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三角洲回到了临淄古城附近的高速路上,我拦下了一辆巴士向山东省会济南进发。如果是秋天,我可能会在淄博停一下。因为每年秋天,当北风把淄博石化工业烟囱里喷出的废气都吹散时,这里会举行中国最大的风筝节。在这个风筝节上,风筝爱好者们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意和技能,一试身手。不过现在才三月底,天气太冷,不适合放风筝。事实上,我是在暴雪中抵达济南的,双脚都冻僵了。司机说这是今年最大的一场雪。
我看过的英文旅行指南,对济南颇有微词,说不值一去。不过大雪掩盖了它的瑕疵,整个城市看起来真的挺漂亮。住进老旧的“济南宾馆”,我一边啜着热茶,一边坐在打开的窗前,欣赏飘落的雪花,同时把冻僵的双脚放在暖气上烤。整个下午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天早晨,我的脚似乎缓过来了,于是我准备步行去逛逛景点。济南有个著名的别称——泉城,直到近代,这里仍然有七十二泉。在雪和泥泞中跋涉了一个上午后,我终于到达了位于老城墙内西南角的“趵突泉”,这是七十二泉中最著名的一个。泉眼在一个池塘里,而池塘又在一座公园中。泉水实际上已经干涸,水是从别处用泵抽来注入池塘的。在趵突泉附近的小路上扫雪的人告诉我说,泉水的干涸是附近的建筑工地在施工时挖地基破坏了地下水道而造成的,七十二泉的大部分都遭遇了同样的命运。政府为了让这些泉水复流,曾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却都失败了。因此,现在的“泉城”济南,只是徒有虚名而已。
我一声叹息,相信济南市民也会一声叹息,我相信。
离开趵突泉,我进入了中国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纪念堂。这位女词人嫁给了一位士大夫,她和她的夫君曾在这里居住过,那是公元 12 世纪的事了。当时,游牧民族女真族侵犯中国北方,攻陷了宋王朝的都城开封(在济南西南方三百多公里处),李清照的丈夫作为朝廷命官,与朝廷一起逃到了南方。宦游之人没有携带眷属的惯例,因此李清照留在济南。她写下了这样的词:“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以此表达她对丈夫的思念。她的丈夫在南京做官,那是中国另一条大河——长江的流经之处,长江在南京附近拐了最后一个大弯,波涛滚滚地向上海和中国东海奔去。后来李清照还是去了南方与她的丈夫团聚,可是好景不长,她的丈夫不久就死了。她悲痛欲绝地写道:“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想我也许能够把这种“载不动”的沉重译成英文,于是在纪念堂买了一本书,里面有对她的诗词的系统注释。做完这一切,我又原路返回,走过公园,再走过老城墙。尽管济南的大多数泉水已经没有了水,但城墙外护城河的水量仍然丰沛。我沿着落满雪的护城河堤,来到了位于北城墙内的大明湖。快到公园门口的时候,我看见一块巨石,上面刻着毛泽东的鎏金手迹。我的书法老师曾说毛体的风格是“有胆无骨”。我于书法一道,一直都不精,也是“骨”的问题吧。
靠近大明湖,我惊诧于它的大和荒寒。转念又想,这么冷的天,天空还飘着雪花,谁会来游湖呢?公园里只有一个出租小船的生意人。既然来了,我决定也坐坐船,到湖上转悠一圈。我把船划到一个湖心小岛,走进了岛上那座孤单地立在冰天雪地中的亭子,这亭子叫历下亭。公元 745 年,诗人杜甫和书法家李邕在这里夜宴而醉,这个亭子也因为这件事而变得不朽了。亭子里有碑文,记载着那天晚上诗人写下的诗歌,可是碑文太模糊,已经无法辨认了。就在我看这石碑的时候,岛上的寒气让我的脚再一次被冻僵,几乎失去了知觉,真是“关键时刻掉链子”,我必须要离开这里了。
离开了大明湖公园,我决定打车去北郊的黄河浮桥。这座浮桥由驳船做桥面,而这些驳船原本是用来渡各种车辆过黄河的。行人走在浮桥上,必须抓紧铁链子,铁链子不仅起到分隔行人和车辆的作用,还能防止行人掉到河里,因为每当有车辆通过时,浮桥就会剧烈晃动,容易让人失去平衡。我走上浮桥,想拍张照片,但桥面的晃动让我不敢松开铁链太久,最终也没能如愿以偿。
济南护城河
大明湖
事实上,这里是整个黄泛区河道最窄的地方。在冬天,站在岸边可以把石块扔到对岸;即便是夏天水位最高的时候,这里的河面宽度也只有两百米。一个在浮桥附近工作的人说,由于泥沙的不断淤积,河床已经高出济南市五米了——是说河床,可不是说水面啊。他说,每年七月,志愿者大军会轮流沿着河堤垒沙袋,为的是保证中国的泉水之城不会变成淤泥之城。
经过一晚的休整,我决定去千佛山看看。千佛山是济南南部的一道屏障,早在六百年前,佛教信徒就开始在它的悬崖上雕凿佛像。佛像的数量曾一度达到一千尊以上,后来数量锐减,大多数都迁转到其他佛国去了。现在还有佛像约六十尊,它们是战争和政治运动的劫后遗珍。我让出租车司机将车停在一条上山小道旁,然后开始步行。当我经过一尊又一尊佛像时,忽然心生困惑,究竟是什么人出资雕凿了这些佛像?他为什么要选择济南这个地方呢?说实话,这些佛像雕凿得并不太精细,但是雪为它们增添了一些静穆和庄严。这种静穆和庄严,是雕凿技艺本身没有传递出来的。
我尽量向前跋涉,雪越来越深,几乎把我的鞋完全埋没了。我的脚终于再一次被冻僵,离山顶还有一半的路程,我却只能选择转身返回。这样的天气,我不指望在山上遇见任何人,但在下山的路上,却遇见了一对老夫妻。他们说,他们每天都来这里爬山,风雪无阻。我说我是专程来看佛像的。他们告诉我,济南南郊柳埠镇附近山上的佛像,要比这里好得多。
千佛山佛像
我回到宾馆,暖了脚,然后退房,打车前往柳埠。路不太远,就在济南往南三四十公里的样子。路上太阳出来了,雪立即化得无影无踪,就像没有下过一样。一小时后,车过柳埠镇,拐进一个山谷,在一片古柏林前停了下来,因为前面的道路已经不能供车通行了。在这片古柏林的旁边,孤零零地立着一座佛塔。佛塔最初起源于印度的庐冢,是用来安放高僧遗骨(舍利)的,但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种高塔的形式,有的甚至还有楼梯、窗户和阳台。不过这样的佛塔总会让我颇为不敬地联想到等待发射的太空火箭。
柳埠的这座佛塔很有些与众不同,它是用大块岩石砌成的宽大方塔,底座呈正方形,高只有一层,而不是通常的那种砖砌的火箭般的多层圆塔。它高约十五米,宽也有七米多,始建于公元 611 年,是中国最古老的石塔,号称“中华第一石塔”。因为其四面各有一个拱形的入口,所以也被称为四门塔。在这座塔中安放着四方佛的雕像。所谓四方佛,即是面向西方的阿弥陀佛、面向北方的不动如来、面向东方的宝生如来,以及面向南方的释迦牟尼。
四门塔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一座大庙的入口,现在那座庙宇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所幸大庙的历史幸存物,并非只有四门塔。我沿着一条小路穿过山谷,看到一座悬崖,这里刻着十几尊佛像。其中一尊的下面有一行字,告诉人们这尊佛像系奉唐太宗第十三子李福之命所刻,时间是公元 658 年。这是一尊弥勒佛,他是继释迦牟尼之后现身尘世的佛。此外在一个壁龛内还有一通碑文,上面写道:“四夷顺命,家国安宁,法界众生,普登佛道。”过了悬崖,顺着一条小路继续向下,我来到了一个斜坡处,那里几座佛塔组成了一小片塔林。最大的一座有十多米高,也是方形,外壁雕刻着龙和虎,以及护佑四方的佛像。这片塔林三面环山,真是一个理想的建庙之地。现在看来,这些塔不仅安放了高僧的遗骨,也成了这座大庙的墓冢。
我的司机说,再越过一道山岭,在柳埠以西,还有一处更大的塔林,只是这里没有路可以过去,必须先回到济南,再走另一条往南的道路。我们真就这么干了。两小时后,我们从去泰山的高速路的一个路口出来,上了一条向东的进山路。又过了几分钟,灵岩寺就出现在我们眼前。灵岩寺位于中国最神圣的山——泰山北面的支脉,有道是“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这句老话放在过去,自然是对的,因为那时的灵岩寺,是佛教活动的中心。但现在的灵岩寺,既没有和尚,也没有游客。事实上,当天唯一的一拨游客就是我和司机,看来这么冷的天,没人愿意出门。
想看到当年的盛况肯定是不可能的了,但灵岩寺仍值得一看,因为这座寺庙本身保存得完好无损,也有很多历史遗迹。看庙人带着我们到处转悠,首先看的是两棵长满疙瘩的柏树。他说,这两棵树是汉代种下的,树龄有两千年了,比庙的历史还老。看完古柏朝右一转,就看见了三道泉水。我肯定在什么地方读到过,说灵岩寺是茶道的发祥地,而这三道泉水,应该就是茶道的水源。可惜看庙人对茶道一窍不通,也不知道这些掌故。他对泉水忽略不计,径直把我们领进了千佛殿。
柳埠悬崖上的佛像
灵岩寺塔林
千佛殿内的墙壁上环绕着一千尊释迦牟尼的小佛像,中央是三尊巨佛。中间一尊是“法身佛”,有九百年历史,用藤胎髹漆塑造,我还是头一次看见藤胎的佛像。另外两尊是“报身佛”和“应身佛”,由青铜铸成,听看庙人说这佛像用了五吨青铜。沿墙的砖砌束腰座上,是四十尊一米多高、真人大小的泥塑彩绘罗汉像。其他的庙里要么是五百罗汉,要么是十八或十六罗汉,他们与真实的历史人物之间,即便有关联也不紧密。但灵岩寺千佛殿的这组罗汉像,却完全忠实于历史人物,里面有释迦牟尼的弟子,也有印度和中国的高僧,还有灵岩寺的历任住持,其中包括把禅带到中国的印度高僧达摩,以及在中国民间广受欢迎的济公和尚。
走出千佛殿,看庙人领我们去看殿西侧的辟支塔。它是一座巨塔,高达五十多米,里面甚至建有楼梯直通塔顶。但看庙人说爬那个楼梯太危险,我们只好作罢。接下来他把我们领到一大片塔林,塔林包括一百五十座火箭形的石砌圆塔,据他说这是中国仅次于少林寺塔林的第二大塔林。
这是令人惊奇的一天,我看到了如此之多的石刻佛像和石砌佛塔,却没有看见一个活生生的和尚或尼姑。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