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失落到热爱,从梦想到现实

首都机械厂技校,建校于1978年,是第七机械工业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办,首都机械公司(运载火箭总装厂)管理、中央直属机关一类正规技工学校。学校毕业生大部分都输送到中国航天各研究院的部、所、厂、站,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各个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该技校是培养航天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考入技校后,高凤林被分配到焊接工艺与制造班学习。对这个专业,高凤林起初大失所望,内心很是接受不了。是啊,在一般人看来,焊接很简单,下水管道破了,建筑工地施工,这里焊焊,那里补补,就是焊接了;外行人也觉得这门技术很好学,只要能端起枪来、打起火来,就会焊接。

有一段时间,高凤林感到非常失落,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也直线下滑。后来,他被老师约谈。他就很坦白告诉老师:自己是抱着进入航天大企业,操作大机床的梦想而来,喜欢搞机床,不喜欢搞焊接。其实,不仅仅是高凤林这样说,很多焊接专业的同学也都如此想。

为了提高焊接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们领着他们参观车间生产现场,讲产品、操作和技术的重要性,强调焊接需要严格把握三性(稳定性、协调性、领悟性)。在那个职工平均月工资仅几十元的年代,火箭发动机制造采用的氩弧焊工艺中,所用到的高纯氩单瓶耗费就高达6万元。据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培养一名氩弧焊工的成本,甚至比培养一名飞行员还要高。正因如此,氩弧焊工被大家称为“金手”。焊接人员不让从事体力劳动,不让做剧烈运动,为了保护眼睛,也不让看电影等,被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完全保护起来。尤其是对火箭发动机焊工的稳定性、协调性和领悟性更是有着极高的要求。“你们当中将来谁要能焊接火箭发动机,就是英雄。”多年之后,高凤林还清晰地记得技校老师对他们的鼓励。

经过一番参观学习,高凤林明白了焊接在航天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知道能留下来干航天焊接的都是能适合航天发展的人员。明白了这些,高凤林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绩也直线回升。在火箭发动机车间的实习给高凤林留下了深刻印象,焊接工段长、新中国第一代氩弧焊工等前辈为大家讲述的中国航天艰难创业的发展历程,如今依然历历在目:讲到了25天生产完成25台发动机,即可歌可泣的“双二五”;讲到了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讲到了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关怀和鼓励。高凤林从中了解了中国航天焊接工人的艰辛与伟大。外界的影响、榜样的引领导致内在的升华,在高凤林身上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勤奋刻苦、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专业技术得到快速提升。辛劳的付出,终有收获,他实习期间的勤学实干得到了师傅的充分肯定,他的学校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认可,被多次评为“三好学生”。

1980年,高凤林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七机部(航天部的前身)第一研究院211厂45车间安装队。

得知分配情况,高凤林大失所望。本来他期待去焊接车间,但却如此阴差阳错。安装队,具体工作就是负责企业设备安装、吊车安装等。安装对焊接的要求相对较低。在他回到实习车间去拿工作服的时候,师傅工段长陈继凤、组长秦文秀赶忙问他:“分到哪儿了?”当得知被分配到安装队时,两位师傅说:“安装队那地方你这块料浪费了,你不要动,就坐在这等我们回来。”

两位师傅立即跑去找党支部书记反映,说高凤林同志是表现最出色的实习人员,要求把他留在焊接车间。党支部书记听到后,带着两位师傅直接找到厂人事科“要人”,厂里最终同意了车间的建议。直到如今,高凤林还清晰地记得他去车间报到时,党支部书记的谆谆嘱托:“凤林同志,我们珍惜你是块材料,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你一定要努力,不要辜负了我们对你的期望呀!”从那时起,高凤林就暗下决心,“我要感恩,一定要干出个样来,以不辜负领导、师傅们对我的期望”。

就这样,高凤林正式进入211厂14车间,成为一名年轻的普通焊工,专门为中国的火箭制造发动机。年轻的高凤林激情满怀,母亲的教导又一次出现在他耳边:“立志,人穷志不短,从小立大志!做人,不要让人戳脊梁骨!做事,要让人竖大拇指!”

是的,要立大志,要清清白白做人,要让人竖大拇指!从此,他拿起焊枪,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了焊接岗位上。

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工人,成为一名重要车间的青年焊工,高凤林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那一年,他18岁。 AKQajLgnvGMrJRvo0Cbj3GIMLTuvGVQUuWDkiZF+5L+G5KppkV87rmA4dcm+V2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