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26日,王启民出生在浙江省的湖州。如果没有战争,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湖州本会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宁静幸福。但日本侵华破坏了这一切,在王启民出生前两个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全面开战,这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侵略战争;在他出生后两个月,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就发生在离湖州不远的江苏南京。战争的魔爪伸向这片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给这里的人们带来无尽的苦难……
王启民的祖父精明能干,不仅置了很多地,还开了间杂货铺。王启民的父亲天生有一种比别人更坚韧的性格,聪慧好学。因其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无法经营土地和店铺,他便发奋读书,对古文和历史尤为精通,靠着自学自勉有了相当的文化,在当地中学谋了一份教国文和历史的教师职业。
日本人来之前,王家和当地百姓的日子还过得去;日本人来了后,一切都破碎了。
战争带给儿童的心灵恐惧往往要比成人大许多倍。王启民说,他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逃难,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从一座山逃向另一座山;还有饥饿,除了饥饿还是饥饿……
在逃难途中,哥哥因病去世,最小的弟弟被送人。父母带着王启民和另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同艰难度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王启民也在苦难中由幼儿长成了少年。由于战乱和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王启民直到1948年才开始坐进教室读小学。这一年王启民11岁,是同年级中学龄最大的。
王启民在发奋读书中,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王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于被联合对象,虽不属于被依靠范围,但国家主人翁的荣耀感还是让他满心欢愉。特别是1951年2月,父亲王惟遂从镇上调入湖州中学任初中语文教师,有了稳定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也稳定了下来。
回城后,让他感到难堪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他同龄的孩子已经上中学了,而他还在上小学。敏感的父亲发现了他的苦恼,试探着问:“小二呀,翻身解放了,大家都欢天喜地的,你干吗老是愁眉苦脸的呢?”
王启民这才说:“人家都上中学了,我才读小学,每天走在一起多没面子呀!”
父亲一听儿子有上进心,便问道:“那你想怎样?”
“……我也想赶上他们,上中学。”
父亲担心儿子跟不上,又说道:“小学课程你还有那么多没读,这基础不牢可不行!”
王启民斩钉截铁地说:“白天上中学,晚上回来读小学课程,三年下来,初中读完,小学也读完,基础不就牢了嘛!”
父亲见儿子如此坚定,终于答应帮儿子进中学。靠着自己是湖州中学的教师,校长也给了教学兢兢业业的王老师一个面子,让他带着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儿子进了湖州中学的初中课堂。
王启民以他小学三年级的底子一跃成了中学生!这在那个年代可算一件稀奇的事。跳级的一般都是“天才型”的学生,可王启民说他不是,他用的是笨功夫。白天上中学,晚上回来读小学,起早贪黑,每天睡觉时间很少。看着他学习异常辛苦,常常被家里的煤油灯熏得脸黑乎乎的,母亲很心疼,向父亲说情叫他不要这样辛苦了,但被父亲果断地拒绝了。
慢慢地,王启民在中学站稳了脚跟,并且成绩稳居在同班同学中上等,赢得了老师的赞许、同学们的羡慕。他的每科成绩单父亲都要过目,看完他的成绩单,父亲严肃的脸上也流露出少有的喜色。他很快以全班优等生成绩结束了初中第一年的学业。这也让父亲为他松了一口气。
初中没毕业,他又跳级进到高中年级,这是他的第二次跳级!
校长也对他的成绩刮目相看,在学期结业典礼上,校长特意为他颁发学习成绩优异勉励证书。跳级进入高中学习,他生怕基础不牢,于是拼命补习,一边学着高中的,一边补习初中没学过的科目。没日没夜地学,连与家人坐在一起唠唠嗑的时间都没有,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
1956年,王启民高中毕业,面临高考,报考哪所大学成了王启民和父亲一时犹豫不决的难题。当时王启民一家依然比较困难,报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一类的高校除了录取分数比一般院校高外,费用也比较高。父亲对国家形势比较了解,开始查阅各所大学的情况,想找一些别人不愿报考的冷门大学和专业,觉得报考这样的院校比较容易被录取,并且上学费用也比较低。他一下子就查到了北京石油学院,这个学院1953年刚刚成立,学费又低,报考的人估计不多。父亲先在心里锁定目标,准备研究透了与石油有关的事再与儿子商量。
从查阅资料中,王启民的父亲了解到,1953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一同接见了三年前回国的李四光,询问中国是否像西方所说的那样贫油。李四光在研究了中国大陆沉降地质特征之后,明确指出我国石油蕴藏量应当相当丰富。一锤定音,给了领导人一颗定心丸。要搞石油,就得有培养石油地质专业人才的院校。同年清华大学的石油、化工系等从清华大学分离出来,成立了北京石油学院。1955年,国家成立了石油工业部。
全家人经过一番仔细商量,最终选择了收费最低、刚刚成立没两年的北京石油学院。王启民心里也很满意,这既减轻了家里负担,又可以到首都北京去上大学。从课本画报中,他早已知道北京天安门了,尽管那时他还不知道石油是个啥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