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什么是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思维,其核心是用输出倒逼输入,通过输入来帮助输出。输入通常不会自动发生,就算人们主观上有输入的意愿,但如果没有输出的压力,输入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1.1.1 费曼是谁

理查德·菲利普·费曼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918年,他出生在美国纽约皇后区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一名服装推销员。

1965年,费曼凭借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被认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物理学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纳米概念的人。

除了在量子力学方面有重要贡献之外,费曼还建立了解释液态氦超流体现象的数学理论。他和莫雷·盖尔曼在弱相互作用领域,如β衰变方面,做了一些奠基性工作。费曼通过提出高能质子碰撞过程的层子模型,对促进夸克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费曼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自学了微积分课程,24岁被选入曼哈顿计划,参与原子弹的研发。

费曼很喜欢用普通人能够听明白的话向别人传授物理知识,而且他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

费曼在中小学科学教育领域,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期间,进入了加州课程编写委员会,负责审定和修改中小学所用的教材。他曾在1966年全美科学教师协会的演讲中强调,中小学生应该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开放头脑,充满好奇,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质疑。

美国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一开始对费曼的评价是“一半是天才,一半是滑稽演员”。后来他把对费曼的评价改为“完全是个天才,也完全是个滑稽演员”。

费曼的成就并不限于物理学,他晚年沉醉于绘画,通过绘画来表达自然之美,他的画曾经被匿名卖出了很高的价格。他曾在巴西国家级桑巴舞游行上表演敲鼓。

费曼拥有如此辉煌的人生成就,你可能认为他或许是个天才,他的智商应该高到普通人无法企及吧?实际上不是的,有记录显示费曼的智商只有120出头。这个智商虽然不算低,但也绝不算高,大约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那他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成就的呢?

他的秘诀是他有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用这套方法学习,他不仅可以快速搞懂自己原来不熟悉的知识,而且可以学习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1.1.2 以教促学

费曼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If I couldn't reduce it to the freshman level. That means we really don't understand it。意思是假如我没有办法把一个知识点让大一新生听懂,说明我自己也没有真正弄懂它。

这正体现了费曼一以贯之的教学风格。费曼拥有一项很多领域内的专家不具备的能力,那就是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话来解释专业知识。

他会尽量写一些普通大众能够理解的物理学著作,如《物理定律的特征》和《QED:光和物质的奇妙理论》。书中用了很多生活化的语言和大众可以理解的比喻来解释难懂的物理知识。

《别闹了,费曼先生》中,有一章是关于费曼挑战教科书的故事。他让大一学生把物理教科书举起来,一字一句地读出教科书上对于“摩擦发光”(Triboluminescence)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但是费曼说,这些对科学概念的阐释不过用一些字去说出另一些字的意思而已,学生通过阅读和记忆教科书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只不过是“生吞活剥的背诵”,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这也是他被社会大众所熟知,被很多名人所推崇的原因。

在费曼儿时,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一种鸟的名字。费曼回答说不知道。这个朋友嘲笑费曼,说费曼的父亲都不教他知识。

其实费曼的父亲早就教过他这种鸟的名字,甚至还教了他如何用中文、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日语来说。

但他的父亲告诉费曼:“就算你知道了这种鸟的名字,知道了它在不同语言中的叫法,你依然对这种鸟一无所知。知道一种事物的名字,并不代表你真正了解它。”

这件事对费曼未来理解世界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费曼看来,只用专业术语解释专业领域并不算真正搞懂这个领域。因为每个专业术语本身也有其内在含义,只有真的懂了其内在含义,才算真的搞懂了这个领域。

费曼曾说,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系的学生把4年的大学时间都浪费在死记硬背专业术语和名词解释上了;而他虽然是个生物学的门外汉,却能够快速地厘清这些概念,并在哈佛大学发表关于生物学的演讲。

如何检验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某些知识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尝试教会别人。当我们有能力教会一个之前完全不懂这些知识的人时,就代表我们真的学会了。

教别人是输出,学习是输入。教会别人就是用输出来倒逼输入。

《礼记·学记》中的“教学相长”,讲的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通过教别人,来促进自己不断学习。教别人的同时,我们也在进步。

1.1.3 发现盲区

输出除了能促进我们学习之外,还能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盲区。如果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我们是很难发现自己的盲区的。

例如,很多同学看课本,看完之后觉得自己仿佛什么都会了,都不想听课了,但听老师讲课时,却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知识点没注意到;做课后习题时,发现自己做错了好几道好像已经学会的题。

这种看起来好像懂了,其实根本没懂的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盲区。每个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盲区,所以每次考试大家错的题都不一样。找到盲区,消灭盲区,我们才能考出好成绩。

看过和掌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1.第一种状态:看过

看过是原来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因为之前没接触过,看到的时候人会产生一种获得感。即使再次看到,人的大脑会马上反馈这个东西曾经看过,这时候没了新鲜感,有些人会不耐烦,不想再看。在这个阶段,我们很容易错误地认为自己掌握了。

在这个阶段得到的知识其实是“脆弱知识”,我们很容易表现出“脆弱知识综合征”。这是美国教育学者大卫·珀金斯提出的针对学生知识掌握不到位的现象的一种总结。如果只掌握脆弱知识,人无法把所学的东西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更无法对其进行应用和创造。

脆弱知识一般有以下3种类型:第一种是惰性知识,这种知识明明已经存在于我们的脑海,可是对我们不起任何作用,除非在考试中出现,否则我们是不会想到这些知识的;第二种是幼稚知识,学生在学习前的那些错误的认知和理解,在学习完之后没有任何改善,依然坚持自己的错误印象;第三种是模式化知识,学生只学习了模式化的问题解决方式,但是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解决,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案,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步骤。

在考试中,学生无法答对基于同一原理或概念的新题目,除非遇到老师讲过的原题。在生活中,学生遇到类似或相关的情境时也不会用学到的知识去处理真实世界中的问题。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2.第二种状态:掌握

掌握是融会贯通,表现为一个人深刻理解了某项知识,能够把该知识完整地、有条理地传授给别人,就算该知识的表达形式有所变化,也不影响人的理解和输出。

这就像“看电影”和“欣赏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

有些电影我们看过一次,就会认为我们已经知道这部电影,再看一次的时候,会觉得都看过一次了,有什么好看的;有时候由于陪朋友又看了几遍,感觉自己好像都快能背下整部电影的台词了。但这时候我们真的完全了解这部电影了吗?其实未必。

很多人看完一部电影后,觉得这部电影太精彩了,忍不住又看了好几遍,觉得自己充分理解了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但向朋友介绍这部电影时,朋友却毫无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这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真的搞懂这部电影。我们以为自己懂了,但向朋友分享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有很多细节其实自己根本没注意到。

思考一下,对于那些我们十分喜欢,觉得精彩绝伦的电影,我们真能完整、清晰地描述清楚其中的每个精彩桥段吗?

(1)我们能说出电影中每个角色的定位和性格吗?

(2)我们注意过电影中每个场景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吗?

(3)我们注意过电影的画面布景、颜色应用和演员服装搭配有什么内涵吗?

(4)我们想过电影剧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

这还只是欣赏电影需要思考的,假如要拍一部电影,那需要思考的问题还要多得多。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看电影,真的只是“看过”,就像很多人的课业学习,也只是“看过”,经不起检验。 W61PnAtN15lorl+J4ZEY5egZlFl+59PEv05M/AIm7tXlJxlraMpIO3XQ4z9v3N7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