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科技创新改变出行方式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滴滴)自2012年成立以来深耕不辍,研发成果层出不穷,深刻改变了普通大众的出行方式和生活体验。作为全球卓越的移动出行科技平台,滴滴在亚太、拉美、非洲和俄罗斯提供出租车召车、网约车、顺风车、公交、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汽车服务、配送、货运及物流、金融等多元化服务,为车主、司机及骑手提供了灵活的工作和收入机会。

目前,滴滴共拥有专利申请近万件、授权专利千余件,专利申请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利技术集中于网约车、两轮车、自动驾驶、地图及车主服务五大技术领域。

滴滴产品技术研发团队达8000余人,科研实力强大,并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理念,携手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学术机构,广泛开展产学研联动合作,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计算机科学、信息安全、统计、交通、经济运筹学领域人才,为交通科技发展凝聚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智能时代,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往往会出现颠覆性的商业创新。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

探索&实践

政产学研协同联动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只有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才能发挥“第一动力”的引擎作用。

滴滴认识到,单靠一家企业、一个科研机构或某个政府部门,不可能独自应对所有城市出行问题,必须具备开放思维,进行政产学研各界协同联动。

2017年以来,滴滴系统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用尖端科技解决出行领域难题,为国家和产业科技创新集聚动能。目前,滴滴与众多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汇聚智慧交通、人工智能、海量数据计算处理与应用领域优势资源,将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共同探索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迄今为止,滴滴已先后与美国密西根大学、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同济大学、中国计算机学会、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协会、吉林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山东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深度学习自动驾驶产业联盟、加拿大蒙特利尔学习算法研究所、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近20家学术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30多所机构的科研团队开展20多项国家科技项目、100余个联合研究项目,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不断推动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

八年多来,滴滴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屡创佳绩。截至2020年12月,滴滴共获得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项、30余项行业重量级科技奖项,在20多项国际顶级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竞赛中名列前茅。例如,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智能网联汽车云控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以“地面公交时空路权融合设置与联网调度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获“2019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2020年两度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的“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卓越奖”等省部级奖项;2019年获“国际运筹学领域的顶级实践奖项—瓦格纳运筹学杰出实践奖”,这是该奖项创建22年来,中国公司首次获奖。2019年7月,滴滴自主研发的“共享出行平台智能预测与派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被专家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1月,滴滴凭借共享出行技术突破,以及对共享出行和智慧交通行业显著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入选2020年“科创中国”十大新锐企业榜单。

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项目

作为交通出行领域的领先科技企业,滴滴发挥海量数据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战略,与高校院所一道承建国家级科研基地、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助力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滴滴参与承建由北京大学牵头成立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其智慧交通中心、独立承建智慧城市交通管理技术与服务北京市工程实验室等,在城市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人工智能算法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动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

滴滴获批承担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关村国家高新区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聚焦智慧交通、自动驾驶、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领域,不仅发挥比较优势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且将创新技术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应用于滴滴平台的各项服务。

携手高校融合创新

滴滴长期致力于携手全球高校与科研机构,构建高水准跨境知识与研究网络。通过发布“人工智能改变交通”主题研究计划,开放部分脱敏数据和计算基础设施,以及真实的业务场景,链接产业实践问题与学术科研问题,资助人工智能、智慧交通、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探索,支持科研团队开展前沿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促进多元化研究成果快速转化。

例如,在公交出行方面,滴滴地图与公交事业部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欧阳彦峰团队在“需求响应式公交”算法模型层面进行科研合作,提出了一种能够服务于不同区域乘客需求的“需求响应式公交”应用服务设计框架,解决了传统拼车思路所导致的高取消率和低里程复用率,目前已在青岛、西安、大理等城市落地应用,能够通过乘客实时及预约的出行需求,实现动态规划调度最优路径及车辆,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效率。

多年来,滴滴与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加速产学研合作进程,引领技术创新。目前,滴滴拥有“同济大学—滴滴出行智慧出行联合实验室”“中国计算机学会—滴滴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滴滴出行联合实验室”“香港科技大学—滴滴出行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滴滴未来出行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与学界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等活动,以及一系列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项目。

滴滴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程维,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张博等出席“清华大学—滴滴未来出行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中国计算机学会—滴滴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发布的“青年学者科研基金”,旨在支持青年学者开展前沿探究,依托滴滴出行平台,为广大青年学者提供最真实的业务场景、脱敏数据与计算资源,促进高质量学术成果产出,加速研究成果落地与应用。自2017年以来,在机器学习、知识图谱、智慧交通、地理信息技术、经济学等研究方向陆续开放课题,已有25个项目获得科研基金支持。

2019年10月,滴滴与清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清华大学—滴滴未来出行联合研究中心”。双方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智能共享出行、出行安全、智慧城市交通等领域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智能出行前沿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了“交通大数据战疫,中国与世界心连心”云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及联合人才培养,为我国交通强国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产学研融合创新案例

人才篇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号召,配合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支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2018年滴滴正式启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工作,截至2020年累计发布三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申报指南”。该项目借助滴滴在人工智能、智慧交通、大数据、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及独特平台优势,结合高校的雄厚基础和丰富经验,梳理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符合新经济要求的新工科人才。

2020年,滴滴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陆续将与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的在线课程、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等众多项目成果面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

滴滴设立的“雅典娜”人才培养计划,与高校院所通力合作,让精英学子在真实的产业场景中开展前沿探索和研究,直面行业现实挑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顶级人才。该计划包括“未来精英论坛”“创新课程设计”等项目,实现校企联动培养机制,共同打造人才培养新生态。

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滴滴产学研协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2021年3月23日,滴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揭牌,并启动首批人才招募。滴滴希望借此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优秀博士人才,推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革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博士后工作站将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目前已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计算所达成联合培养协议。首批博士后招募涵盖强化学习、数据挖掘、运筹优化、智能搜索、城市计算、计算机视觉等20余个研究方向。滴滴出行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滴滴自动驾驶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博等多位滴滴技术管理者将出任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将为博士后配备顶级研究资源,提供丰富场景与数据,将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让科学研究在场景应用中发挥最大价值。

开放篇

除了与学界联合开展项目研究,为满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高质量数据集的需求,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科学研究与大众出行相结合,切实解决真实世界的挑战,滴滴还面向学界开放真实、高质量脱敏数据资源,积极助力大数据时代交通领域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

2021年2月24日,在中国公路学会、滴滴出行、国际道路联合会、世界道路协会、同济大学、美国交通运输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交通出行服务国际研讨会上,滴滴宣布将通过“滴滴盖亚数据开放计划”向学界开放部分脱敏驾驶行为数据集。此次开放的数据集是滴滴首次发布基于司机驾驶行为的数据,从交通和计算机领域研究学者的真实需求出发,结合交通安全的场景,提供真实且高质量的数据研究资源。数据集来自抽样司机行驶中的传感器数据,也包括部分事故相关参数。

其实,依托领先的大数据和技术优势,从2017年10月起,滴滴就已启动“盖亚数据开放计划”,陆续发布了包括轨迹数据、驾驶场景视频数据、语音数据等10多个数据集。在积极保护用户隐私、维护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滴滴始终秉承着“开放共享、协作共赢、创新发展”的理念,持续向高校、科研机构开放脱敏数据。

截至2020年12月,共有来自海内外8000多人次申请运用脱敏数据资源,覆盖30多个国家地区的800多所学校和科研机构。系列数据集已用于支持多场人工智能类竞赛,被90多篇文章引用,10多所高校、15个教师团队用于课程建设。

应用篇

多年来,通过产学研协调联动,滴滴着力实现了交通工具智能网联,用户出行效率和乘车体验显著提升。

然而,滴滴认为,出行领域未来十年仍将剧烈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是交通基础设施,通过智能信号灯、动态道路分配、科学路网设计等,实现道路使用效率最大化;第二层是交通工具变革,智能化、新能源化是未来趋势;第三层是共享出行,随着汽车保有量逐年攀升,共享车辆是必然趋势,共享单位还将由车辆转向座位,由此才能解决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诸多问题。

基于上述预测,滴滴不断探索研发。

在基础设施层面,智慧交通项目,率先利用出行轨迹数据对交通信号灯进行智能化设计,根据轨迹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协调优化各路口红绿灯时间,目前已在北京、深圳、南京等国内外30多个城市落地应用,2500多个交通信号灯得到优化,拥堵率平均降低10%~20%,提升了城市主干线道路通行效率。滴滴还通过产学研联动,与清华大学共同完成了云控交通领域技术攻关,研发了信号灯配时并行优化计算技术,结合云控平台并行计算能力,快速更新路网信号灯配时,进一步改善整体车流运行状态,解决了路口交通约束强、配时更新慢导致的交通效率优化能力差等问题。

在交通工具层面,滴滴在2016年就组建了自动驾驶研发团队,2019年升级为独立公司。2020年6月,滴滴自动驾驶宣布在上海开展载人测试。目前已在北京、上海、苏州、合肥、美国加州等地获得道路测试牌照。公司团队规模已超500人,涵盖路况感知、高精地图、行为预测、规划与控制、基础设施与仿真、云控与车联网、自动驾驶调度产品和运营等多个团队。目前,滴滴正联合清华大学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向城市交通场景的自动驾驶类脑决策规划研究与验证”项目,针对城市复杂道路交通场景,建立具有自我学习能力、高效异构计算特点的类脑自主决策规划方法,研发具备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类脑智能决策规划系统,着力解决自动驾驶中汽车行驶安全与通行效率的平衡难题。除了持续在更多城市开展载人项目,滴滴自动驾驶还在探索出行以外其他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技术落地。L4级自动驾驶车型的研发与量产已被列为公司当前重点项目。

在共享化出行方面,滴滴联合比亚迪,推出了为共享出行而生的定制网约车。2020年11月,滴滴正式发布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发布会上,滴滴出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维说,共享化是未来出行的最优方案。他介绍称,D1是第一台按照公里付费的汽车,这是汽车业的一次产业升级。D1饱含滴滴研发人员诸多人性化考量与设计,比如标配电滑门,便于乘客上下车;超大后排空间,乘坐更加舒适。乘客还可以远程控制空调,开启座椅加热;方向盘上装有用于接单的按钮,方便司机操作,等等。目前,D1已在长沙、宁波等城市投放,获得了许多用户关注青睐。

“让出行更美好”是滴滴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滴滴的愿景是成为引领汽车和交通行业变革的世界级科技公司、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全球最大汽车运营商、全球智能交通技术引领者。滴滴将继续奋发勇进,以技术驱动推动交通出行变革,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探索推进面向交通领域的对外赋能,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产业变革和社会进步,实现美好愿景。

滴滴自动驾驶在上海率先开展规模化载人示范应用 Z2PnaL0ztBWrtwXZ7FSjkeHxXaFBx8sxoOqElRupgKHgfmT2UMZdoqj3kIQNqmn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