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丁冬遗址的清理发掘工作进入尾声时,在遗址的中央位置上,忽然清理出一圈奇异的石头,引起大家的关注。这圈石头遗迹的中心是一块长约2米的长条形独石,上端略窄,下端稍宽,表面平整,像是经过人工修整,但没有任何文字的痕迹。在长条形独石的四周,有一圈不规则的石块围绕。
面对这块奇异的独石,大家蹲在地上左看右看,反复揣测它在村落中的作用和含义。有的提议把它翻个身,看看背面有无文字,是否属于纪念碑一类的建筑物;还有的建议设法把它立起来,看看是否属于某种石砌建筑倒塌后形成的堆积。
当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不休时,一位村民提供了一个线索,说就在东嘎村西面的一座神山上,也有一块跟它差不多的独石,但是立起来的。村里人把它视为神圣的保护神,每年都要上山对它进行祭奠。石头的名字叫“坡不让”,而那座神山的名字叫作“蒙布”,汉语中的意思恰好就是“圣地”。
“神山在哪里?”顺着这位村民指的方向,站在高阔的丁冬,隐约可见远方的一座雄伟山峰。猛然间,我们惊奇地发现,脚下这块倒下的独石,正好指向蒙布神山的方向。
一个奇异的念头飞快掠过心头:这条石会不会也是一块祭奠神山的史前独石遗迹?
我详细地向这位藏族老乡打听去蒙布神山的路线,当天下午,便和马克夫妇、李永宪等人去进行实地考察。
丁冬遗址中的独石
乘车至国防公路103公里处,再向山上行驶了一段,汽车在长满草甸的戈壁滩上剧烈地颠簸前行。到了实在无法行车之处,我们弃车而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来到了蒙布神山下的独石“坡不让”处。
这座神山的外形很像一个高大的坟丘,山峰的两个坡面对称均衡地向下缓缓展开,正中的山顶平缓伟岸,到了它跟前,无形之中便使人感到一种庄严神圣的气势。
“坡不让”便立在蒙布山西南侧的山脚下,坐北朝南,高约2米,石质为青黑色,也是上窄下宽略呈梯形,用一圈高70厘米左右的石块围绕。石头上涂抹着酥油,缠绕着洁白的哈达,看来不久前还有人前来这里供祭朝拜。
“Professor Huo,”马克忽然大叫起来,“快看,站在这里也可以看得到丁冬!”我疾步上前站到“坡不让”独石前朝北眺望,果然,丁冬遗址所在的那块坡地尽入眼帘。
直到这时,我的直觉告诉我,丁冬、蒙布神山、坡不让独石三者之间可能隐藏着一个古老的秘密:极有可能,早在史前时期,对蒙布神山的崇拜信仰已经发源,人们在村落中选定一个特定的场所,从那里可以眺望蒙布神山,并且在那个特定的祭祀场合竖立象征着神山的独石,每日可向神山顶礼膜拜。类似这样祭拜神山、神湖、墓地的立石、独石遗迹,在阿里和藏北高原考古中多有发现。随着时代的推移,古老的村庄被掩埋了,古老的人群也消失了,但这种独石崇拜的习俗却顽强地世世代代保留下来。我们在丁冬遗址中发掘清理出的那块已经倒塌卧地的条石,与在蒙布神山下竖立着的这块独石,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性质。历史和现实之间,就是这样在冥冥之中保持着一种永恒的磁性。
当暮色降临,我们不得不离开蒙布神山返回营地,再次远眺夕阳笼罩下烟云缥缈、紫气升腾的丁冬,那片神奇的土地更显得充满魅力……
(写作于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