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施展才华 卫星上天

1967年7月29日,北京,盛夏。孙家栋脖子上搭着毛巾,趴在画板上绘制导弹设计图纸。这个平常的盛夏午后,孙家栋的事业方向再次发生了转变。

时任国防科委参谋的汪永肃突然造访,告诉孙家栋:“国家将开展人造卫星研究,中央决定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兼任院长,他向聂荣臻元帅推荐了你,上级决定由你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就这样,38岁的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当时,苏联、美国、法国已经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日本也在加快准备,孙家栋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很快他就展现出了自己的战略眼光。经过详细考察,他从不同专业角度和技术特长出发,最终选定了戚发轫等18人,这就是中国卫星发展史上有名的“航天卫星十八勇士”。

根据实际情况,孙家栋大胆对原来的卫星方案进行了简化,把卫星的工程任务概括为简单、明确的12个字“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说服一些老专家,去掉了原设计方案中的卫星探测功能,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在此基础上,再发射有功能的卫星。

卫星由结构、热控、电源、短波遥测、跟踪、无线电和《东方红》音乐装置,以及姿态测量部件组成,总重量173千克左右,直径1米,外形近似圆球的72面体,采用自旋稳定方式在太空运行。

修改的方案有了,但却找不到拍板的人。为保证1970年发射,孙家栋拿着修改方案,找到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刘华清。“你懂也得管,不懂也得管,你们定了,拍个板,我们就可以往前走。”孙家栋直率地说。孙家栋无私无畏的精神,得到了刘华清副主任的支持。

经过反复试验,孙家栋带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但一个并非技术领域的棘手问题,着实让整个团队一筹莫展。

当时总体方案里,确定要在许多仪器上镶嵌毛主席金属像章,这会使卫星超重,从而降低卫星、火箭的可靠性。参与研制人员对此心知肚明,却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如何处理好尊重科学与政治等问题,应该请谁来妥善解决呢?”孙家栋辗转难眠。蒙眬之际,孙家栋想到了一个人,“他一定能帮我们”。这个人正是周恩来总理。

1969年10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孙家栋作为卫星总体技术总负责人和钱学森一起,来到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工作。

钱学森首先向周总理汇报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及发射准备的总体情况。接着,孙家栋对卫星的初样进行讲解和说明,对主要技术参数和研制中的重要情况作了具体汇报。

虽然不是第一次见周总理,但孙家栋还是显得很拘谨。在说到卫星仪器上镶嵌毛主席金属像章时,孙家栋调整了一下坐姿,微微地舒了一口气,他心里清楚“这件事只有周总理能办,机不可失”。“从政治感情上来说,出于对毛主席的热爱,在卫星仪器上装毛主席像章,我们支持;但是从技术角度讲,这样做,一是会使卫星重量超限,二是卫星上天后将会影响它的正常工作。”孙家栋陈词。

孙家栋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大胆,却得到了周总理的肯定。周总理说,“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要有科学的态度”。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当日21时35分,高音喇叭里传出指挥员那洪亮的“点火”口令,地下控制室发射控制台前的胡世祥(日后升任解放军原总装备部副部长)按下火箭“点火”按钮,瞬间,载有“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运载火箭的发动机喷射烈焰,火箭伴随着轰鸣声腾空而起刺向天空。

控制室监测仪器灯光闪烁,仪器的“嗒嗒”声不断显示着飞行正常的数据。

仅仅几分钟时间,火箭按预定轨迹飞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人们的目光仍然停留在火箭消失的地方不肯收回……

15分钟后,高音喇叭里传出测控系统报告“星箭分离”“卫星入轨”的消息。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了!

《东方红》乐曲环绕太空、响彻全球!

大家欢欣跳跃,相互拥抱祝贺,泪水和汗水交织在了一起。

孙家栋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钱学森曾满意地对大家说:“看来,把孙家栋找来还是对的,他确实敢干事,他也的确会干事。”

那一年,孙家栋41岁。

孙家栋没有因“东方红一号”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而停下探索的脚步,很快他又率领队伍开始了新的征程。他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实践一号”卫星的主体技术方案。这颗卫星比“东方红一号”更先进,主要用于空间物理探测和航天新技术实验,原计划在轨1年,但它的实际寿命却长达8年。作为我国第一颗长寿命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为我国今后卫星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孙家栋团队的努力下,我国卫星的功能逐渐完善、质量不断提高。用于资源勘查、城市规划等领域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成功。

1979年,50岁的孙家栋担任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总设计师,实现了用“中国造”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

1984年4月,我国拥有了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之后,太空中属于中国的卫星越来越多,东方红系列卫星、风云系列卫星等绕地卫星陆续成功上天。

20世纪90年代初,孙家栋意识到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立自主控制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对国家安全格外重要。受命为北斗导航卫星工程总设计师的孙家栋,为确保“北斗”万无一失,每次遇到工程计划的节点,都会亲临现场组织指挥。在他的严密组织下,我国航天人仅用了5年时间,便将16颗导航卫星布于太空。

1999年国庆前夕,孙家栋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授勋仪式。江泽民同志把一枚沉甸甸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挂在了孙家栋的胸前。他获得了最高的荣誉。作为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总设计师,那时的他虽已年过古稀,荣誉满满,但他仍不断坚持忘我奉献。他说:“中国自力更生地搞出了运载火箭和卫星,在世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中国人民的自豪。” nbVvPEiBLFPFXLrTAB3E5A1EXfRYLzWlLCooDzxOwm44qV/BLd7/qW0b9llO+j3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