运,那么观念又是由什么形成的呢?答案是“思维”。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人们会在观念的支配下进行各种活动,利用观念体系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观念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等特点。形成正确、清晰的观念有利于做正确的事情,提高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应,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客观事物,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对一类事物非本质属性的摒弃和对其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除了逻辑思维之外,还有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顿悟等。

思维作为理性认识,包括理性认识的过程和结果;观念一般指的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也可以说,思维是加工过程,观念是思维过程的最终产品。

思维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首先,思维是一个过程,那就有个套路的问题,例如说模型、框架、定势、习惯等。

其次,思维是问题引导的。有问题才有思维,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可见我们做的白日梦不是思维;我们读书时,如果只是在读而没有思考,那也没有思维。只有当你发问时,或者用5W1H来引导自己读书时,才会产生思维。正如斯图尔特·克雷纳所说,“管理上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我们要做好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不停地发问,问一些对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时间简史》一书也认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能够持续发问。

最后,思维的品质会显著地影响决策的品质,所以,提升决策品质的基础是提升思维的品质。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统一。思维方式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八大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有机、复杂的系统。从人类思维的整体来看,思维方式具有社会性、区域性、民族性等特征。

说到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就不能不提《易经》;谈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就不能不谈《圣经》。《易经》的“易”就是“变”,《易经》认为天下没有什么不会改变,并认为“不变”就是“变”,只有“变”存在,且所有的“变”都是按照《易经》所描述的方式进行的。一千多年前中国的禅修里有这样的观点:“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句话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尽管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没有任何实质的量子力学科学实验基础,但是已经拥有这种思维方式。

《圣经》的重点是告诉人们,上帝的言行和其所定下的规则是不能违背和改变的,是每个人恒定不变的言行和思维的标准。

图1-1列出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图1-1 《易经》和《圣经》的思维方式对比

资料来源:钱旭红.改变思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7.

《易经》和《圣经》中都掺杂了科学(古代科学),主张一切皆变的《易经》本身却未变,成为最保守的文化之一;而主张一切都不能改变的《圣经》文化却孕育出了现代科学。比《圣经》更早诞生的《易经》不仅能正确描述大多数事物的规律,还拥有《圣经》所没有的系统完整、简洁优美的思维模式。正因为其过于早熟、优美,沉浸其中的古代中国人失去了知觉,后人只有崇拜,全然没有察觉出其对思维的限制。现代科学的出现得益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它冲破了禁锢欧洲人千年的中世纪传统宗教的统治力量,唤醒了人性,成为一种新的强势文化。为了保持上帝的尊严,善男信女们要和科学争论,反倒需要科学帮助自圆其说,以坚定对上帝的信心。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文献的价值被再次发现,为西方文明和现代科学提供了系统完整、简洁优美的思维模式。特别是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再现,明确了从公理到定理再到推理的思维方式,从而成为整个科学的框架体系,如今任何学科中几乎都有它的影子。

中西方两种思维方式导致两大不同学科的一个典型案例是中医和西医。中医以辩证逻辑为主,西医以形式逻辑为主。一部分人比喻西医持分解合成观,是逆势疗法,即解剖死人,理解死人再治活人。另外,随着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西医中分出越来越多的科室。中医持整体平衡观,是顺势疗法。中医的“中”讲的是中和平衡,即琢磨活人治活人,针对慢性疾病、亚健康时较为有效。

量子管理学奠基人丹娜·左哈尔认为,大多数变革仅是新瓶装旧酒而已,甚至可以比喻为把房间里的家具从东挪到西。但是,一场真正的变革需要我们拿出勇气摧毁旧的布局,重新设计整个格局。可见,我们要从“头”改变,革新我们旧的思维系统。 TINCR4GR5gyoYJxjJ/gH/kpw8uidrPjl7VJiDigrnK5wnpzsB7pTf0pPi6zsyTI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