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务二
熟悉茶叶的分类与制作

问题一 我国制茶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中国的产茶历史已有数千年,其茶的制作方法、饮用方式都经过了千变万化(采食茶树鲜叶,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从蒸青团茶到龙团凤饼,从团饼茶到散叶茶,从蒸青到炒青,从绿茶到其他茶,从素香到其他香)发展至今,人们所享用的几百种茶叶,是历代茶人成就的结晶。

人类利用茶,最早是从咀嚼茶树鲜叶开始的,接着发展为生煮羹饮。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中记载:“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但这时已不是直接煮鲜叶,而是将茶叶先做成饼状,干燥后收藏。饮用时,碾成末来冲泡,当作羹饮。茶饼的制作,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到唐代时,茶饼的制作方法已很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中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将蒸青茶饼的制作过程生动地描述了出来。

唐代至宋代,由于贡茶兴起,刺激了制茶技术的加快发展,此时,最著名的茶就是“龙团凤饼”,即将鲜叶采下,经蒸青后,冲洗、去汁,再放入瓦盆内研细,倒入龙凤模子中成形,烘干。据记载,龙凤茶始于宋太平兴国初年,是为了造贡茶而发明的,以区别于平民。此后,又出现一种小龙团,欧阳修《归田录》中载:“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自小团茶出,龙凤茶遂为次。”

唐宋时代虽以团茶、饼茶为主,但其他茶类也已出现。到了明代,茶人们渐渐认识到,团茶、饼茶的制造耗费工时,而水浸、榨汁的工序又使茶的香味大损。于是,着手改制叶茶。真正促使叶茶取代饼茶,开创了茶叶历史新纪元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于1391年9月下了一道诏令:“庚子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由于这道朝廷诏令,散叶茶的时代开始了。

以往不论叶茶、饼茶,均是采用蒸青的方法。明代散茶占主要地位后,原来处于萌芽的炒青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技法。

明代张源著的《茶录》中记述造茶:“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撒入筛中,轻团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记述辨茶:“火烈香清,铛寒神卷。火烈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速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著黑。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将炒青绿茶的制法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出来,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已相差无几,可见其历史的久远。

明代散叶茶的盛行和炒青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制茶技术有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在绿茶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黄茶、黑茶、红茶和白茶,用各种香花窨制花茶的做法也开始普及。到了清代,又产生了乌龙茶。至此,六大基本茶类都已出现,各类茶叶的制茶技术也不断改进,日趋精湛。

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输出贸易的频繁,中国的制茶技术传播到世界各个产茶国,使品类繁多、各具特色的茶叶为世界共享。

问题二 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工艺有哪些?

茶叶之所以会分成那么多种类,并不是因为茶树树种的关系,不是说这棵茶树叫乌龙茶树,制造出来的茶就是乌龙茶,这一棵茶树叫红茶树,制造出来的就是红茶。茶叶的不同是因为制造工艺的不同,你喜欢把它制成红茶,就采用红茶制造工艺;喜欢制成绿茶,就采用绿茶制造工艺。在茶叶制造方法上,影响茶叶品质最主要的因素是发酵、揉捻以及焙火。

(一)发酵

从茶树上摘下来的嫩叶称为“茶青”,也就是鲜叶。茶青摘下来之后,首先要让它失去一些水分,称为“萎凋”(见图1-5),然后就是发酵(见图1-6)。发酵是茶青和空气接触产生氧化的过程,它与一般东西的发酵是不同的,其实是叶子的“渥红”作用,民间习惯说“发酵”,就方便地采用这个说法。茶青“渥红”的过程,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茶青的发酵并不是用触酶来发酵,而是经过萎凋的茶青,其本身所含的成分和空气中的氧产生变化作用而来。发酵后,茶叶会从原来的碧绿色逐渐变红,发酵程度越深颜色越红。

鲜叶经过静置到一定的时间而炒干燥的茶叶,称为部分发酵茶,或者“半发酵茶”。这类茶叶是最复杂的,因为静置时间的长短不同,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发酵从10%到70%都有,例如,台湾文山包种茶的发酵约15%;冻顶茶发酵约25%;木栅铁观音茶发酵约40%;乌龙茶发酵60%~70%。这类茶因为属于部分发酵,所有干茶呈现青色,发酵越高青色越深,甚至转为青褐色。总的来说,呈现的颜色是青蛙皮的颜色,因此称为“青茶”。

图1-5 萎凋

图1-6 发酵

发酵也影响茶叶的香气,因不同的发酵程度,而有不同的香气种类。不发酵的绿茶是菜香,是天然新鲜的香气;全发酵的红茶则是麦芽糖香。半发酵的乌龙茶,它的发酵可以分为轻发酵(如包种茶)、中发酵(如冻顶茶、铁观音茶)和重发酵(如白毫乌龙茶)。因此,乌龙茶类的香气从花香、果香到熟果香都有。发酵程度的不同,对于茶的风味及香气有着很大的影响。当茶青发酵到人们需要的程度时,用高温把茶青炒熟或煮蒸熟,以便停止茶青继续发酵,这个过程叫“杀青”(见图1-7)。

(二)揉捻

茶青经过杀青之后就进入揉捻(见图1-8)的步骤。揉捻是把叶细胞揉破,使得茶所含的成分在冲泡时容易溶入茶汤中,也较容易揉出所需要的茶叶形状。干茶的外形有条索形、半球形、全球形和碎片状几种。一般说来,干茶的外形越是紧结就越耐泡,并且在冲泡的时候,为了使茶香完全溢出,应该用温度高一点儿的水冲泡。

图1-7 杀青

图1-8 揉捻

揉捻成形之后就要干燥(见图1-9),干燥的目的是要将茶叶的形状固定,并且利于保存使之不容易变坏。经过这些步骤制造出来的茶叶就是初制茶叶了,也称为“毛茶”。

(三)焙火

初制完成后,为了让茶叶成为更高级的商品,要拣去茶梗,然后再烘焙(见图1-10)成为精制茶。焙火是茶叶制成之后用火慢慢地烘焙,使得茶叶的香气从清香转为浓香。造成茶叶特性不同的要素,除了发酵之外就是焙火,焙火和发酵对于茶叶所产生的结果不同,发酵影响茶汤颜色的深浅;焙火则关系到茶汤颜色的明亮度。焙火越重,茶汤颜色变得越暗,茶的风味也因此变得更老沉。

图1-9 干燥

图1-10 烘焙

所谓生茶、熟茶,就是茶叶焙火的轻重。焙火轻的茶或未经焙火的茶,在感觉上比较清凉,俗称为生茶。焙火较重的茶在感觉上比较温暖,俗称熟茶。焙火影响茶叶的品质特性,焙火越重,则咖啡碱与茶单宁(多酚类)挥发的越多,刺激性也就越少。所以喝茶会睡不着觉的人,可以喝焙火较重、发酵程度较深的熟茶。

问题三 茶叶命名的方法有哪些?

不同种类的茶叶,命名的方法五花八门,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10种。

(一)根据形状而命名

如形似瓜子的安徽六安“瓜片”;形似眉毛的浙江、安徽、江西的“眉茶”“秀眉”“珍眉”;形似一株株小笋的浙江长兴“紫笋”;形状圆直如针的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湖南安化的“松针”;形曲如螺的江苏的“碧螺春”;状如蟠龙的浙江临海“蟠毫”;形似竹叶的四川峨眉山的“竹叶青”;犹如一朵朵兰花的安徽岳西的“翠兰”;有的把一根根茶叶以丝线扎结成各种花朵形状,如江西婺源的“墨菊”、安徽黄山的“绿牡丹”等。

(二)结合产地的山川名胜而命名

如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普陀山的“普陀佛茶”,安徽歙县的“黄山毛峰”,江苏金坛的“茅山青峰”,湖北的“神农奇峰”,江西的“庐山云雾”“井冈翠绿”“灵岩剑峰”“天舍奇峰”,云南的“苍山雪绿”,四川的“鹤林仙茗”等。

(三)根据外形色泽或汤色命名

对六大茶类的命名就是如此。如绿茶、白茶、黑茶、红茶、黄茶和青茶(乌龙茶)。

(四)将外彩色泽与形状结合而命名

如“银豪”“银峰”“银芽”“银针”“银笋”“玉针”“雪芽”“雪莲”等。

(五)依据茶叶的香气、滋味特点而命名

如具有兰花香的安徽舒城的“兰花茶”,滋味微苦的湖南江华的“苦茶”。

(六)根据采摘时期和季节而命名

如清明节前采制的称“明前茶”,雨水前采制的称“雨前茶”,3~5月采制的称“春茶”,6~7月采制的称“夏茶”,8~10月采制的称“秋茶”。当年采制的称“新茶”,不是当年采制的称“陈茶”。

(七)根据加工制造工艺而命名

如用铁锅炒制的称“炒青”;用烘干机具烘制成的称“烘青”;利用太阳光称“晒青”;茶的鲜叶用蒸汽处理后制成的称“蒸青”;茶叶用香花窨制而成的称“花茶”;茶叶经蒸压而成形的称“紧压茶”,这类紧压茶有的形似砖块,称“砖茶”,有的形似饼块,称“饼茶”。也有的根据茶叶加工时发酵的程度加以区分,如发酵茶(红茶)、半发酵茶(乌龙茶)和不发酵茶(绿茶)。

(八)根据包装的形式命名

如“袋泡茶”“小包茶”。

(九)依照茶树品种的名称而命名

如乌龙茶中的“水仙”“乌龙”“肉桂”“黄棪”“大红袍”“奇兰”“铁观音”等,这些既是茶叶名称,又是茶树品种名称。

(十)按茶叶添加的果汁、中药以及功效等命名

如荔枝红茶、柠檬红茶、猕猴桃茶、菊花茶、杜仲茶、人参茶、柿叶茶、甜菊茶、减肥茶、戒烟茶、名目茶、益寿茶、青春茶等。

问题四 茶叶是如何分类的?其制作方法有哪些?

茶叶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在制茶工业上,一般以制造方法来分类,而普通的消费者并不容易了解制造茶叶的方法。因此,商品上是以干茶的颜色或茶汤的颜色、形状、特质来区分茶的类别。目前,茶叶的品种可按以下几种情况分类。

(一)按茶叶的加工方式及发酵程度分

可分为不发酵茶类、半发酵茶类及全发酵茶类,其制造流程分别如下。

1.不发酵茶类

龙井:茶青→炒青→揉捻→炒揉→干燥

眉茶、珠茶:茶青→炒青→揉捻→滚桶初干→滚桶整形→再干

煎茶:茶青→蒸青→初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

炒青工艺如图1-11所示。

图1-11 炒青

2.半发酵茶类

白茶类:茶青→室内摊青萎凋→烘青→轻揉→焙干

文山包种茶: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8%~25%→炒青→揉捻→干燥

乌龙茶: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8%~25%→炒青→初干→热团揉→再干

铁观音茶: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50%~60%

白毫乌龙: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50%~60%→炒青→回干→揉捻→干燥

3.全发酵茶类

切青红茶:茶青→室内萎凋→切青→揉捻→补足发酵→干燥

工夫红茶:茶青→室内萎凋→揉捻→解块→补足发酵→干燥

碎红茶:茶青→室内萎凋→揉捻→揉碎→补足发酵→干燥

分级红茶:茶青→室内萎凋→揉捻→筛分→再揉→补足发酵→干燥

(二)根据茶叶的颜色、品质、特点的不同分类

1.绿茶类(见图1-12)

绿茶是我国分布最广、品种最多、消费量最大的茶类。不发酵(发酵度为0)、外形绿、汤水绿、叶底绿,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制成的,保持绿色特征,可供饮用的茶,均称为绿茶。其特点如下。

颜色:碧绿、翠绿或黄绿,久置或与热空气接触易变色。

原料:嫩芽、嫩叶,不适合久置。

香味:清新的绿豆香,味清淡微苦。

性质:富含叶绿素、维生素C。茶性较寒凉,咖啡碱、茶碱含量较多,较易刺激神经。

绿茶又可细分为四类。

图1-12 绿茶

(1)炒青绿茶。经过杀青、揉捻后用炒滚方式为主干燥的绿茶称为炒青绿茶。炒青绿茶又可细分为细嫩炒青,如龙井、碧螺春、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针等;长炒青,如珍眉、秀眉、贡熙等;圆炒青,如平水珠茶等。

(2)烘青绿茶。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烘青绿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因其外形亦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条形烘青,主要产茶区都有生产;尖形、片形茶主要产于安徽、浙江等地。

(3)晒青绿茶。是用日光进行晒干的,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晒青绿茶以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称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4)蒸青绿茶。以蒸汽杀青是我国古代的杀青方法,唐朝时传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国则自明代起即改为锅炒杀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的酶活性,形成干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也生产少量蒸青绿茶。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中国煎茶,产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图1-13 红茶

2.红茶类(见图1-13)

红茶类属全发酵茶(发酵度:100%)。红茶是通过萎凋、揉捻、充分发酵、干燥等基本工艺程序生产的茶叶,通常是碎片状,但条形的红茶也不少。因为它的颜色是深红色,泡出来的茶汤又呈朱红色,所以叫“红茶”。英文却把它称作“Black Tea”,意思是黑茶,确实外国人喝的红茶颜色较深,呈暗红色。其特点如下。

颜色:暗红色。

原料:大叶、中叶、小叶都有,一般是切青、碎形和条形。

香味:麦芽糖香,一种焦糖香,滋味浓厚略带涩味。

性质:温和。不含叶绿素、维生素C。因咖啡碱、茶碱较少,兴奋神经效能较低。

红茶分为三类。

(1)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始祖,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关一带,生产在桐木关高海拔山区;政和、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仿照正山品质的小种红茶,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小种红茶汤色艳红亮丽,有松烟香,味甘醇似桂圆汤。

(2)工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也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其特点是做工精细,茶叶条索紧细美观,色泽乌润,汤色浓红,香气高爽。工夫红茶产于福建、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安徽、云南、四川等地,主要种类有:祁门工夫、滇红工夫、宁红工夫、宜红工夫、川红工夫、闽红工夫、湖红工夫等八大类别。按品种又可分为大叶工夫和小叶工夫两个品种,大叶工夫茶是以乔木或半乔木茶树鲜叶制成;小叶工夫茶是以灌木型小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工夫茶。

(3)红碎茶。是一种国际规格的商品茶,其制作方法源于印度。经过萎凋、揉捻后,用机器切碎,然后经发酵、烘干而制成的红茶称为红碎茶。为了便于饮用,常把一杯量的红碎茶装在专用滤纸袋中,加工成“袋泡茶”。我国红碎茶生产较晚,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后期,产区主要是云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近年来红碎茶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

图1-14 乌龙茶

3.青茶类(见图1-14)

青茶类属半发酵茶(发酵度:10%~70%),俗称乌龙茶,经过炒青、揉捻、干燥、包揉、初干等工艺。这种茶种类繁多,呈深绿色或青褐色,泡出来的茶汤则是蜜绿色或蜜黄色。其特点如下。

颜色:青绿、暗绿。

原料:两叶一芽,枝叶连理,大都是对口叶,芽叶已成熟。

香味:花香果味,从清新的花香、果香到熟果香都有,滋味醇厚回甘,略带微苦亦能回甘,是最能吸引人的茶叶。

性质:温凉。略具叶绿素、维生素C,茶碱、咖啡碱约有3%。

青茶又称乌龙茶,按其产地可分为四类。

(1)闽北乌龙茶。产于福建北部武夷山一带的乌龙茶都属于闽北乌龙茶。武夷山主要品种有驰名中外的茶王“大红袍”和肉桂、水仙等。

(2)闽南乌龙茶。产于福建南部安溪、华安、永春、平和等地的乌龙茶统称为闽南乌龙茶。最有名的是安溪铁观音,产量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1/4。

(3)广东乌龙茶。产于潮州地区的凤凰单丛、凤凰水仙、石古坪乌龙、岭头单丛等最为有名。

(4)台湾乌龙茶。分为三类:①包种茶产于台北市和桃园县。包种茶色泽较绿,汤色黄亮,口感接近绿茶,但有乌龙茶特有的香和韵。发酵程度8%~10%。②冻顶乌龙、高山乌龙,发酵程度15%~25%。③椪风茶(也称膨风茶),发酵程度50%~60%。“椪风”在闽南语中原为“吹牛”之意,因为这种茶的价钱高到令人难以置信,故名椪风茶。其代表性品种是东方美人,又名白毫乌龙。

图1-15 白茶

4.白茶类(见图1-15)

白茶类属部分发酵茶(发酵度:10%)。白茶选用的是芽叶上白茸毛细密的茶树品种的茶青,经过萎凋、晒干或烘干等工艺程序制成的茶叶,属于轻微发酵茶,其汤色清淡,滋味鲜酵爽口。该茶是条状的白色茶叶,泡出来的茶汤呈象牙色;因白茶是采自茶树的嫩芽制成,细嫩的芽叶上面盖满了细小的白毫,白茶的名称就因此而来。其特点如下。

颜色:色白隐绿,干茶外表满披白色茸毛。

原料:福建大白茶种的壮芽或嫩芽制造,大多是针形或长片形。

香味:汤色浅淡,味清鲜爽口、甘醇,香气弱。

性质:寒凉,有退热祛暑的作用。

白茶依照原料的不同分为白芽茶和白叶茶两类。

(1)白芽茶:完全选用大白茶肥壮的芽头制成,品种有福建福鼎市“北路白毫银针”、政和县“南路白毫银针”。

(2)白叶茶:采摘一芽二、三叶或用单片叶按白茶生产工艺制成的白茶统称为“白叶茶”。品种有白牡丹、贡眉、寿眉等,产地福建松溪河、建阳等地,台湾地区也有生产。

5.黄茶类(见图1-16)

黄茶类属部分发酵茶(发酵度:10%)。制造工艺似绿茶,在制茶的过程中有渥堆焖黄这道独特的工艺程序,焖黄工艺分为湿坯焖黄和干坯焖黄,焖黄时间短的15~30分钟,长的则需5~7天。工艺流程以蒙顶黄芽为例:鲜叶→杀青→初包(焖黄)→复锅→复包(焖黄)→三炒→摊方→四炒→烘焙。其特点如下。

颜色:黄叶黄汤。

原料:带有茸毛的芽头、芽或芽叶制成。制茶工艺类似绿茶,在过程中加以焖黄。

香味:香气清纯,滋味甜爽。

性质:凉性,因产量少,是珍贵的茶叶。

黄茶依据原料芽叶的嫩度和大小可分为三类。

(1)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其代表性品种有湖南岳阳市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的“蒙顶黄芽”以及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

(2)黄小茶: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的黄茶,其代表性品种有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和浙江温州的“平阳黄汤”等。

(3)黄大茶: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黄茶。其代表有安徽“霍山大黄茶”以及“广东大叶青”等。

6.黑茶类(见图1-17)

黑茶类属后发酵茶(随时间的不同,其发酵程度会变化),是通过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干燥等工艺程序生产的茶,因其渥堆发酵的时间较长,成品色泽呈油黑色或黑褐色,故名黑茶。这类茶多半销往俄罗斯或我国边疆地区;大部分内销,少部分销往海外。因此,习惯上把黑茶制成的紧压茶称为边销茶。其特点如下。

颜色:青褐色,汤色橙黄或褐色,虽是黑茶,但泡出来的茶汤未必是黑色。

原料:花色、品种丰富,大叶种等茶树的粗老梗叶或鲜叶经后发酵制成。

香味:具陈香,滋味醇厚回甘。

性质:温和。可存放较久,耐泡耐煮。

黑茶按其产地可分为四类。

(1)湖南黑茶;

(2)湖北老青茶;

(3)四川边茶;

(4)广西黑茶(六堡茶)。

图1-16 黄茶:君山银针

图1-17 黑茶

7.花茶类(见图1-18)

花茶是将茶叶加花窨烘而成(发酵度视茶类而别,大陆以绿茶窨花多,台湾以青茶窨花,目前红茶窨花越来越多)。这种茶富有花香,以窨的花种命名,如茉莉花茶、牡丹绣球、桂花乌龙茶、玫瑰红茶等。花茶又名“窨花茶”“香片”等。饮之既有茶味,又有花的芬芳,是一种再加工茶叶。其特点如下。

颜色:视茶类而别,但都会有少许花瓣存在。

原料:以茶叶加花窨焙而成,茉莉花、玫瑰、桂花、黄枝花、兰花等,都可加入各类茶中窨成花茶。

香味:浓郁花香和茶味。

性质:凉、温都有,因富花的特质,饮用花茶另有花的风味。

花茶又分为三种。

(1)熏花花茶,它是用茶叶和香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制成的香茶;

(2)工艺花茶,要经过杀青兼轻揉、初烘理条、选芽装筒、造型美化、定型烘焙、足干贮藏等工艺程序才能制成;

(3)花果茶,一般选用红茶、绿茶或普洱茶与花草科学配伍而成。

8.紧压茶类(见图1-19)

紧压茶以红茶、绿茶、青茶、黑茶的毛茶为原料,经加工、蒸压成型而成。因此,紧压茶属于再加工茶类。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图1-18 花茶

图1-19 紧压茶

中国目前生产的紧压茶,主要有花砖、普洱方茶、竹筒茶、米砖、沱茶、黑砖、茯砖、青砖、康砖、金尖塔、方包茶、六堡茶、湘尖、紧茶、圆茶和饼茶等。它们的特点如下。

颜色:大都是暗色,视何种茶类为原料而有所不同。泡出来的茶汤颜色也属于深色。

原料:各种茶类的毛茶都可作为原料,属于再加工茶类。

香味:沉稳、厚重。

性质:现代紧压茶与古代的团茶、饼茶在原料上有所不同。古代是采摘茶树鲜叶经蒸青、磨碎、压模成型后干燥制成。现代紧压茶是以毛茶再加工,蒸压成型而成。

其中“普洱茶”依照它的外观形状、存放条件和存放时间长短,又分为以下几种。

(1)普洱散茶和普洱紧压茶。未经蒸压,保持条索状的普洱茶称为普洱散茶;通过蒸压做成不同形状的普洱茶统称为普洱紧压茶。常见的有普洱沱茶、七子饼茶、金瓜普洱、普洱方茶等。

(2)干仓普洱和湿仓普洱。存放在常温、常湿的仓房中,让生普洱茶在自然温湿条件下缓慢地后发酵,逐渐陈化的普洱茶称为“干仓普洱”。干仓普洱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用清水加湿、渥堆发酵等快速陈化方法生产出来的普洱茶,称为“湿仓普洱”。湿仓普洱的品质很难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逐年改善。

(3)生普洱与熟普洱。尚未完成陈化过程的新普洱称为“生普洱”。通过快速发酵或经长期干仓陈化的普洱茶称为“熟普洱”。品质优良的熟普洱汤色呈亮丽的琥珀色,滋味浓醇,带有特殊的陈香。品质优良的生普洱汤色清亮,滋味浓烈,香气鲜爽。

9.粉茶和抹茶类(见图1-20)

粉茶以不发酵茶为主,也有青茶粉茶、红茶粉茶、花果茶粉茶等,是用茶叶磨成粉末而成。抹茶是经覆盖栽培的碾茶,经磨成极其细微的粉末而成。

颜色:绿抹茶翠绿;青茶粉茶黄绿;红茶粉茶褐色。

原料:抹茶是日本特产;中国台湾所产茶粉是将茶叶磨成粉,与日本抹茶不同,并非真正的抹茶。抹茶是一种特殊茶,绿茶为主,制造抹茶的原料是一种专门的日本碾茶,利用石磨磨成万分之一厘米以下,可悬浮在热水中而不沉淀。其特点如下。

香味:海苔青味或菜香味。

性质:营养成分较丰富,叶绿素、维生素C较多,性较寒。

10.添加味茶和非茶之茶

因制茶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要,有了以茶叶再加工的茶,以及将茶叶添加其他材料产生新的口味的添加味茶。例如液态茶,茶叶配上草药的草药茶、八宝茶。有的根本是没有茶叶的非茶之茶,如杜仲茶、冬瓜茶、绞股蓝茶、刺五加茶、玄米茶等。此类茶大都是以有疗效而为人们所饮用。因此,也称其为“保健茶”(见图1-21),是一种民间传统、具有疗效的代用茶。

图1-20 抹茶

图1-21 保健茶

11.配置茶

有丰富经验的茶师,用不同种类的茶叶进行拼配而成,一般在茶艺馆进行,例如安溪铁观音与武夷肉桂拼配,称为“双珍合璧”,香气独特。

(三)按茶叶的季节分

1.春茶

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间采制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氨基酸。春茶滋味鲜活,富有保健作用。

2.夏茶

5月中旬至7月初采制的茶叶。夏季天气炎热,茶树新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及含氮量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夏茶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叶色泽增加,而且滋味较为苦涩。

3.秋茶

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季生长,新梢芽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和香气显得比较平和。

4.冬茶

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因冬天茶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的物质浓度增加,所以滋味醇厚,茶气浓烈。

(四)茶叶按生长环境分

1.平地茶

芽叶较小,叶底坚薄,叶面平展,叶色黄绿欠光润。加工后的茶叶条索较细瘦,骨身轻,香气淡,滋味淡。

2.高山茶

因为环境适合茶树喜温、喜湿、耐阴的习性,所以有高山出好茶的说法。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了高山环境的独特特点,从气温、降雨量、湿度、土壤到山上生长的树木,这些因素给茶树以及茶芽的生长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高山茶与平地茶相比,芽叶肥硕、颜色绿、茸毛多;加工后的茶叶,条索紧结、肥硕、白毫显露,香气浓郁且耐冲泡。

茶博士
黑茶的采制工艺

黑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将制成的茶叶经过摆放产生再发酵,颜色呈黑色,因此称为黑茶。中国西北、西南边疆地区,为了运输和贮藏的需要将其制成紧压茶,黑茶大部分属于紧压茶。其采制工艺流程如下。

(1)黑茶茶青:由于黑茶原料比较粗老,为了避免黑茶水分不足杀青不匀透,一般除雨水叶、露水叶和幼嫩芽叶外,都要按10∶1的比例洒水(即10千克鲜叶1千克清水)。洒水要均匀,以便于黑茶杀青能杀匀杀透。

①黑茶手工杀青:选用大口径锅(口径80~90厘米),炒锅斜嵌入灶中呈30度左右的倾斜面,灶高70~100厘米。备好草把,用油桐树枝丫制成的三叉状炒茶叉,三叉各长16~24厘米,柄长约50厘米。一般采用高温快炒,锅温280~320℃,每锅投叶量4~5千克。鲜叶下锅后,立即以双手匀翻快炒,至烫手时改用炒茶叉抖抄,称为“亮叉”。当出现水蒸气时,则以右手持叉,左手握草把,将炒叶转滚焖炒,称为“渥叉”。亮叉与渥叉交替进行,历时2分钟左右。待黑茶茶叶软绵且带黏性、色转暗绿、无光泽、青草气消除、香气显出、折粗不易断,且均匀一致,即为杀青适度。

②黑茶机械杀青:当锅温达到杀青要求,即投入鲜叶8~10千克,依鲜叶的老嫩,水分含量的多少,调节锅温进行焖炒或抖炒,待杀青适度即可出机。

(2)黑茶初揉:黑茶原料粗老,揉捻要掌握轻压、短时、慢揉的原则。初揉时,揉捻机转速达40转/分钟,揉捻时间15分钟左右为好。待黑茶嫩叶成条,粗老叶成皱叠时即可。

(3)黑茶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黑茶渥堆应有适宜的条件,选择背窗、洁净的地面,避免阳光直射,室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初揉后的茶坯,不经解决立即堆积起来,堆高约1米左右,上面加盖湿布、蓑衣等物,以保温保湿。渥堆过程中要进行一次翻堆,以利渥均匀。堆积24小时左右时,茶坯表面出现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糟气或酸辣气味,手伸入茶堆感觉发热,茶团黏性变小,一打即散,即为渥堆适度。

(4)黑茶复揉:将渥堆适度的黑茶茶坯解决后,上机复揉,压力较初揉稍小,时间一般6~8分钟。下机解块,及时干燥。

(5)黑茶烘焙:烘焙是黑茶初制中最后一道工序。通过烘焙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质,即油黑色和松烟香味。干燥方法采取松柴旺火烘焙(不忌烟味)、分层累加湿坯和长时间的一次干燥,与其他茶类不同。

黑茶干燥在七星灶上进行。在灶口处的地面燃烧松柴,松柴采取横架方式,并保持火力均匀,借风力使火温均匀地透入七星孔内,温度均匀地扩散到灶面焙帘上。当焙帘上温度达到70℃以上时,开始撒上第一层茶坯,厚度约2~3厘米;待第一层茶坯烘至六七成干时,再撒第二层,撒叶厚度稍薄,这样一层一层地加到5~7层,总的厚度不超过焙框的高度。待最上面的茶坯达七八成干时,即退火翻焙。翻焙用特制铁叉,将已干的底层翻到上面来,将尚未干的上层翻至下面去。继续升火烘焙,待上、中、下各层茶叶干燥到适度,即行下焙。

黑茶茶梗易折断,手捏叶可成粉末,黑茶干茶色泽油黑、松烟香气扑鼻时,即为适度。

(6)黑茶干毛茶下焙后,置于晒簟上摊晾至与室温相同后,及时装袋入库。

黑茶产品特点:叶张宽大、条索卷折成泥鳅状,色泽细黑,汤色橙黄,香味醇厚,具有扑鼻的松烟香味,叶底黄褐。 FRhJ8M/dt43b+MKDRGYs8vLTqXHHPVT0m8JEWb3mU23CY+1j+5oXfAqxPhFK+OZ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