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人才的定义是在不断变化的,一般认为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79年人才学刚刚被提出的阶段。这一阶段各方面关于人才的定义,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点。
①认为“人才指那些使用他们的创造性劳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人”。这种定义是典型的尖子论定义,强调的是创造性和贡献。
②认为“人才是能够做出某些较大贡献的人”。这是从人的内在能力角度出发的。
③在众说纷纭的关于人才的概念中,我国著名人才学研究学者王通讯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认为人才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的人”。这种人才定义着重强调了人才劳动的社会性,后来多被沿用。
第二阶段:1982—1987年。这一阶段学术界对人才的定义逐渐走向相对统一,其中代表性较强的是王通讯和叶忠海的观点。王通讯在《人才学通论》中进一步发展了原来他对人才的定义,认为“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人才学领域的另一位著名学者叶忠海在他主编出版的《普通人才学》一书中指出:“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某方面的发展,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
第三阶段:1987年至今。在这一时期的人才定义中,“创造性”一词逐渐淡化,同时各方面的学者关于人才的定义侧重点也不同。黄亨熠在《人才进化的一般原理》中对人才的定义较有代表性:“所谓人才,就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区域中,解决该区域性群体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矛盾的能力较强的人。全称为该区域性群体中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人才,简称为人才”。这一时期的人才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已经倾向于形成一种系统理论。
根据《人才学辞典》(1987年版)对“科技人才”给出的定义,科技人才是指掌握科学技术、技能并能够带来较大社会贡献的人,他们往往具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从事与科学研究或技术相关的工作,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能够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科技人才是一种广义的、抽象的、与时俱进的,随人们对品德、知识、才能理解的变化而变化其特征的动态概念。
科技人才属于知识型人才,是具有自我驱动能力与独创性的个体。一般来说,表现出如下特点。
①探索性:科技劳动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科技工作的过程是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过程。只是自然科学的探索与物质生产的探索有所区别。
②创造性:探索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是探索过程中的发现和发明,是探索的结果和落实,是探索质变性的发展。
③精确性:科技劳动的精确性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前提。科技劳动的精确性表现为观点的精确、实验的精确、材料的精确、数据的精确、推理的精确、结论的精确等。
④个体性与协作性:在科技劳动中,存在着个体劳动和集体协作的方式。个体劳动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创造。规模较大的科学研究绝不是个人单枪匹马所能胜任的,科技人才在分工协作中,可以互相启发、深入探讨,促使集体智慧的发挥。
科技人才,除了要有系统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基本训练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进行科学实验的实际操作能力外,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简单地说应该有以下6条,即:
①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
②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理论概括能力。
③要具备探索未知的热情,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结论,只有敢于打破成规、向权威挑战的人,才能在科学上有所作为。好奇心、求知欲是科技人才最宝贵的品质。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科学上的好奇心是创造的源泉。
④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科学技术劳动是艰苦的,科学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一个科学技术人才,首先要迎接的不是成功而是失败的挫折,因此,必须有多次失败的思想准备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⑤要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一个科学人才所追求的目标,首先是科学真理,力争做出成就,为国争光,为人类谋幸福,而不是个人名利。高尚的道德品质是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的内在因素。
⑥要有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科学最讲实事求是,任何弄虚作假都是对科学精神的背叛,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是科技人才探求真理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