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别把孩子的福气“数落”没了

说真的,我有点“怕”跟那些带着孩子的父母一桌吃饭。我担心的不是“熊孩子”闹腾、没规矩。让我有心理阴影的,是父母们在饭桌上对孩子一刻不停地“数落”。那样的语言轰炸让身为旁观者的我都忍不住呼吸困难身体不舒服,更别提那些小小的孩子。

讲一个故事给你听。

郁结

在一个商场的美食城,人很多,我们夫妇跟一家四口拼桌。那是一对年轻的父母,都长得白白净净的,带着两个女儿。大女儿看起来八九岁,小女儿大约一岁,还抱在怀里。

大女儿个性很开朗,坐下来,看见我们看她,就很爽朗地跟我们打招呼,我们也笑着跟她说话。小姑娘真的很愿意跟人联结,说话很大声,一点不怵生人。

等到开始吃饭,不知道为了什么,妈妈开始呵斥大女儿,让她小声一点。小姑娘压低声音,过一会儿,音量又大起来。妈妈更不耐烦,继续数落孩子,一边说一边还拿妹妹比较:“你看你那么大了,还没有妹妹乖呢。你就不能小声点,咋咋呼呼的。”大女儿委屈得眼泪汪汪的。

我和先生彼此看了一眼。可能,她真的就是嗓门比较亮的孩子吧。她不是乖巧安静型的孩子。

小女儿此时乖巧地在妈妈怀里吃饭。小女儿长得真像妈妈,雪白的小脸大大的眼睛,童花头,漂亮得跟洋娃娃似的。而大女儿,眼睛天生的远视加斜视,皮肤也比较黑,跟父母和妹妹都不太像一家人。

可能是想帮小姑娘解围,我的先生刀哥开始跟坐在他右手边的年轻母亲聊天。刀哥说:“你们夫妇带两个孩子真的不容易。她们俩的个性,肯定很不一样吧。”母亲看着大女儿一脸不耐烦:“她都9岁了,该上三年级了,还是没个样子……看看妹妹多乖,幸好还有这个小的(孩子)。”

刀哥说:“可是我们却感觉到,她其实很愿意跟人联结,也不怵说话,是个很健谈和自信的孩子。”一边说,一边看向大女儿。

母亲说:“她老师一开家长会就说她,成天叨叨叨,没个消停。”

我接过来她的话,悄声对这位母亲说:“如果换成一般小孩,可能光是为眼睛,都自卑坏了。她没有。”

母亲说:“眼睛也不好,治了好多年了,愁死了。过一段时间,又要换眼镜了。”

我大声说给那位母亲,也给那个孩子听见:“你的孩子,她的心里面真的很有自信的。这是多么珍贵的品质。她心里那么看重自己,愿意抬起头来,努力看着人说话。多少大人都做不到这一点。我是做心理方面工作的,请你相信,这个自信,真的会让你的女儿未来过得很好。”

那位母亲笑了。小姑娘的表情也平静了许多。我们真的祝福,这一家人把素昧平生的两个人的一席话收进心里面去。

我想我懂得,那对年轻的父母在面对大女儿的眼疾时,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挫折,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才让孩子受苦;可能,也有对孩子一次次治疗受苦的心疼……他们,有很多的不容易。

我也感觉到,他们心中的这股不平之气没有被他们自己看到,通通郁结成一股气,结果投射给了那个无辜的孩子。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好像在说:“如果没有那个孩子,他们的日子就不必过成这样。”最后,大人和孩子都会因为这样的内心戏而受苦万分。

麻痹

我是从小被“数落”长大的,饭桌上,家族聚会时。父亲对我的数落常常让来做客的亲戚也无地自容。我姨她们后来说:“以前一去你们家,你爸就凶你、揍你,是不是给我们看的啊,让我们以后都别登门?”

当然不是。

我父亲的亲子教养理念是——不在人前说,孩子不觉得羞耻,就不会长记性。

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的这一套“歪理邪说”(当然,是从他的成长背景里,从社会文化里)。

于是,他认定我的“懒”“馋”“偷钱买零食”“学习不上进”“不帮忙做家务”“听歌看小说不务正业”……是可以摆在家人面前的“罪状”,是让我长记性的最好时机。

年轻时候的父亲说话真的狠。在外面是谦和大哥、翩翩君子。回到家来,不知道为什么心里面有那么多怨恨。劈头盖脸的训斥,甚至是羞辱,砸在我的心上。

我个性那么要强,要如何在无数个被数落得没脸没皮的时候,苟延残喘下来呢?

我会麻痹自己的感受,忍住眼泪,把屈辱吞进胃里,愤怒。既然不能恨父亲(他管教我是为我好),那就恨自己吧,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好”,他才这样对我……

父亲说:“你好,别人还能说你?!”好吧,我不够好。我是世界上最差劲的那个小孩。这是我生命的一抹底色,让我痛苦异常。之所以,我会走向修行的道路,只是因为我想面对与消解这样的痛楚。

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所以,我真的不愿意再看见父母用数落的方式,将孩子的生命尊严羞辱得一点一滴都不剩。

有时候,跟先生的家人吃饭,跟我的家人吃饭,真的很遗憾看到饭桌上的“数落大会”一直在持续着。那可比《吐槽大会》狠多了。我看着哪里都好的孩子,放到他们父母的眼里,简直就成了不堪入目。

你说他们不爱孩子吧,不是,他们恨不得把自己的心肝都给出去,但,唯独就是还没意识到——

孩子要的是一份生命的尊严。

你看见我。如其所是的我。

你肯定的是我生而为人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

你看见我“有”什么,而不是紧盯着我“没有”什么。

你不拿我跟任何人比较。你甚至不拿我跟我自己比较。

你给我一种无条件的爱:你爱我,只因为我是我,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

嫌弃

无意识,是因为他们小时候也没有被这样对待过。

我有一个表侄女,4岁多,在学民族舞。有一次,我带她出去,特别惊讶地发现,这个小姑娘已经可以用非常优雅的“公主坐”,端坐在汽车后座上,会起范儿了。回去我跟她奶奶说:“哎呀,你家孙女真的是跳舞练出了很棒的气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家总夸刘诗诗有学芭蕾的天鹅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我从你孙女身上就看到了。”

她奶奶说:“是啊,她妈妈就说,让从小学跳舞,培养气质。”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可是,她天生随咱家人,腿粗,可粗了……”小女孩在旁边听着。

我说:“能不能别提腿粗这件事了,我从小被我妈嫌弃到大,我都恨死我自己了,一直觉得自己丑得天怒人怨。你家孙女的线条,会练出来的,你要坚信她的美丽。”

我转头跟她说:“宝贝,你就是一个又漂亮又有气质的小公主,知道吗?”她笑了。

我们家还有一个不善学习的女孩子,被家人集体担忧得“一无是处”。因为,她小时候还很漂亮,长着长着,连漂亮这个加分项都退步了。(一个每天会被言语摧残还会受到肢体暴力的小姑娘,脸上不长痘痘才奇怪呢。)

可是,我分明看到,那个孩子很亲近人,很聪明,很有经商的天赋,也很会与人交际。因为想要攒钱完成自己的一个梦想,她自己批发了动漫大会的门票,在学校卖了好几百张。

我跟她的父亲说:“你家女儿真的生存能力太强了,等她走上社会后,她一定是靠自己就能活得很好的那种人。她不是在学习成绩上出彩的孩子,别拿这个定义她。她真的是个好孩子。”

我们家还有一个很会学习的孩子,也被父母担忧着——他爱好太广了,不够自律,不够踏实,就是想玩手机……可是,我分明看到,那个孩子有着超乎那个年纪的视野和兴趣,涉猎广泛,才初二,读鲍勃·迪伦的诗集,看《人类简史》,听“罗辑思维”,能在学校艺术节带领同学排演《哈利·波特》英文话剧……他还喜欢烹饪美食,做烘焙……对美食非常有鉴赏力,对所有有品质有美感的餐厅、书店充满好奇。

我真的可以想见,如果顺应他的这个天分好好长,他未来会是活得多么自得其乐的一个男人。

已故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曾说,他的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会让一个人自我定义为“败类”,想必,他也是一个从小备受父母数落的孩子吧。

真的,有时候我都想问问已为人父母者——

你们把孩子千辛万苦生下来,再辛苦养大,就是用来供你们数落的吗?还是,只是你对自己不满意、对自己的人生不甘心?

先看见你自己,再去看见你的孩子,好吗?

请看见一个人,真真正正看见一个人。

欣赏

几年前,我采访了深圳黑玛亚服饰的创始人、著名作家黑玛亚老师。她的成长经历让我非常艳羡。原来,还有人是这样长大的,以有生命尊严的方式。

摇篮里的玛亚,被妈妈同学的女儿指着问:“她怎么这么丑啊?”

她有一个极其美丽的妈妈。从小到大,走到哪里,她的妈妈都是被赞美的中心。妈妈带着她去电影院看《叶塞尼亚》,穿上鱼嘴高跟鞋,碎花长裙,手中握着手帕,在那个年代,回头率100%……年少时,玛亚会因为妈妈的隆重而微微不好意思。但她很习惯这样的状况:美丽是妈妈的责任。

但是,在周围人都不觉得她漂亮的时候,她美丽的母亲总是在赞美她:

“看我们女儿的肩膀多好看……”

“女儿躺在那里,腿好长啊……”

“女儿的胳膊真优美……”

“女儿的指甲长得比妈妈的好看……”

“女儿好香啊……”

“妈妈真会生女儿,好像知道现在会流行厚嘴唇,我们女儿就有……”

妈妈不知道,玛亚的厚嘴唇曾经在小学被同学嘲笑过,她也好像看不到玛亚的手比一般女孩子都要大。母亲只看到美丽,因为她心里只有赞美和温柔。

不仅没有遗传妈妈的美丽,因为扁平足,玛亚还总摔跤,不爱跑跑跳跳,因为跑不赢。所以,也就没有了被人在后追赶的紧张,做掉队到最后的那个人,是她的本分。她也觉得很好——至少,不用跑给别人追。

她还不会数学,却认真好学:“老师,7加4为什么等于11?”很早,老师就对她放弃了,也没有家教愿意教她,觉得她的脑筋好可怕。

妈妈跟同事们一起讨论自家孩子的优点,别的妈妈不是夸自己孩子的学习好,就是体育比赛又拿了冠军,玛亚的妈妈则悠悠地说:“小亚好会剥花生,一会儿就帮我剥了一大盘……”

爸爸则在家庭的女人聚会上,面对絮絮叨叨攀比孩子的亲戚,忽然大声地说:“我女儿的女红很好,你们都比不过……”

玛亚说,也许是父母对他们自己的婚姻太满意了,于是把他们对上苍的索求降到了最低,只是要一个孩子,能够不像妈妈那样有心脏病就好。他们得到了玛亚,虽然生她的时候难产,但母女终于都活了下来。

父母觉得,其他一切都是额外的奖赏,只要这个孩子不偏食,能把牛奶喝完,肯大把吃药,他们就觉得心满意足……

玛亚上初中时,父亲拿到了稿费,带母亲和她去市里最大的绸布店买衣服。14岁的玛亚相中了一匹深蓝色的布料,坚持要用它做一条到足踝的喇叭裙。父母对视了一眼,默许了。营业员嘀嘀咕咕:“怎么能买这么老气的布?你们不管管?”

父母不理会,就静静陪她等着那块衣料。

母亲又摸着一段麻质的确良,细声问:“这给你做一件短袖配裙子,喜欢不?”

很有质感的本白色面料,极稀疏地用线描勾勒着蔷薇,海蓝色的。玛亚狂喜。

不到14岁的少女,将小圆领短蓬蓬袖的素白上装,紧紧束在大摆的深蓝色长裙里,走过学校的长廊……母亲看她的眼神里,带着默默地肯定和自豪,也有欲言又止的期待。

玛亚回忆:“我怀疑,我是从那一年开始与班集体拉开了距离,我用那距离保持着一种端庄,保护着身上的蓝色,直到成为一种习惯。”

有少年跑过足球场,告诉她:“他们都在说你,说你的腰好细,说你好好看。”然后就跑开了。

少女玛亚按捺住心中的起伏,径直走下去……一路走,她长成了一个美丽优雅有爱的女人。

她说,她是被父母爱大的、宠大的。于是,我问:“从你自己的经验说,我们该如何养育一个女儿?你怎样理解‘富养’?”

黑玛亚说:“我们对自己的女儿,首先就是用感恩的心来接纳她,欣赏她。所谓的‘富养’,我认为就是从小给予她尊严、备受尊重、美好的教养、精致的家居环境。但是,不要宠溺,被宠溺的女孩将来会有很深的挫折感,因为世界不会宠溺她。”

尊重生命的尊严,尊重TA的意愿,同时给TA规矩和界限,有严格的教养,然后以父母所能,营造美好家庭环境(注意,不是用物质宠溺)……

我想,不仅仅是女儿,就算是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也会具备优秀的生命品格吧。

看扁

邀请你做一个潜意识小游戏。

请不要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请不要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请不要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请不要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请不要想象纯金的埃菲尔铁塔。

请不要想象纯金的埃菲尔铁塔。

请不要想象纯金的埃菲尔铁塔。

请不要想象纯金的埃菲尔铁塔。

请不要想象一颗绿色的太阳挂在天上。

请不要想象一颗绿色的太阳挂在天上。

请不要想象一颗绿色的太阳挂在天上。

请不要想象一颗绿色的太阳挂在天上。

怎么样?现在,你满脑子想到的都是粉红色大象,纯金的埃菲尔铁塔,绿色的太阳吧。

你越强调什么,潜意识就越执着于什么。哪怕你加上了限定“不要想”,你的潜意识依旧还是想。这就是人类的潜意识或者说心灵最基本的运作规律,它听不到那些“不要”“不好”的否定词,它只接受得到后面缀上的那些重点词汇。

于是,当你数落你的孩子,“别懒行不行”,TA的潜意识接收到的是什么呢?

懒。无可救药的懒。

“你能不能别马马虎虎!”

TA接收到的“马马虎虎”。

“你哪儿都好看,就是牙太丑了。”

TA接收到的“丑”。

“这么好的孩子,哪儿都好,为什么就是在学习上不上上进呢。”

TA接收到的“不上进”。

“你能不能别那么笨啊。”

TA接收到的就是“笨”。

所谓的“数落”,其实就是评判。孩子某个片段的表现,往往会被父母的偏见加以扭曲理解,然后无意识给贴了标签。

这个举动,在修行看来,就是给心田“种种子”的过程。

一句贬抑性的评判,就像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了一颗坏种子。接下来,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蔓延扩散。渐渐地,TA就被父母的评判给定义了。TA也开始这样认定自己、看扁自己。

一个自己都看扁自己的孩子,能有福气吗?

来了福气,TA会信吗?

有福

我的学生里,有的被父母种过“你就是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别痴心妄想了”的种子。于是,她遇到什么好事,本能反应就是“我怎么配被好好对待呢”,她会选择那些压榨她的男朋友,自己辛苦打工赚钱养活男朋友,最后被劈腿,在情路上颇受了些摧残。

有的被父母种过“笨猪,再也不会有人比你更笨”的种子,即便留过学、拿到了硕士文凭,也不觉得自己可以在职场上做出亮眼的表现,越来越被困在婚姻和孩子的琐事里。

有的被父母种过“长得像你这么丑,能有人愿意娶你就不错了”的种子,她有意选择方方面面都不如自己的对象,还让自己在婆家过得低声下气。

有的被家族里的长辈种过“这个孩子命硬克父母”的种子,从小到大,都很害怕自己的存在会给父母带来厄运,父母但凡有个头痛脑热,她都以为是自己克的……

我眼中的他们,个个都很好,相貌端正,善良、上进、踏实、努力,按理说,命也不错,学业、工作、家庭也都很好……可就是不幸福、不自在。

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就是不觉得自己好,不认为自己值得。

明明有福,却不敢确信自己真的配得这份福气,担心终将失去。明明是有福报的,却迟迟不敢认领、活出自己的福报,觉得自己怎么配。

当我真的带着他们,面对自己内心当年被数落、被贴标签的痛苦,透过一天天的灵性书写和说故事,在生命里深刻地走了一遭,他们才赫然发现——

原来这些年受的罪,“终究是错付了”。我哪就有大人们说得那么不堪啊!原来这些年的自我设限,都来自当年被数落时种下的“种子”。

自己的心,被那颗种子长出来的枝枝叶叶给扭曲了,后来更遮蔽了心灵的丰盛,遮蔽了当下的幸福,遮蔽了路遇的奇异恩典。

于是,终于认回了自己内在的丰盛无缺:

“我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孩子。

即便跟父母期待的不一样,

我也是一个独特的好孩子。

我独一无二,我有福气,我值得活出幸福。”

亲爱的朋友,请让我分享给你,什么是生命的福气?那些人人想要的幸福、奇迹、恩典、贵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一些来自你累生累世积累的福报(“好”的业力),更重要的是,来自你今生今世的信念。

“我足够好。”

“我配幸福。”

“我会被人善待。”

“我有资格活得好。”

“我值得爱与被爱。”

“我是宇宙的孩子,我有资格体验人生的所有面向。”

“这一生山高水长,我总被神圣的爱护佑着。”

当你内在真的笃定地相信这些,你才会真的活出幸福。

从小时候父母“数落”你的那些评判、烂种子里面解脱出来吧。

也从无觉知“数落”你孩子的习性中解脱出来吧。这个过程不是评判“父母皆祸害”的反评判,而是“越书写,越明白”的自我修行。

好好说出你生命的故事,认回你自己,认回你生命中的福气。

练习

你想认回你的哪些“福气”? DEZQ2vVB3sWDb/BdMRhd8USQErzoL2d8KB7/cNbtkgg8o9Dq2XOsqDN8Kftjp3O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