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外景
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于2000年8月由浙江省机械工业厅成建制转体设立,是省级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集团位居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中国机械工业百强第27位和省政府确定的“三名”培育企业、“雄鹰行动”培育企业。集团下属各级成员单位71家,其中“创业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教育单位5家,业务涵盖现代装备制造(包括风电设备制造、航空复合材料制造、军品装备制造、零部件制造、民爆器材制造等)、现代制造服务(包括工程咨询、设计、施工、检验检测、爆破工程、商贸、金融服务等)、现代教育等领域,形成集大中小微型制造企业于一体,产学研、科工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集团拥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院士工作站,7支省部级创新团队。近年来,集团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奖项12项,专利授权3000余项,自主研发产品获“浙江制造精品”6项,“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7项。
集团以“科技机电”建设为集团发展战略,以产学研创新合作为“科技机电”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对成员单位开展综合指导、统筹协调、创新服务、考核评价等,多角度、全方位促进集团成员单位间以及与外部单位间开展产学研创新合作,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为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中的积极作用,集团出台《集团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对高层次人才、科技项目、创新载体平台和创新成果予以优先立项支持,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成果转移转化;出台《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组织开展科技工作者日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集团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互动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召开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全面提升产学研合作交流意识,营造产学研合作交流氛围,为学科建设和专有特有技术的培育寻找“跨界”机遇,探寻产学研合作机会。为此,集团建立了创新型人才定期交流机制,举办集团“中青年学术论坛”,召开创新型人才座谈会,还建立了包括专家人才、科技成果、载体平台、检测认证、资质业绩、设备信息、产品信息、教育资源等子系统的基础能力数据库,为集团成员单位及行业企业提供便捷的资源合作通道。
此外,集团依托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组建浙江省职教集团。职教集团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培养产业适用人才为目标,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常态化机制为着力点,办学领域涵盖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科研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等方面。职教集团成立后,积极发挥集团化办学的资源集聚优势,努力开拓“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产学研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服务企业全产业链发展、助推区域性产业发展以及强化企业主体作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冀北草原,万物更新;天高云淡,风动佳音。一切美好如期而至”。
2020年3月15日,由浙江省机电集团子公司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4.5MW样机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张北试验基地调试完成顺利并网发电。4.5MW机型是运达公司应对平价上网政策和大基地建设需求而倾力打造的全球首台4.5MW级三电平1140V鼠笼全功率风电机组,试机成功将使机组输出波形更接近正弦波,并使得谐波含量降低至3%,从而降低谐波对电网的污染,减小机组损耗,大幅降低度电成本。凛冬的张北,风雪不断,又逢新冠肺炎疫情施虐,但4.5MW样机项目组所有成员克服各种困难,成功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保证了机组在计划时间内顺利并网。
运达风电
这已经不是近年来运达公司第一次引领新一轮风力发电机组技术路线的变革。通过深入的产学研合作,运达公司实现了数次重大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
运达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研究与制造的企业,坚持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征程。公司以“献人类清洁绿电,还自然碧水蓝天”为使命,以诚信、创新、合作、共赢为经营理念,致力于成为中国风电行业技术领军企业,打造民族风电品牌。
近10年来,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开展了多项产学研合作,共同创立了浙江省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承担了多项国家(省级)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近年来,在“基于大数据的风电机组智能控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研究方面,成功突破了基于数据的自适应控制技术、智能偏航误差校正技术以及整机疲劳寿命在线预测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持续的自主开发能力。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成果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20年9月10日,2019年度北京市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运达公司参与研发的“轻量化超大叶轮风电机组与柔性高塔一体化关键技术”和“电网友好型风电高效安全主动支撑关键技术”两项核心成果双双荣获“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随着我国风电进入平价上网时代,传统的风电机组设计方法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轻量化大叶轮、高塔架风电机组能有效提高风能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理想的风电平价上网解决方案,但其关键技术一直受到叶轮动态载荷精确控制、柔性高塔谐振点穿越及整机疲劳寿命在线预测等难题的制约。针对上述难题,运达公司经过10余年的自主创新和攻关,先后完成“智能控制”“载荷优化”“在线辨识”“柔性塔架”等多项技术成果的积累与沉淀,并以追求“最优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为目的,开发形成了新一代2.X MW、3.X MW、4.X MW系列风电机组。产品风轮直径范围140~170m、塔架高度达120~160m,大大提高了风电场的开发空间,为客户创造了更多的发电量及投资收益。运达公司联合沈阳工大等单位申报项目并获得一等奖,表明公司在“轻量化超大叶轮风电机组与柔性高塔一体化关键技术”方向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运达公司与中国电科院长期保持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在风电并网技术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相关技术与成果曾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近年来,大规模电网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远距离交直流混联输电的出现,大规模风电的集中并网,部分地区已成为风电高渗透率电网。风电的波动性以及缺乏主动支撑的能力,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挑战。为此,运达公司联合中国电科院、合肥工大等单位,共同对风电机组调频/调压控制等主动支撑技术进行攻关,突破了电网友好型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制了首台具备主动支撑能力的电网友好型双馈风电机组及相关产品,解决了高渗透率风电并网安全及消纳的当务之急,为风电顺利完成由“辅助电源”向“主力电源”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日,运达公司与中国电科院、合肥工业大学、阳光电源共同研制的世界首台电压源型风电机组成功并网稳定运行。故障电压穿越、一次调频等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技术成果,标志着运达公司在风电机组控制技术、风电并网技术方面已经占据国际领先地位。
作为中国风电发展史的拓荒者和创新者,运达公司通过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并实现创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运达公司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有力推动了我国风电产业朝着精益化方向发展,对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做出重要贡献。
2020年7月5日24时,浙江省机电集团子公司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建的浙江省首条智慧高速公路“杭绍台”先行段(鉴湖枢纽至镜岭互通段)正式通车。
这条如“扁担”一般连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南北两翼的高速公路,因“智能、快速、绿色、安全”赋能,成为国内在建数据类型最多、产品范围最广、支撑技术最新的首条全架构智慧高速。机电院公司负责全线智慧高速的总体统筹、实施和云控平台的设计、开发、上线、试运行及全线外场道路监控系统施工。
面对杭绍台项目隧道占比高、沿线易产生团雾和凝冰等难题,机电院公司始终不忘“让交通更智能、管理更智慧、服务更智全”的创业使命。公司将党建工作与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有机融合,坚持把党旗插到项目上,将党小组建设在一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项目组成员在党员同志的带领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投入“两手抓、两战赢”,投入“百日攻坚战”。
云上高速
凭借多年深耕高速公路交通机电工程的建设经验,如何抢抓“新基建”战略机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数字产业与服务型制造业的深入融合,让高速公路更智慧、更高效,这支年轻的项目团队很快找到了实践路径——着眼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高速公路协同管控与创新体系,探索交通机电工程“新机电”建设和运营模式。
机电院公司与阿里云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了集合视觉智能、融合感知、决策分析、服务触达、控制执行等前沿技术于一体的全息感知云控平台,提出了以智慧隧道、智慧服务区、准全天候通行为重点的整体解决方案。杭绍台项目也是云控平台在国内高速公路行业首次应用的成功范例,被誉为“云上高速”。
作为高速路的“大脑中枢”,云控平台汇聚、处理和分析杭绍台高速全线的数据,通过高精度地图和定位、视觉AI、交通优化算法、交通仿真模型等先进技术,提供“感知、分析、决策、控制、服务”全链路支持。“大脑中枢”可对恶劣天气进行分析预警,全天候自动识别交通事件、预测交通态势,并第一时间通过诱导屏和导航APP等方式告知驾驶员,最大程度保证恶劣天气下的通行安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做到秒级预警,真正实现从被动人工决策,到主动人工智能决策的管理方式升级。
基于杭绍台智慧高速建设经验,公司将进一步推进全息感知智慧高速云控平台向数字孪生、伴随服务延伸,推动智慧高速稳步向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路基自动驾驶,打造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智慧高速实施方案,以技术跑出项目建设的“加速度”,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展现践行“团结、务实、创新、自强”的机电精神,为“数字浙江”建设提供机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