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个创新”打造有色行业“三个千亿”集团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钼集团)成立于1969年8月,是香港H股+上海A股两地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基本金属、稀有金属采选和矿产品贸易业务,资产遍及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五大洲,是全球最大的白钨生产商和第二大钴、铌生产商,全球前五大钼生产商和领先的铜生产商,磷肥产量位居巴西第二位,基本金属贸易业务位居全球前三。目前,拥有职工10850人,拥有资产总额1168.62亿元。2020年成为销售收入、市值、资产超千亿元的“三个千亿”集团。

2019年,位列全球40强矿业上市公司第14位,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第34位、中国企业制造业500强第284位。2020年,位列《财富》中国500强第151位,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10位。

多年来,洛钼集团以合作项目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提高产品和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把降低成本、保护环境、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心,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手段,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在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多项产学研合作成果不仅开创国内先河,有些还填补了国际空白。

建产学研平台,链接合作纽带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洛钼集团积极筹划,组织多方力量,促进产学研合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洛钼集团“技术中心”下设采矿研究室、选矿研究室、冶金研究室、化工研究室和选矿试验厂,各个研究室按照自己的业务和职能分工,分别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南大学、吉林大学、浪潮集团、中铝国际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

通过搭建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洛钼集团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速了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成为集团创新的领头雁。2010年,该中心获批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2年获批成立“高温难熔金属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013年被河南省科技厅认定为“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该中心获批复先后成立“洛阳市特大型钼钨矿伴生资源综合回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省钼钨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0年获批成立“绿色选矿与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年该中心获批升级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钼精矿

钼铁

以创新促转型,确保高质量发展

洛钼集团一直重视管理创新工作,不断在企业文化、战略、科研、人才、信息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以此促进公司总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集团的管理创新工作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战略创新。迈克尔·波特认为,拥有一个清晰的战略对企业的成功意义重大。洛钼集团从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了未来5年(2020—2025年)发展战略,确立了公司发展方向及战略目标,预计到2025年,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的战略目标。

二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公司秉承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矿业企业的理念,在发展中执行最高行业标准,实现智慧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环保、清洁生产,硕果累累:全面实现了基于5G通信的露天矿无人驾驶运矿;将三道庄露天矿建成国际一流的绿色、智慧化矿山,并在上房沟露天矿推广应用;全面升级了选矿装备,优化工艺技术,实现了选矿全流程自动化;改造冶炼、冶金,打造一批无人车间和无灯车间;延长钨产业链条,丰富企业经济增长极。

三是人才创新。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方针指导下,洛钼集团实施“人才工程”,采取多项措施引进培养各类人才:紧密围绕公司高端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坚持高标准、多渠道引进公司发展所需人才,坚持“企业即人、企业靠人、企业塑人、企业为人”的人才理念,实现“职工与企业共成长”;建立层次齐全、内容丰富的人才培训体系,帮助员工实现岗位成才;建立富有竞争力和激励性的薪酬体系,激励员工追求卓越;实施全员绩效考核和岗位诚信考核,确保公司战略落地。

四是信息化创新。信息驱动升级,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近年来,洛钼集团不仅升级了移动办公(OA)与智能化决策系统,而且升级GS系统,实现远程指挥和访问,缩短响应时间,提高故障诊断效率。此外,集团还全面推广基于5G通信的露天矿无人驾驶技术、3Dmine、迪曼和尾矿库运行在线监测技术。这些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公司的组织运行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以机制谋发展,因地制宜促产学研无缝对接

每个企业的发展总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千人一面,一致要求,而是创新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洛钼集团在促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同的困难,但公司因地制宜,终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企业人力资源不足是产学研合作中最大的桎梏和瓶颈。

洛钼集团有50多年的生产历史,一线作业人员构成比较复杂,职工文化差异非常大,有本科生、有高中生、有占地工,年龄差别也很大,这就从客观上注定管理的难度较大,同时某些岗位的技术要求也很高,因此产学研合作的难度较大,有些作业人员发现不了问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更差,因此产学研合作会遇到各种变数,甚至导致有些项目不能如期进行或者达不到预期目的。

鉴于此,洛钼集团建立一套长期的员工培训机制,以“三级培训”为基本手段,年初制订《培训计划》,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专业培训”“专项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手段,把培训作为一种长效机制来抓,通过近几年的齐抓共管,员工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也为产学研合作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是寻求合适的合作方是产学研合作成败的重中之重。

合适的合作方是双方,甚至是多方合作的前提。企业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遇到过成千上万的技术难题,有些可以自主解决,但鉴于企业实际情况,大多数需要借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尤其是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制约,企业苦于找不到能够解决关键问题的合作方,致使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有些影响了技术指标,有些影响了产品质量,有些导致停产甚至事故,最终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发挥。

鉴于这些实际情况,洛钼集团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方法,比如与河南科技大学共同建立“有色金属共性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学术研讨,共同承担学术课题和研发项目,做到了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了解行业最前沿、最新的技术,并为我所用;积极参与行业协会、钼网站等活动,捕获各种有价值信息,建立合作方数据库和专家库,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是高校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是产学研合作中的难点之一。

高校和科研院所始终处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是引领社会前进的主力军,其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效果是检验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指标,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其研究成果大多都束之高阁,造成资源浪费,有些成果不切实际,没有应用价值。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沟通不顺畅、不对称,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

鉴于此,洛钼集团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沟通机制,与国内大多数从事有色金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建立了沟通管道,相互学习,通过电话、传真、互联网等手段诚恳交流,了解彼此的优势和需求,做到了无缝对接,较好地解决了产学研合作中的这个难点,近几年累计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60多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外,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洛钼集团与地方各级政府保持着良好的接触,经常与有关部门一起讨论、探索、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保证了各个产学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文化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斗志

文化是团队的灵魂,一个团队只有有了自己的文化,才具有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就是一团散沙。

洛钼集团在党建工作、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创新人物、工匠精神等方面凝聚了广大职工的斗志,大家一心为企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一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确保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洛钼集团以高质量党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利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把贯彻集团预算会议精神、开展降本增效等中心工作紧密融合;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坚定党员干部职工矿业报国的初心和使命;创办《对话洛钼人》新栏目,直面公司焦点热点;开设洛钼大讲堂,为生产经营答疑解惑;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举办文体活动,制作《放歌五洲》企业之歌,在机关和矿山打造两个精品文化展厅,重塑洛钼精神,传唱洛钼故事,提振员工士气,凝聚员工斗志。

二是不遗余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洛钼集团不断加强集团公司企业文化,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增强广大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开展企业文化提升年活动;利用“洛钼大讲堂”、《洛阳钼业》、OA办公平台、公司网站等文化载体和宣传阵地,开展企业文化征文大赛;深入开展“用心做事,服务基层”深化年活动,倾听职工心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举办功勋员工先进事迹报告会,刻制学习光盘,弘扬功勋员工精神。

三是树立楷模,弘扬工匠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是洛钼人所秉承和弘扬的劳模精神、工匠理念,在洛钼精神的滋养下,2017—2020年,产生了28名市劳动模范和“河洛工匠”及许许多多的先锋模范人物。并通过报纸、杂志、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和媒介弘扬“工匠”精神,传播正能量,在全公司形成了积极向上、崇尚楷模的良好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全员的创新积极性。 d1Bq47mi2LuvVwcKIcgRr4Dh1UbHPnxzfp4B0ahUnrlZqzL1ZDTzXUkZqjf4a0/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