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能源集团)由原山东兖矿集团和原山东能源集团联合重组成立的特大型能源集团,是山东首家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双6000亿元”企业,是全国唯一一家拥有境内外四地上市平台的大型能源企业。
截至目前,山东能源集团累计承担国家“863”“973”等重点课题1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奖2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80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等重大荣誉。
近年来,山东能源集团聚焦培育企业核心技术优势,持续强化研发平台建设、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和示范项目建设,构建特色科技创新体系,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为保障全省能源安全、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平台聚智汇能。山东能源集团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加强“高层次研发+内部专业技术+产学研联合”三层面平台建设,集团公司、专业公司及各基层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了涵盖煤炭、煤化工、煤机装备制造、高端铝型材等产业的6个国家级、56个省部级、6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省级博士后实践基地,7家省级院士工作站,共81个研发平台,逐步建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智于外。产学研联合平台建设,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联合创新平台7个,牵头或参与组建产业技术联盟9个,产学研合作层次水平持续提升。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与3家省属企业联合发起设立山东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联盟,与中国石油大学联合组建石大兖矿新能源学院。参与筹建山东能源研究院,成为全省新建三大研发平台之一。成立冲击地压防治中心、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一矿一策开展重大灾害防治。建成行业首家煤矿智能开采工程研究中心,加快煤炭智能开采技术研发和标准体系构建,在国内首次引进澳联邦科学院以惯性导航系统为核心的采煤工作面智能化开采技术,形成一整套集工作面自动找直、通讯、视频、检测、控制于一体的国产综采成套装备,该中心还发布了全球首套矿用高可靠5G专网系统。
优选培育机制。面对提速换挡、结构调整的经济新常态,山东能源集团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倾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为此,山东能源集团在内部筛选优势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储备,结合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及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2014年以来,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兖矿能源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西安兖矿科技研发设计有限公司等47家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崛起,成为山东能源集团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力军。
强化产权保护。在实施“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战略中,建立专利保护管理系统平台,形成责权明晰的专利战略运行机制。
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坚持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等与技术标准紧密结合,提高企业技术标准质量。建立完善品牌管理控制体系,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煤炭行业第一家通过认证的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获中国专利银奖1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
引智“输血”重要,自我“造血”更重要。
在提高“造血”能力、激活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上,山东能源集团坚持“机制+人才”“双引擎”驱动,大胆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按照权责清晰、决策精准、管理规范、执行高效的原则,对科技创新体系涉及的研发机构、创新团队、考核激励等诸多要素进行顶层设计和流程再造,推动了集团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
荣信化工中央控制室
推行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制度,探索科技项目分级管理模式。自2015年起,从年度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中,筛选能够解决集团公司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设立重大专项课题,由产业领军人才亲自挂帅,执行课题目标责任负责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技术先进、效益突出、产业示范效应的关键技术,为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竞争新优势。
项目分级管理模式下,年度科技计划项目分成重大、重点与一般项目后,各层级创新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更加明晰,大幅提升了创新管理和资源配置效率。“十三五”期间,在攻克日处理煤3000吨级大型高效煤气化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牵头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00吨级超大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示范装置”项目,在内蒙古荣信化工建成世界最大“单炉日处理煤4000吨级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装置”,一次投料成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此后,持续开展大型、超大型水煤浆气化技术成果转化,截至2020年11月,已推广应用61家企业,合计185台(套)气化炉,日投用煤量达到20万吨/天,装置规模、系统性能指标、稳定性、可靠性等,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完成向韩国、美国等技术输出,在国际煤气化市场份额位列第三位。
人才资源体系建设结构优化、配置合理。以创造优秀经营业绩为尺度,以重大科技研发项目为载体,以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训练为手段,积极培育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建设人才库,实行统筹规划、动态管理,通过定规则、搭平台、建机制,人才选拔由“伯乐相马”转向“赛场选马”、人才储备由“应急选拔”转向“超前储备”、人才使用由“求全责备”转向“才尽其用”。
攥指成拳。创新团队建设以重点培育掌握核心技术、德才兼备、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根据各单位主导产业技术需求,吸纳现场经验丰富的高学历人才充实团队骨干成员,打造形成“煤机装备制造”“煤液化及煤化工”“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端型材研发”等独具特色的核心研发团队。加强对创新团队的绩效考核,将创新团队的研发成果、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作为主要考核目标,形成了一批行业内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技术带头人。建成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团队2支,“泰山学者”创新团队2支,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76个。集团现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的创新人才8人。
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促进党建工作创新创效。近年来,山东能源集团探索实践出的“双入双创”党建工作模式,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品牌竞争力。
形势任务教育、基层党建“评星定级”、人才库建设、“五位一体”监督、暖心志愿服务“五大品牌”成为党建工作“最亮的名片”。名片的背后,写满了干部职工“忠诚+担当”“智慧+汗水”“公平+清正”的山能故事。
形势任务教育,凝聚干事创业正能量。坚持从政治、思想建设入手,采取“中心组”定期学习、“到一线”巡回宣讲、“走出去”参观考察、“请进来”专题辅导、“进校门”脱产培训多种形式,强化形势任务教育,着力解决领导干部站位不高、观念落后、思维固化、素质能力不够的问题。举办学习党的十九大代表专题报告会、专题培训班7期,深入基层单位巡回宣讲70余场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选派354余人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院校接受脱产培训,提升素质,拓宽视野。
基层党建“评星定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开展“量化记分、评星定级”。强化日常动态量化考核,通过党员个人自评“荐星”、党员互评“评星”、群众测评“推星”、组织考评“议星”、分析汇总“找星”、结果反馈“亮星”、党委年度审核“定星”7个步骤,对党员进行评定星级,着力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党性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够、管理监督不严等问题。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目标,开展过硬党支部建设,省属企业过硬党支部示范点数量稳居第一方阵。
人才库建设,解决传统选拔方式弊端。创新开展人才库建设,打破以往人才选拔的传统做法,通过确定初步人选、业务素质考核、专家评审、综合能力测试、组织考察、研究公示六个关键程序,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建成煤矿主体、化工主体、党群、财会、经营管理、项目管理等20个专业高、中、初级人才库,入库738人,提拔重用172人。人才库建设入选山东省20件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
“五位一体”监督体系,全面从严治党。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实际,积极创新实践,建立具有山东能源特色的纪检监察、内部巡察、民主评价、内部审计和组织监督“五位一体”监督体系。尤其是紧跟深化国企改革步伐,创新推行职工代表民主评价机制,将企业内部物资采购、设备招标、项目建设等敏感问题,置于职工代表民主监督之下,由职工代表公开监督评判。通过“敲开核桃”“解剖麻雀”,倒逼企业强化管理、堵塞漏洞。五年来,累计组织公司层面民主评价11次,评价项目92个,63个项目未获通过,未通过率68.48%;基层单位开展民主评价350多次,106名责任人被追究问责。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做法在山东省省属企业进行推广。
暖心志愿服务,实现共创共建共享。随着外部开发建设步伐加快,驻外员工已达1.6万人,留守家庭也随之越来越多。“前后兼顾”的新课题下,山东能源集团党委积极开展暖心志愿服务,构建形成党组织倡导、团组织发动、党团员带头、群众自愿参与的暖心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先后建立暖心团队266个,开展各类帮扶活动4000余次,做到党旗引领示范化、志愿服务常态化、组织管理网络化、帮扶项目立体化、志愿队伍多元化、服务阵地标准化,职工家属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暖心志愿服务项目先后荣获山东省第三届和中国第四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