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忍耐是一种力量

“忍耐”不是窝囊、懦弱的代名词,它是一种力量、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一个人有了这种力量,就会泰山压顶不弯腰,千难万险不放弃,困难挫折不气馁,惊涛骇浪不畏惧。

(一)忍耐是真正的大勇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著有《留侯论》。该文开篇即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认为,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过一般人的节操。一般人在生活中,常常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他遇到突发的事件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会动怒。为什么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

韩信就是苏轼所说的这种大勇者。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里很懦弱。”他又当众羞辱韩信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裤裆底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怕事。原文是: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史记·淮阴侯列传》

传说,韩信富贵之后,找到了那个屠夫。屠夫很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善待屠夫,对他说,当年如果没有你的“胯下之辱”,也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韩信为什么能够忍受胯下之辱?因为他有着高远的志向。所以,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是忍耐了那个屠夫对他的羞辱。

后来,在楚汉双方征战中,韩信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成就了辅佐刘邦决胜千里、扫平天下的大业。萧何称赞他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他:“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到底是胆怯还是勇敢,不言自明,他其实是真正的大勇。这就是“忍小愤而图大谋,不忍之事忍之,其志必远”。

一般人受点委屈、屈辱,就可能哭天抢地,甚至拔剑而起,而韩信却能忍受胯下之辱。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者,还有什么不能忍受?所以他能成就辅佐刘邦决胜千里、扫平天下的大业,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忍耐是真正的自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实际上,战胜自己的过程,就是忍耐的过程。要忍耐自己的急躁、忍耐自己的贪婪、忍耐自己的懦弱、忍耐自己的一切不堪,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世界上真正的强者都是善于忍耐的。大凡成大事者,必定能忍得一时之辱,容得一时之痛。

比如,曾国藩被称为“强者”,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毛泽东为什么佩服曾国藩?因为,曾国藩从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百姓,一路成长为晚清四大名臣。自律、克制、忍耐、坚持、勤奋,是他身上自强的标签。

蒋介石则更是推崇、学习、效法曾国藩,认为《曾文正公全集》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他把《曾文正公全集》作为案头书,他给将领的最高奖赏就是送一套《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强者”,跟他善于忍耐是分不开的。

咸丰三年(1853),曾国藩因母丧在家,他依靠师徒、亲朋好友的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一次,绿营兵向湘勇挑战,到了晚上还潜入了曾国藩的府邸,骚扰他的家人。

曾国藩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巡抚。然而,巡抚置之不理,曾国藩就带着湘勇迁到了城外,避开绿营兵的扰乱。

有人对此表示不理解:“这绿营兵欺人太甚,即便不以牙还牙,也不能给他们让地方!”曾国藩叹息一声道:“大难未已,吾人敢以私愤渎君父乎?”大敌当前,我怎么能为个人利益而泄私愤呢?

这真是忍辱负重。绿营兵,原来是清朝国家常备兵之一,后被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巡防营,失去了常备军的作用。

(三)忍耐是真正的蓄能

忍耐,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蓄能”。

一个人要干成事、干成大事,是需要积蓄能量的。尤其是在遭遇挫折失败的情况下,更要通过忍耐来积蓄能量。然后用积蓄的能量亮剑出击,东山再起。勾践的卧薪尝胆便是如此。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俘。吴王为了羞辱越王,派他去看墓、去喂马。这本是奴仆才做的事情。越王虽然心里不痛快,但行动上还是很顺从。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尽力伺候自己,认为他对自己很忠心,就把他给放了。

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之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便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卧薪尝胆”的由来。

为了使越国富强起来,勾践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制定了奖励生育的制度。他让文种管理国家大事,让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

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三年,回越国后“卧薪尝胆”十年,通过整顿内政,努力生产,终于使越国的国力渐渐强盛起来。

后来,勾践灭了吴国,并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使自己成就了一番伟业。这印证了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的:“忍耐是苦涩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甘甜的。”

忍耐是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看似退让,实为有更高的追求。 vk2ahZX4WMoyZ9VtjQIvjNVn0tnRqhUgOQLp+p7ldhh9ZqpqJvdiOtMdBNVAwTv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