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经验

大凡在北京电影学院待过一些时日的人都会明白,现在我们手里翻开的这部著作是一部极具北京电影学院风味的影片分析系列——其思路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电影专业或某些专业学术机构的做法不同,它更多地体现在文本上的不是高冷和纯粹的学术理论批判,而更像是一位亲切从容、举止优雅的老师,饱含魅力而不事张扬地从银幕深处走来,径直地走向我们这些深爱着电影的读者,走向了我们的心底。在北京电影学院这片拥有世界上最强劲与最完善的电影实践教学的沃土上,作者将连接东西方几代电影人共同的梦想、坚定的信念与每每在创作实践之中几经出现的即兴共鸣体验,一一地以创作者的视角铺展开来。显然,以创作者的思路切入影片分析的好处,就是在进行如实分析的同时,可以不知不觉地将我们读者带入自觉的电影创作体味中去,让我们参与其中,沉醉其中——这里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有关于剧作创意匠心的,如“复合叙事”结构(见《〈二楼传来的歌声〉〈你还活着〉〈寒枝雀静〉:罗伊·安德森的电影叙事》);有关于灵魂救赎的(见《〈赛尔日·维根〉:景色与叙事——瑞典电影学派的代表作》等);有关于电影语言与视觉效果的,如画面的色彩与影调、长镜头的运动调度及其景别的变化等分析;有关于北欧电影地域文化特色的,如丹麦受室内画影响的室内剧风格的电影、冰岛的地域风景对影片风格的塑造等;有风格化的探讨,如瑞典的“后伯格曼时代”、“新瑞典电影”和丹麦发起的“道格玛电影”;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故事……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让我们读者领略到了商业类型电影中的紧张冲突与传奇魅力(然而,“好莱坞电影”在众多批评家和主张艺术而具有严肃追求的电影人看来,更多的只是“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影像产品而已),那么,大多数的欧洲电影能够真正让我们慢慢地体悟到艺术电影里的细腻、丰润与多元,而其中别具一格的北欧艺术电影在电影艺术史上所取得的成就与贡献,今天看来,实在是不容小觑的。

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在他的《艺术哲学》讲稿中提出了“种族、环境和时代”是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三要素,丹纳搜集了大量来自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6世纪的法国和17世纪的荷兰的艺术等文化历史资料,并对一些典型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最终得出了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紧密关系。如果我们采用丹纳的理论对北欧的电影进行一番分析的话,也就不难发现北欧电影之所以具有欧洲其他电影不可取代地位的必然性了。

与北欧的文学创作一样,北欧的电影也主要承袭了文学艺术中的社会问题意识。继挪威的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作品有《玩偶之家》《人民公敌》和影片分析中提到的《赛尔日·维根》等)和瑞典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影片《朱莉小姐》的原文学作者)之后,社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北欧文学与艺术所热衷的主题,电影同样着意于社会问题在现实题材中的表现,这些问题从社会、家庭、婚姻、爱情多个层面予以揭示,就女性权益问题而言,作品从最初易卜生式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已经发展到了女性主义的大胆表露(见有关“女性主义”“凝视”章节),可以说,坚持社会现实问题的揭示与探讨一直以来都是北欧电影的主干线索,影片从社会问题的提出,到社会学理论层面的现代主义探讨,直至对我们身处其中的当代性的思考,其中有对深层心理的分析,有对权力的批判,当然也有对理性的祛魅。受“新德国电影”与欧洲“新浪潮”影响的丹麦,其艺术电影出于对现实表达的自律与尊重,自觉地与美国好莱坞的商业主义电影模式相抗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不以“艺术”与“作品”为标榜的更具有民主思想与朴实价值理念的“道格玛95宣言”,此后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道格玛电影。而在瑞典,“青年文化”“现实主义”在“新浪潮”洪流的合围下,催生出了“新瑞典电影”。总的来说,北欧电影的取材大多数来自当地的现实生活(除了文学作品改编之外,其实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也都是作者当时身处的社会现实生活),镜头以缓慢运动的长镜头或固定镜头为主,在画面气氛上配合以北欧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如尼德兰风俗画的人文色彩基调或冰岛独特的自然风景),影片的节奏虽然较为缓慢,但仍然不影响其视觉迷思魅力的建构与传达,这也较好地体现了北欧的地方特色与具有内化冲突的人文气质。19篇影片分析,涵盖了北欧电影史上的25部优秀影片的呈现。

我们知道,艺术的总体目标是让人实现自身生命的意义,或者说让人活得更加像人——通过对个体生命感悟与体验的不断加强与深化,让生命自身变得更加充实丰满,从而达到让精神世界里的自我建构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完成,这些个体生命感悟与体验的获得,其中自然存在着一种“生命替代补偿效应”——通过阅读与观摩,即以他人的(如文学作品或电影里的)间接经验来进行替补达成。那么,对于这部著作的意义而言,这样的影片分析,其实是为我们读者在电影经验与相关知识方面的建构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而透过这扇窗所看到的,正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经验。

唐东平
2020年7月9日于北京 0ZcnWwDEE9htZYzJ++IsDeTuMAN4UA+sh+EvcCpTV+l0tyT5605CgWQKpmNLflc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