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是送别,是与你同在

一、几句题外话

女儿的假期语文作业里有一项,背诵十首古诗和两篇古文。老师只要求背诵,但我觉得如果孩子不理解诗和文的意思,背得滚瓜烂熟也没多少意义;而且,即便我们了解了其意义,有些诗文也未必值得拿来教孩子。

传统也好,经典也好,并非一个不证自明的存在,在这点上,我觉得当代人,特别是家长、老师得有点“拿来主义”的派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给孩子的,应该是传统文化中依然保持蓬勃生命力、能够给予当代人以启发、思考的那部分,而不应该泥沙俱下、良莠不分。林庚先生在《我为什么特别喜爱唐诗》里说道:“我们读唐诗正是要让自己的精神状态新鲜有力,富于生气,这种精神状态将有助于我们自己认识我们自己周围的世界;而世界的认识却是无限的。”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现在去学习传统、古典文化所应具有的态度和意识,否则就只能成为古人的传声筒、留声机,变成当代的遗老遗少。

因此我决定自己来选一些不超越孩子经验范畴,具有独特精神气质,至今依旧能够给予人启迪,并依然葆有魅力的古诗,来和女儿一起学习。顺着我这些天正在读的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翻下来,第一首我选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二、疏通文义及一小点引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准备两天讲一首诗。第一天先和女儿一起读几遍,熟悉文本,搞清楚一首诗的字面意思,适当进行一点引申;第二天,在对诗有一个整体认知的前提下,来谈一谈诗的意义。

在讲之前,我问女儿:“你已经学过几首古诗,你能告诉我古诗和我们现代人说的话、写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女儿思索片刻,回答我,古诗是一句一句固定的,字数很少,还押韵!我说对,这是一个重要区别。因为字数和形式的限制,所以古诗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概括力很强、高度艺术化的语言,这和我们日常用语的随随便便、鸡零狗碎很不一样,它必须很凝练,得把日常语言里的“水分”挤压出去。女儿插话,问我是不是像水晶那样?我想了下,说是的。更准确地,应该叫“结晶”。因此,在阅读古诗的时候,我们得打起十二分精神,盯紧它里面每一个字、词,不能轻易放过它们,得来回“磨”上几“磨”,得把这些压缩的意味一点点“拆解”开来。

“就拿本诗的第一句来举例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十个字至少就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点题,既然说了是送别,那就会有一个出发地、一个目的地。就像数学应用题,杜少府从都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线段,沿途经过了五个著名的渡口,到达目的地蜀川。没有这两句,整首诗就会变得很奇怪,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仅仅满足于此,那王勃就算不得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诗人,这首诗总共就四联,这么就浪费了一联,实在是得不偿失。所以这两句诗的意思可不限于此,我们认真一些,会发现诗人绘制的并不是一张‘平面’的几何图,它至少是画满了等高线、涂满了颜色的‘地形图’:三秦大地拱卫都城,蜀川则在远方的云雾里若隐若现。顺着这个思路再往前想,这‘微缩’景观里暗含着一种‘囊括宇内’的认知,既然世界在我心里只有沙盘大小,那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就自然而然了。”

三、不是送别,是与你同在

第二天,在女儿对这首诗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之后,我打算和她一起来深入探讨下“送别”这个主题——“送人远行,就要作诗,这是唐代知识分子的风俗。一部《全唐诗》,送行赠别的诗占了很大的百分比”,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如是说。其实何止唐代,中国历朝历代的诗文里都不会少了送别诗这个保留节目。我本来是想选些诗来,不过,为了便于小朋友接受,我决定先放两首歌给她听,一首尧十三的《雨霖铃》,一首陈鸿宇的《别送我》。

尧十三的歌,歌词就是柳永同名的词,这是宋代的词。陈鸿宇这首歌的调子用的是《五百英里》(“500miles”,美国民谣歌手海蒂·韦斯特创作的一首乡村民谣),词算是一首现代诗。听完后,我问女儿:“以上两首歌里表达的送别时的感情是怎么样的?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送别的感想。”女儿想了想,说:“送别的时候很伤心。而且,我觉得如果是一个人走,好像也就不觉得怎么难受,但人一多,反而就会很伤心。”

我觉得女儿说得很好,送别,送别,一是送,一是别,所以关系双方。分别之际,“离”与“别”仿佛是断崖的两岸,一条永远无法弥合的裂隙将本为一体的某物就此割裂。因此,《雨霖铃》也好,《别送我》也好,还是之前她接触过的《送别》也好,这里面的“送别”都是比较感伤的。《雨霖铃》里说“多情自古伤离别”,分别之际,彼此情感都很压抑、痛楚,“别”的一方理智上知道必须要走,但情感上始终无法接受。《别送我》里,在送别里插入“云一朵、云两朵、云三朵、云四朵”这么奇怪的句子,是因为“送”的一方为了转移视线、分散痛苦,所以去漫无目的地数天上的云朵。数着数着,仿佛起到了不断推迟分别时刻的作用。这两首歌或诗,表达的是我们中国人比较普遍的、对于送别的情愫: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一路平安、再见以及长相思、长相忆等。

为了缓解离别之苦,除了思念、回忆,人们还创造了通信的方式来彼此联系,克服时空的障碍。在古代,人们会彼此写信,或找熟人带口信,甚至幻想那些善良的动物——高飞迁徙的鸿雁、深水巡游的鲤鱼帮助我们传递信息。到今天,受惠于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视频、语音似乎消除了时空的阻隔,即便你远到天涯海角,甚至外太空,也可以和亲人、朋友面对面进行交流。所以今天,对于送别这种仪式,我们理解的,和古人稍有不同,可能没有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不过,那种牵挂和思念的感情是相同的。

与之不同的是,至少在这首诗中,王勃不认为是时空造成了障碍。在诗人看来,大丈夫纵横四海,天地之间都是供其驰骋的舞台,无所谓“此”,也无所谓“彼”,京都也好,蜀川也好,区别不大。魏晋时期,有个名士叫刘伶,他喜欢喝酒,喝醉了就赤裸裸地躺在屋里。有人责备他,他就说,天地就是我的屋子,屋子就是我的裤子,我还穿什么裤子?虽然有些荒诞,但他对世界的理解和诗人在这首诗里说的有些像,都是一种以四海为家的情怀。

此外,诗人在这首诗里还表现出了一种认知的自信:他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相知要远远重过大家在现实中的彼此依偎、抱团取暖。所以,分离与否,并不重要,因为作为知交,我始终“与你同在”。正因为这样想,所以这首诗不消沉、感伤,它的情感基调是奋进和激励的,里面甚至有一些顾盼自雄的姿态。这不一定对,但其中的豁达和洒脱,很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参考,我又给女儿读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我简单讲了下诗的字面意思,听完后女儿想了想,说,前一首接近《雨霖铃》,后一首在《雨霖铃》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之间。我觉得她说得对。 +FlE1p7ThYWaxPLgOYjWIsq7pGmIJxdBhVqGwLtJNdZqVaapeTvzioAA12JqTTj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