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此生写作的第五本书。
于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记录下的这些故事也许微不足道,但一人故事,众生故事,尤其是那些真正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故事,我相信,于人类全体,它们自有价值。
好故事,不是因为辞藻华丽,而是因为真心真意讲出了生而为人共有的困顿、挣扎、绝望,以及不抛弃、不放弃、不甘心的努力。
如果有一个人,要被上天选中做一个勇敢地、真实地诉说生命故事的人,我希望那个人是我。
当有一天我离开人世,希望今生经历的一些故事和一些感悟能继续流传下去,给同样在滚滚红尘故事里的人们以光与希望。
是的,我有很大的野心,想要留下一部“传世之书”,像曾经每一位求道者一样,让经历成“故事”,体悟于“故事”,觉醒于“故事”。
那到底什么是“故事”呢?
很多研究“故事”的前辈,都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答。我认同他们的说法,同时,很想更深地抓到故事的核心本质。我会推想,一开始,故事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人类刚刚出现的、还未有语言文字的原始部落时期,“故事”一开始会不会是这样出现的。
隔壁那个洞穴里住着一个浑身肌肉疙瘩的男人,早晨他跟族人一起出去打猎,结果晚上他没有回来。
焦急等待他的族人围着篝火议论,用只有他们自己能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各种猜测。
甲说:“好可怕呀,我在后山看见一头野狼。他是不是被狼吃了?”
乙说:“很有可能哦。我那天还看见了一行狼爪印迹呢。”
丙说:“好可怜啊,留下孤儿寡母可怎么办啊!”
丁说:“我就说吧,这个人心眼不好,不会有好报的。每次打猎,他都偷偷给自己家留最好的肉,把不好的分给我们……哼,让我说中了吧。”
人们都认为自己猜测的那种可能性是真的,于是认真搜索证据,用力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是故事。
第四天,这个男人回来了。原来,他迷路了,走到了森林深处。在那里,他又累又困,几乎快要昏倒时像是产生了幻觉,他看见一头浑身纯白的鹿,如同耀眼的光,在他面前跳跃着,引领他走出了森林。
他这样讲着的时候,族人们听得如痴如醉,身临其境。他把自己的经历讲出来时,这是故事。
人群中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说:“那只白鹿,我小时候也听老人们说起过,它帮过我们的族人很多次。我奶奶的奶奶的奶奶生重病时,这只白鹿也出现过,送来一株仙草,她吃下去就好了。”
于是,很多很多个世代之后,在这个部落中一直流传着“鹿精灵”的故事。久远不可考的传说,也是故事。
在我的理解中,“故事”就是人们对于自己亲身经历或是道听途说的那些人、事、物的解读。
人按照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对人、事、物的现象做出诠释,试图串联起内在的某种关联,并且挑选出那些能够佐证自己观点的“经验碎片”,发展成“故事”,讲给其他人听,用以八卦……哦,不,是分享、交流、记录、传播。
而“生命故事”就是那些环绕着我们与世间万物的生命所展开的种种,在我们的理解中所成为的样子,有屋檐下的柴米油盐,也有天地间的诗与远方。它更宏大,也更久远。
如果说“故事”是人用自己有限的认知,用头脑讲出来的人生的经历,那么,“生命故事”是我们的心灵在讲述的这一生的广阔旅程。
在我研究“故事”和“生命故事”的道路上,有两位老师对我影响至深。
一位是澳洲著名身心灵导师、觉醒大师李尔纳。他的“觉醒两步舞”让我深刻领悟到“从故事中醒来”的关键奥秘所在。
我们曾经历过一些事件,并从中得出对自己的结论,当一个人一遍遍讲述那个故事时,也就被深深困在那些结论里。而觉醒的奥秘就在于放下那些结论,走出头脑,回归“过去已经过去、未来尚未到来”的此时此刻——当下。
另一位是台湾著名心理学家、叙事王子周志建博士他将后现代叙事疗法发展成为“故事疗愈”,带给我对故事真实之美、灵性之美的洗礼。
原来,修行并不是要去背诵前人留下的经典著作,而是要在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诉说、反思、解构、重构中,认回自己独特的生命旅程,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也接受父母的不完美,从而把曾经受苦的自己爱回来。
李尔纳老师教我“走出头脑”,周志建老师教我“踏实落地”。
永远感恩这两位恩师,带给我的“故事”启蒙。
融合了我自己生命中身心灵修行的经验和体悟,我开始在做颇有我个人风格的“生命故事疗愈”。
“生命故事疗愈”可以无缝对接心理学、灵性、催眠、牌卡、水晶、生命数字、亲子教育、家长学习……也可以运用在企业HR管理、生涯咨商、创意、创业等领域。
而故事疗愈师,指的是以“故事”作为基本工作元素的生命疗愈者,透过聆听众人的故事,给予陪伴,带人们走出头脑、念头的圈禁,回到生命当下的丰盛之流。
故事疗愈师也在这个陪伴的过程中,一步步读懂生命的真谛,学会爱,学会感受幸福,学会创造生命。这是我写作这本生命故事疗愈自助书的初心。
疗愈,不可能发生在那些我们自己还在试图遮掩的故事之外。在“说故事”的氛围下,疗愈就变成自然而然展开的对话了。
然后,你使用你生命内置的天线与雷达,使用万物有灵的灵性,为有需要的人搭建起他与自己、灵魂、天命沟通的桥梁。
我想,我们可以一起来实现这个梦想。
愿人们心痛时,能被抚慰;
愿人们无助时,得以前行。
而我们,将一起走在这条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