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参与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到原油5000万吨以上27年高产稳产,再到建设百年油田新实践,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各个时期,王启民始终坚守奋战在石油科研一线。王启民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怎么开发好大庆油田。”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吃苦就是最基本的准备。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这是“新铁人”王启民的宣言。王启民说:“我的初心来自王进喜,他早早去世了,他未竟的事业需要我们继承下去。”
石油是王启民的生命,为了石油,他留下了一身伤病,其间眼睛还差点失明,多少个夜晚,他一人穿行那条崎岖的荒野小径,严重的风湿病让他寸步难行。天苍苍,野茫茫,那个时候,他一次又一次拖着病患的身体,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决不能就这样倒下去。”王启民的病情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在大家反复劝说甚至领导强迫下,他才到兴城疗养了一段时间,但也很难改变已形成的严酷事实:腰椎间隔性僵直、尾骨突出,腰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弯曲。每当看到他满脸倦容深夜归来的时候,每当看到他抓住门框锻炼身体的时候,每当看到孩子给他踩腰的时候,妻子陈宝玲的心别提多难受了!陈宝玲常常想起当年大学校园里的王启民是多么健壮啊!他虽然个子不高,但身体挺好,还是国家三级运动员呢。可现在,他连挺直腰走路都十分困难。
陈宝玲十分心疼他,产生了改变一下他生活环境的想法,想把他调到北京去,一来对他的身体有好处;二来自己也可以回北京这个老家。有次,陈宝玲利用一次出差的机会,在北京为他联系了一个科研单位。过了一段时间,商调函来了,谁知,他在商调函上写下了“本人不同意调动”。这可把陈宝玲气坏了,和他吵了起来,“我费了那么大的劲,才把事情办到这个地步。你凭什么一句话就给回绝了?”王启民也挺生气,“这么大的事,你为什么不先和我商量。”“知道你不想走,商量也是白商量。”“北京那里有油田吗?离开油田你让我干什么?要去,你自己去。”陈宝玲急了,“我自己去算怎么回事,你不去,咱俩就离婚!”一气之下,陈宝玲写了一份离婚书,本想吓唬他一下,没想到,他大笔一挥真的签了字,妻子被气得大哭一场。王启民见状,对妻子说:“我们夫妻多年,你还不了解我吗?即使我人走了,心还在油田,你就忍心吗?”就这样,在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保守与奋斗之间,王启民的天平总是倾向后者。
王启民说:“是大庆油田培养了我。”是的,是王启民以自己的智慧、坚韧、奋斗、敬业推动了大庆科技的发展,同样,也是大庆的繁荣发展,造就了他这样一个“新时期铁人”。
油田是王启民的家,石油成了他一生的事业。从23岁北上来到大庆油田,王启民奋战在这片热土上,整整60年。“油痴”的名号也一直伴随他的风雨人生,能给祖国献石油,使他感到无比的荣耀。他亲历、见证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利用科技创新挑战油田开发极限,为大庆油田原油的高产稳产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加油”。
王启民常说:“老铁人是艰苦创业,我们科技工作者要艰苦创新。”带着自发的使命感,60年来,王启民一次次跳进油田开发中的“高科技泥浆池”。他将一生的澎湃激情,都投入为祖国源源不断“加油”的青春事业中。王启民在科研路上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他凭着一股韧劲,成功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科技兴油的“长征路”。
他忍受着西伯利亚严酷的寒流,在暴风雪后零下30多摄氏度的大地上去勘探勘察;他忍受着刺骨的寒冷、饥饿的煎熬,在昏暗的油灯下持续工作到深夜;他忍受着闷热潮湿的雨季,在阴冷泥泞的荒原上调查研究……
王启民年逾六旬后,按说已经该退休了,可他一直战斗在大庆油田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的岗位上,两鬓斑白,但雄心不老;身体弱了,但意志更坚定。王启民还和当年一样,以“强直的姿势”,精神饱满地到现场、搞调研、查资料、画图表、作理论计算,和广大科技人员一起研究持续稳产、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办法,乐此不疲。
他多次到北京、上海的高等院校和化学助剂厂“借脑引智”。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攻关,一种适合油田地下条件的超高分子量、抗污水能力强的聚合物投入使用。应用后,主力油层提高采收率16.52个百分点,试验区中心井含水下降41.4个百分点,实现经济效益近3亿元,使大庆油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聚合物驱油提高采收率新技术应用油田,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您这么大年龄了,还天天上班呐?”有人关切地问。
“我现在是‘70后’,怎么不该上班呀!”75岁的王启民幽默地回答。
78岁的王启民正式退休了,可他依然每天按时上班,和年轻人一起到现场做试验,旁听“诸葛亮会”,研究新技术,不厌其烦地指导年轻科研人员。
他虽然离开了科研一线,可仍然为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当好人梯。他把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无论是谁,或是遇到什么疑难,研究什么课题,他都耐心解答。对于经手的技术报告,他都是精心批阅标注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在“审核”一栏里,认真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王启民”,这就是勇于担当的精神。
然而在王启民的内心深处,也充满着深深的愧疚。
他愧对父母。为了石油,他错过了母亲的葬礼,留下了一生的遗憾。离开故乡这么多年来,他忙于工作,很少回老家。记忆中还是1989年他到杭州开会,顺便回去了一次,在家只待了短短3天。1992年9月,他的母亲中风瘫痪,他收到弟弟的来信,信中说:“大哥,母亲虽然不能言语,但常用手指着你的照片,她想你啊,你无论如何要回来一趟。”王启民不忍卒读,泪水溢出眼窝。想起父亲去世时未能尽孝的遗憾,他打定主意,把工作安排一下,就回老家侍候母亲最后的日子。可是,正赶上为实现第二个10年稳产目标进行技术攻关的“稳油控水”攻关关键期,稳油控水措施的落实情况、示范区的试验效果及下步对策、重点攻关课题的进展等,作为院里主管科研的领导,他的日常安排满满的,每天加班加点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又怎能走得开呢?王启民又一次陷入矛盾中。“我当时想,先把这一段忙过去,到时回家心里也踏实。”为了母亲能得到较好的治疗,他让妻子给家里寄了两次钱,指望病重的母亲能再等上他一段时间。不料,不久传来母亲去世的噩耗。王启民肝肠寸断,如果不是远隔千里,如果不是心存侥幸,如果早回去几天……残酷的事实让他连一点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他深深感到对不起母亲,对不起弟弟妹妹,对不起早逝的父亲。那天晚上,他默默坐在沙发上,一直到深夜。第二天一早,他压下悲痛,又按时上班去了。
他愧对妻子儿女。为了石油,他无法陪伴怀孕的妻子,孩子生在了异地他乡;当妻子劝他调离,他不调;当妻子为他求到商调函,他拒绝;当儿子大学毕业后,他不去“做工作”,儿子只好回油田当装运工;当儿子想不通,想请他协调换个轻松点的工种时,他劝儿子,“又脏又累的工作总得有人干。什么时候精神都不能趴下。咬牙挺过去,人生会跃入新的境界。”
他愧对亲人的很多很多,但他对得住的是,是他的工作,是他的事业,是他对党和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共和国不会忘记!
共和国没有忘记!
2018年12月18日上午10时,王启民以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100名“改革先锋”之一和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登上领奖台,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颁奖。
这是国家给予的荣誉!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王启民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授了国家荣誉称号奖章。82岁的王启民步伐稳健、精神矍铄地走上了领奖台。
2021年,他受邀参加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在天安门城楼上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同庆祝党的生日,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北京参加活动期间,国家荣誉获得者和全国各地“两优一先”等代表都住在京西宾馆。由于疫情期间统一封闭管理,所有参会代表只能在宾馆范围内活动。傍晚,各地代表就在宾馆户外的空地上散步。一天晚饭后,王启民在秘书建议下,也出来锻炼身体。一位四川的老年代表看到王启民比他还老,主动与他攀谈,王启民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就停下脚步给人家讲起大庆油田科技史和奋斗史,讲得兴奋处还用手比画着,一直讲了一个多小时,王启民身边围满了四川、河北、山东等地的代表,大家听着津津有味、连连点头,纷纷要求与他合影。接下来几天,宾馆前的小广场就变成了王启民的宣讲地,他给各位代表讲石油的重要性,把正在研究的新能源地热开发技术和科技创新思想解释给大家,“老而不休”、一生奉献给党和国家,是王启民的真实写照。
从“石油之子”到“国之脊梁”,王启民用铁人般的意志使大庆油田登上一个个产量高峰,用铁人般的意志打造了一个永不枯竭的精神“高产油田”。他所代表的“新铁人”精神,鼓舞激励着大庆石油人克服各种困难,向着“百年油田”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