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人生快乐不起来的“鹤顶红”

《不自量力》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耐克广告短片。画外音与画面所呈现出来的矛盾与冲突,恰似两极,让人忍不住思考。每一句话都像是魔咒,催眠我们对于人生的态度。然而,始终有人可以做出“另类选择”。

里面有一句话,在现阶段特别戳中我的心。“如果只是快乐,是没有意义的。”

啊,它就像古装电视剧里最常出现的剧毒鹤顶红似的,催眠毒害了我的人生态度,让我常常陷入一种人生的“沉重”。

必须有好事发生才可以笑吗?

前几天,我在一家面包店买完东西,向门口走去。迎面走来一位欧美女孩,她独自一人,面带笑容。那个笑容把我吸引住了。我盯着她的微笑看,脑海中闪过的念头是:“她怎么这么开心,发生什么好事了,是谈恋爱了吗……”

当下我也在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我发现,其实我心里还有另外一种更深的感受缓缓升起,那是羡慕,也是懂得。她的微笑,或许只是因为她内在没有那么多矛盾冲突,没有曾经被压制的童年,没有迷失自我,没有对未来生活的“生存焦虑”,是来自生命最初的喜悦。

简而言之,那一刻我感受的是——她的微笑,来自她跟自己相处得很开心很融洽,跟外界发生了什么关系不太大。那是一种叫作“无条件喜悦”的状况。不是因为有什么好事而喜悦,只是允许生命本身的喜悦发生。

过去,我常去北京一家知名的瑜伽馆,它的外籍会员很多。在更衣室,我常常遇到外国练习者,会用一个很大的笑容跟我说话。她们就像镜子一样,照出我的面无表情,还有,我的同胞。

这几年,在“绕着地球跑”的旅行中,我经常感慨于其他文化中的人,大部分眉头舒展,脸上阳光灿烂的,不太像我,或者说像我们这个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人,经常眉头紧锁,看起来在担忧这个、担忧那个。

看着面包店里那个姑娘,我问自己:“你跟自己相处得开心吗?你会无条件喜悦吗?”

老实讲,我经常很不开心,我的喜悦源头常常是堵住的。我的眉头常下意识紧锁,经常像个小老太太似的在担忧,很不像我的个性,可是没错,这又是我的一部分。

所以,我需要做大量静心、冥想、书写、听音乐,才能慢慢调回到喜欢自己,而不是挑剔自己、讨厌自己的频率;才能调回到信任当下一切安好,信念宇宙会把我照顾得好好的频率;才能调回到信任生命喜悦的频率。我身体的细胞记忆似乎都习惯了某种“沉重的忧虑”,来作为生命的底色。

我再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会觉得一个人的微笑,必须是要发生了好事才能笑呢?难道人的生命本质不应该是喜悦的吗?无条件快乐不可以吗?”

一句句熟悉的话语,在我耳畔、心里嗡嗡作响:

“你傻笑什么?有什么好事吗?说来听听。”

“你乐什么,跟捡钱了似的。”

“你天天笑得没心没肺的,跟个傻子似的。”

一句句,言犹在耳。我还记得,当我被人这样说时,内心所残留下的“羞耻感”。没错,对于“无条件快乐”这件事,当年作为孩子的我,居然感受到某种压力与羞耻。因为,身边的大人们总在担忧,为柴米油盐操碎了心,他们很少有快乐的时候。我的无条件喜悦,显得很不“懂事”,很不为家人操心,很不懂人生艰难。

我跟大人们学会了这种生活方式——“有条件快乐”,并且,以为它是人间真理。长此以往,我也忘记了“快乐”,我居然也开始认同“人生艰难,哪有那么多快乐”的信念。

必须成绩好,才有“快乐”的资本,否则就是没心没肺的傻乐。

必须家人都幸福,我才拥有快乐的权利,否则就是不顾家。

必须先有男朋友等等条件之后,我才有资格“快乐”。

必须财务自由后,我才有资格觉得丰盛有安全感,让自己“快乐”。

必须一生一世不离不弃过完了,这段婚姻才算是好的,伴侣才算真爱,我才能高枕无忧,让自己“快乐”……

喜悦是生命的本质属性之一

2008年,我父母来北京看我。那时的我,看起来是一无所有的大龄单身文艺女青年。所以,当我左手挽着爸爸,右手挽着妈妈,一路哼着歌在鸟巢附近散步时,妈妈看着我,特别认真地说:

“我的傻闺女哟,就知道傻乐,我都快被你愁死了,你还有心情唱歌?!”

“为我愁什么啊?”我很纳闷。

“你说你,还没男朋友,还没嫁出去,你自己怎么就不犯愁呢?”

我很无奈:“那现在我就是没有男朋友啊,他就是还没出现,难不成你希望我天天哭吗?”这样的妈妈眼熟不?你也有一个吗?

现在想来,这个故事真的是很有深意。不同的文化会塑造人不同的信念,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后现代哲学的“社会建构理论”,我越来越喜欢。很多时候,它帮助我更好地看懂自己的行为、想法,以及更深层的信念,还有那些根植在潜意识里的限制和束缚。

从小到大,你在跟身边文化环境的互动中,透过学习、反馈,唤醒了灵魂中如同“种子”般的一个个意识。你从周围的文化环境中,看似无意识地吸收,其实,这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信念“催眠”。它唤醒了你灵魂中的已知,然后就形成了可能会抱持一生的信念系统。

仔细想来,我们大部分人,几乎都中了“有条件快乐”的鹤顶红剧毒了。即便生活一切都好,可是这种剧毒却让我们的心灵麻木,感受不到已经存在的美好。我们似乎都忘记了,喜悦是比快乐更高频的情感状态。它可以无条件发生。

可是,越探索生命,我越感受到,“喜悦”原本就是生命的本质属性之一啊,它就是无条件的,它就是人生来就会的。不信,你去看看孩子,是多么活在当下,是多么容易感受到喜悦。

即便懂得“无条件喜悦”的成年人很少,但是,我们身边还是依旧有许多懂得过生活、享受生命、创造快乐的人啊。不是他们的人生比我们的容易,而是他们信奉的人生信条(信念模式)跟我们不太一样。

我分明记得,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是多么热情有活力,“无条件喜悦”着,对许多事情保持着不可思议的热情。

小时候遇到下雨不能出去疯玩的日子,我能自己坐在房檐下,拿一块小红砖在瓦片上磨粉末,磨一下午。然后,特别珍惜地装进小玻璃瓶,装成自己是卖“洋红”(染红鸡蛋等物的一种颜料)的小商贩。

我还用铁丝做了像挖耳勺一样的工具,把珍贵的“洋红”卖一点点给邻居家的小伙伴,装模作样地收钱。

因为啊,我曾经看见过爷爷奶奶跟走街串巷的小贩买过洋红,那种带一点神秘的买卖过程,跟卖一般货物很不一样,我就牢牢记住了,于是在游戏中模仿。

为自己解毒

当你看见这些信念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就是在有意识地做解构的内在工作了。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解毒,就是要时刻告诉自己的内在,千万不要再继续落入“有条件快乐”VS“无条件喜悦”的纠缠。

分享两个小方法。

第一,你可以透过灵性书写来挖掘一下,到底童年的哪些经历造成了你相信“人生多艰”的信念,而非相信“生命是一场喜悦的创造。”在故事里读懂自己,就像我写这篇文章一样。

第二,下面这几句正向祈祷句,很适合在卡片上抄下来,放在自己容易看得见的地方,作为对自己的提醒。

“我允许自己敞开来感受生命上演的一切剧情,我允许自己无条件感受生命的喜悦。”

“我不需要再像父母那样为人生担惊受怕,他们是他们的命运。我可以自由选择我的。无论何种境遇,我都选择无条件让自己快乐起来。”

“我为自己可以呼吸而喜悦;我为自己可以看见蓝天而喜悦;我为自己看见的绿树红花而喜悦。”

“我给自己感受快乐,感受喜悦的资格。”

“我知道自己已尽力做好一切,我允许自己享受‘做’的过程,而不是非要到终点,一切成功时才快乐。”

“生命本来就是一种欢庆。我用喜悦参与,与宇宙共同创造。”

“快乐和喜悦,都是有意义的。”

愿我们活出生命的喜悦,愿我们开始成为有觉知喜悦、快乐的第一代人,所谓的“乐一代”。 ZnkpQNZMQF7zjxtg9y64HMivxP+zrskddl2SkdBVml9Efjvfi47JKFrgTzIutx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