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经讲了在转衔过渡阶段孤独症谱系青少年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以及哪些因素可能会带来积极影响,接下来我们再回顾一下罗伯特的个案。前面讲到他转诊到了精神科医生那里,开始接受抗抑郁治疗。他的抑郁症状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但同时,造成他退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他在转衔过渡阶段的发展变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家人才难以帮到他。不过,幸运的是,这位医生对上述状况都给予了关注。她认为,罗伯特的生活方式是其致郁原因,药物治疗不太可能解决问题。她主动要求跟罗伯特及其父母谈谈如何实现他真正长大成人的愿望。
她先是鼓励罗伯特回忆在高中阶段都喜欢什么活动。最开始的时候,这种谈话让罗伯特很痛苦,但是慢慢地他就很想知道,现在还有没有类似的活动能让他参加。社区有家公共图书馆,里面有很多图书和视频,讲的都是他喜欢的游戏。还有一个“即付即用”的健身房,费用很低,不需要办什么手续。罗伯特对这两个地方都很感兴趣。他还有个很喜欢的老师,是他高中时期的指导老师。精神科医生给这位老师打了电话,请他时不时和罗伯特见个面,给他一些鼓励,老师同意了。罗伯特很听这位老师的话,比父母的话还管用。
接下来,这位医生跟罗伯特及其父母谈了如何辅助他参与这些活动。首先列出的就是,起床时间要有规律,来回交通要有保障。父母对此不太认同,他们觉得罗伯特在高中时候在这方面就已经做得很好了,所以像用闹钟、坐公交这种目标实在太小儿科了一点。但是,把这些内容作为干预目标其实有很多好处:首先,按照这些目标来执行的话,罗伯特的日常生活中就又有了一些事可做,同时还保证了睡眠规律,这些对他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其次,这些目标有助于纠正他之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游戏习惯,至少不会再连续好几个小时一边吃零食一边打游戏;最后,按照这些目标来做,能让罗伯特接触到家人之外的人,这有助于他重新学习社交技能,有机会交到新朋友。
重要的是,这些目标是罗伯特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依他父母的想法设定的。父母可以为他提供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应该对他的活动唠唠叨叨。如果连续几周罗伯特都执行得不是很理想,那么他们可以约罗伯特的导师和他碰个面。自从罗伯特能走出家门进行一些活动之后,父母也不太整天盯着他的问题了,夫妻关系也比以前有所改善。罗伯特的弟弟也不再那么嫉妒他,没再逃学了。这个家庭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
后来,罗伯特跟精神科医生说总去健身房和图书馆也有点儿没意思,他表示自己对一家电子产品商店的工作还挺感兴趣的。经过他父母的努力争取,罗伯特在那家店得到了一个志愿者岗位。志愿工作做了6个月以后转为了带薪工作,半天工作制。他还每个月都跟同事去看场电影。高中毕业一年以后,尽管没有药物治疗,罗伯特的状态还能保持这么好——看到这一切,他的家庭医生感到非常惊讶。
罗伯特的生活越来越有规律,他的支持团队中加入了其他成年人(他的导师、电子产品商店的老板、精神科医生),这些都让他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这与之前提到的研究结果是比较吻合的。这位精神科医生一直为罗伯特及其父母提供指导建议,从这一点来说,她扮演了一位个案经理的角色。罗伯特的进步不是特别迅速,但是一直都在以他能适应的速度向前推进。转衔过渡项目要适应个案的需求、兴趣和节奏,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外,整个家庭是否能配合医生的治疗,家长是否能尽量减少亲子冲突,是否能戒“焦”戒躁、接纳他进步比较慢的事实,这些因素也很重要。所有方面密切配合,才会推动孩子平稳度过转衔过渡阶段,真正长大成人、走向自立。
不过,尽管罗伯特的状况改善了很多,他的故事还远未结束。将来,他是否能够胜任全职工作,如果换一个没有这么多支持资源的工作环境,他是否还能适应,他的朋友圈是否还能继续扩大,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脱离原生家庭、实现自立,所有这些还不甚明朗。有研究表明,只有20%的孤独症人士能够完全独立生活(Poon & Sidhu, 2017)。就罗伯特而言,他可能会继续进步,也可能会因为环境变化而受到影响。他工作的那个商店可能会开不下去,他的导师可能会搬走,医生可能会退休,他的家庭也有可能面临新困难……这些变化都有可能影响罗伯特的进步。罗伯特的父母需要仔细考虑如何确保孩子将来能有一个更大的支持网络,有更强的抗挫折能力,以便应对将来的生活环境。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着重讨论这些长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