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认真细致 责任担当

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数个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孙家栋则被大家尊称为“大总师”。

在那个年代的国际航天领域,对航天技术的保密程度比现在不知道要神秘多少倍。当时的中国也不可能与国外开展技术合作。中国开展返回式遥感卫星研制,一无资料,二无经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航天发射,每次坐在指挥大厅里,各个系统报告航天器状态,孙家栋就爱听两个字:“正常”。但“正常”背后,对“质量就是航天生命”的认识,是用几十年的血泪经验换来的。

1974年11月5日,我国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这是孙家栋航天生涯中漫长而难熬的一天。

离火箭点火发射还剩几十秒,卫星没有按照程序转入自己内部供电,这意味着火箭送上天的只是一个两吨重的毫无用处的铁疙瘩。

孙家栋脑子里“轰”的一声,这是天大的事情,他再也沉不住气,大喊:“停止发射!”但按照航天发射程序,此时即使是孙家栋也没有发言权,他的喊停,既违反纪律,又冒着政治风险。发射场负责人尊重了孙家栋的意见,中止发射,检查并且排除了故障原因。

下午组织火箭再一次发射。

15时30分,“各系统转内电”的口令再次发出,随着“点火”口令的下达,火箭在震耳欲聋的呼啸声中离开了发射台……

天有不测风云,没曾想到运载火箭在点火飞行20秒钟后出现了失控现象。由于火箭故障,迫使发射场安全控制指挥员不得不按照发射故障处置预案,对火箭实施了安全自毁指令。顿时,卫星连同火箭在一声巨响声中随着爆裂的火焰炸成碎片,散落在离发射台不远的地面。

几年来的心血瞬间化为灰烬,孙家栋和他的技术人员们为之操劳了上千个日日夜夜,还没来得及亮相便永久性地消失了。大家悲痛交加,有的人忍不住痛哭流涕,只有亲身经历了磨难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孙家栋从地下指挥室出来,眼前情形让他难抑泪水:冰天冻地的西北戈壁滩,已是一片火海,脚下的地面都感觉发烫。流着眼泪的人们,才真正认识到搞航天的难度。

三九天里,两百多人含着眼泪捡了3天,在沙地里一块块捡残骸,小螺丝,小线头,都不放过,捡回来是要把问题找出来。有的人心细,还拿筛子把混在沙子里的东西都筛出来。最后实验证明,确实是一节导线断了,但是外面包裹的胶皮却没断,直观外表完好,这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发现这个错误的原因。

断裂的导线再次提醒他,细节决定成败,质量就是航天人的生命。从那以后,“差不多”“大概”“估计”这种词便永远地从他的人生词典里删去了,他的生命里只有精确的数据。

火箭和卫星研制人员没有被失败吓倒,孙家栋鼓励大家不要灰心、不能丧气。一年后,一枚新运载火箭和一颗新的卫星完成了各项检测程序,又雄伟地矗立在了发射台上。

1975年11月26日,随着发射指挥员“牵动”“开拍”“点火”的口令,“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携带着返回式遥感卫星离开地面、冲出大气层、飞向太空……

“火箭飞行正常!”

“遥测设备捕获目标!”

“遥测跟踪正常!”

“外测跟踪正常!”

“卫星飞行正常!”

“星箭分离正常!”

“卫星准确入轨!”

在卫星航区跟踪测量站一声接一声的报告口令中,调度中传来了喜讯,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了。

这颗卫星按计划在太空运行3天、完成对地球的遥感探测任务后按预定方案返回了地球,在中国四川省中部成功地实施了回收,获得了大范围的遥感探测资料。

1984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正当这颗卫星经变轨、远地点发动机点火进入地球准同步轨道,向预定工作位置飘移的时候,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通过遥测数据发现,装在卫星上的镉镍电池温度超过设计指标的上限值,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遥测数据显示,卫星的外壳和其他部分仪器的温度也偏高,如果控制不住,温度会继续升高,刚刚发射成功的卫星危在旦夕……

孙家栋与相关专业人员群策群力,又经过几个昼夜的模拟试验发现,当太阳照射角为90度时,卫星能源系统将保持平衡可以将温度控制在设计指标范围内。孙家栋果断命令对卫星姿态角再调整5度。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各种审批手续都已经来不及了。操作指挥员确实感到压力巨大,尽管孙家栋的指令已经在设置的录音设备中录了音,但毕竟没有经过指挥部会商签字。在指挥现场的几位操作人员为了慎重起见,临时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草草写下“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的字据要孙家栋签名,孙家栋毅然拿起笔,在字据的下方签上“孙家栋”3个字。要知道这三个字的分量和风险。这如同10年前发射卫星的情况一样,也需要把个人的一切顾虑抛到脑后。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卫星姿态再次调整后,验证了这一措施的正确性,最终正确地选择了长期运行的姿态,卫星终于化险为夷,保证了卫星定点和长期稳定运行。孙家栋这时也已经精疲力竭了。

在一次发射前夕,卫星在转运途中不慎发生了轻微碰撞,试验队队员们一下子慌了神,谁也不敢保证这会不会对发射造成影响。接到紧急报告后,孙家栋就从北京赶到了西昌,一下飞机就直奔卫星试验厂房。了解清楚现场情况后,当时已经快80岁的他马上钻到了卫星底下,对着卫星的受创部位仔细研究起来。

“卫星没事儿,能用!”孙家栋的一句话,让大家悬在半空的心踏实了下来。

发扬追求卓越的精神,就要瞄准一流、精益求精。干惊天动地伟业,既需要敢为人先的凌云壮志,也需要精雕细刻的“绣花”精神。一次,北斗卫星测试过程中出了点小问题,当时,火箭和卫星已经竖在发射塔前,进入蓄势待发状态。孙家栋不顾80多岁高龄,坚持坐电梯到塔尖顶,钻到整流罩下面查看卫星的实际状况,很快把问题解决了。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做起,让发射的质量达到最好状态,这种追求卓越、追求极致的精神,已经融入每一个北斗人的血液之中。

“搞航天工程,没有好坏,只有成败。要保成功,就必须发扬严格、谨慎、细致、务实的作风。”孙家栋总是这样告诫年轻人。

曾经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

“热爱。”他不假思索,“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

当然,除了“热爱”,还有“创新”。“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今天,搞航天的年轻人更要有自主创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生在中国这片热土,有幸从事航天事业,这种成就感一生都忘不了。中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深入,我们一定要紧跟党中央,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孙家栋从容而淡定地说。

几十年来,正是凭着这个信念,尽管从事着充满风险的航天事业,但孙家栋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越挫越勇。 hJ9tHiqW4yX7zt20heK+GtdTZ6wokfahxUGaVfBqLLxUaeYsAha+FIZxH7Qygg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