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药集团生物医药与健康研发总部(在建)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药集团)是广州市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年销售额超千亿元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旗下企业约30家,其中“中一”“敬修堂”“采芝林”“王老吉”“星群”“奇星”“潘高寿”“明兴”“光华”“何济公”“陈李济”和“健民连锁”12家企业获得“中华老字号”企业认证。历史最为悠久的陈李济药厂已有400多年历史,获“世界最长寿药厂”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广药集团深耕制药领域数百年,拥有星群夏桑菊、白云山大神口炎清、王老吉凉茶、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中一“保滋堂保婴丹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件,在中华中医药的发展史上留有辉煌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药集团连续九年位居中国制药百强榜榜首,2020年位居全国500强企业第155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多个荣誉称号,入选国企改革“双百企业”,为我国的制药工业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障做出了突出贡献。
广药集团,拥有百年历史,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度。身为国有企业,既有优良的传承,也面临着沉重的改革负担,在整体推进创新建设上挑战诸多:集团下属企业众多,科技资源分散,科技创新工作亟须在管理模式和创新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好地发挥集团创新优势;缺少重大创新平台支撑,创新深度和广度不足;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不够高,无法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水平创新性人才短缺,创新工作难以开展等。
因此广药集团一直迎难而上,开拓创新。近几年,广药集团以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从“治未病”“治已病”和“未治病”,即预防性手段、治疗性手段和突破性技术研究三个方面着手,立足传统中药优势,全面布局生物医药新兴领域,在疫苗、医疗器械、大健康等方向上培育拓展新领地。坚持合作、创新的发展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以对内整合、对外借脑为主线,整合集团内的科技资源,加强与粤港澳三地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系统构建“官、产、学、研、医、会”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具有广药集团特色的“136”协同创新模式,建设了一批创新平台和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引领带动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形成“大南药”“大健康”“大商业”“大医疗”四大独具广药特色的业务板块,发展出“电子商务”“资本财务”“医疗器械”三大新业态,构建出集合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大健康产品的全产业链,持续多年GDP保持国内制药领域领先,为企业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广药集团“中华老字号”品牌
经近10年探索,广药集团创造性提出“136”协同创新模式:即一条主线(对内整合对外借脑),三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官、产、学、研、医、会”六位一体协同发展。依托“136”协同创新模式,畅通创新要素、联通科技设施、融通创新链条、顺通人才交流,为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一是搭建联盟,促成合作,促成全产业链交融。广药集团先后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等7家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与澳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10多家高校,以及德国默克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古巴生物医药集团等一流企业开展合作,组建了国家名优中成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粤港澳中药和天然药物协同创新中心、广州生物产业联盟、广州名优中成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广州药用脂质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广州创新药物与高端制剂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广州肿瘤临床营养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广州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等多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了一个关系广泛、技术力量强大、研发及生产产业链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
二是引进和吸引大批高端人才,促进高质量成果转化。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基点,以制度为保障,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全集团现建成两个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出站博士后18人,在站博士后16人。同时,广药集团引进199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万艾可”之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弗里德·穆拉德博士指导广药集团开展国产“万艾可”——白云山“金戈”(枸橼酸西地那非片)的研发。引进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博士、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博士共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担任集团首席科学家。聘请刘昌孝、姚开泰、肖培根、唐希灿、陈可冀、廖万清、魏于全、禤国维、周岱翰等13多位国内医药界知名院士、国医大师组成广药集团的“最强大脑”。目前集团已形成诺贝尔奖得主3人、国内院士和国医大师13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3人、博士及博士后近100人的强大高层次研发团队,成为进一步引领广药集团发展和转型的强大支撑。
通过实施“136”协同创新模式,广药集团汇聚优势科技资源,持续推动自主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集团内部成立了以“广州医药研究总院”为主体的全集团研发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集团—总院(科研集中归口统一管理平台)—各企业研究院”的三级科研管理体系,有效整合了集团的科技资源。在科研平台搭建上,以建成全国最有竞争力的科技转化应用平台为战略目标,重点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和基地,共建成国家、省、市三级科研平台超80家。其中,以广州医药研究总院为依托单位建设的“国家犬类实验动物资源库”获得科技部认证,是一家以企业作为载体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并在2015年取得基因敲除犬技术的重大突破,2020年,攻克了基因编辑A型血友模型犬构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一举解决了我国“卡脖子”式实验用比格犬的战略性资源问题。以白云山汉方公司为依托单位建设的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内首个中药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实现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现代化、质量可控化、系统集成化、过程控制自动化等多个行业共性技术的突破,成功将中药提取分离技术应用于高端制剂原辅料、中药、食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方面的研发。研发出注射用蛋黄卵磷脂,成为全国首家取得批文上市的高端药用辅料,一举打破此类高端药用辅料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的状况,目前国内占有率达到50%~70%。以白云山总厂为依托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我国新药前端发现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等“卡脖子”问题,打造新药发现和药物筛选的新一代“技术源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创新驱动转型。
通过集团内外科技资源整合与科研平台建设,广药集团科技创新体制更加完善,应用基础研究和试验开发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国家级、省部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近十年,广药集团承担各级政府重大科研项目超400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项40余项,有效发明专利超400件。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广药集团一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新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大品种30多个。2020年全集团工商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夯实了生物医药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核心地位。
中药为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药物,拥有其独有的战略地位。广药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基地,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号召指示,聚力中药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广药集团牵头成立“名优中成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十二五”国家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第一批11家技术创新产学研战略联盟中唯一一家中成药产业技术联盟,该联盟围绕“捍卫名优品种、挖掘潜力品种、培育新优品种、研制高端品种”的中药新药研发思路,全面开展现代中药和天然药物的研发。
广药集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出版的《经典名方100首研究精要》,是全国关于经典名方研究十分权威的工具书。
此外,广药集团还与广州呼吸健康研究所合作开展名优中成药抗新冠病毒体外筛选试验,与广东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医疗机构与科研院校的多个中药院内制剂、名医名方洽谈合作转化。目前,共完成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等10余项,计划启动恢复休眠品种近百个。
在小分子化药领域,广药集团研发出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化合物头孢嗪脒钠,实现了我国在头孢类抗生素领域“零”的突破;白云山“金戈”(枸橼酸西地那非片)作为男科用药领域著名品牌,不但质量与原研无异,且上市后一年销量超过原研,打破了国外原研长达13年的垄断。在生物药领域,全球首创的1类生物药“治疗型抗HBV-DNA疫苗”已完成IIc临床;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PM株已完成全部临床试验。此外,广药集团在中药、化学药、生物药有10多个1类新药项目在研,涉及抗肿瘤、抗感染、抗病毒、脑科用药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