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觉得,婚姻中的不幸全部源于自己的伴侣。对方是一个特定的人,这时候人们很容易会想到,如果换一个人这些不幸就不会发生。实际上,决定性的因素很可能是我们内心对异性的态度,无论对方是谁,这种态度都可能以类似的方式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婚姻中的问题大部分是我们自身发展的结果。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男女之间的不信任并非源于两人相处之后的不愉快经历,而是源于自己的儿童时代。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爱与激情并非到青春期才会出现。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幼儿的感觉、渴望和要求也是充满激情的。成年人总是错误地以为,年幼的孩子都是被爱环绕的。实际上,儿童常常会有挫折感、失望、无助和嫉妒等负面情绪,他们经历的欺骗、惩罚和恐吓并不比成人少。
这些早期的经历会一直跟随他,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对他与异性的关系造成影响。儿童时期的经历各不相同,但是这些经历在他们成人之后对两性关系的影响,存在一个可识别的模式。
在男性身上,我们通常能看到他们幼时与母亲关系的影子。
首先,面对让他们害怕的女性,他们会退缩。因为婴儿在接受母亲的照顾时,不仅体验到了温柔,也有过很多有关禁止的经历。个体完全摆脱早期经历是非常困难的,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他早期经历的痕迹,这种状态会很自然地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中重演(妻子在很多方面扮演的正是母亲的角色)。
其次,同样是因为母亲,女性会成为神圣的化身,处女情结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之一。这种心理会有很多正面的效果,但是也有相当危险的一面。在极端的案例中,有人认为值得尊敬的女性应该是缺乏性欲的,对她怀有性的渴望是对她的侮辱。由此,即使非常爱她,也不会和她完全地身心结合,他只能在一个“低级”的女性——性工作者——那里去满足自己的性欲望。在很多案例中,丈夫爱慕、欣赏自己的妻子,但是两人的夫妻关系并不和谐。有的妻子甚至接受这种状态,但是接受并不等于满意,这样的夫妻关系一定会滋生不满。
最后,男性害怕不能满足女性。根据本体论的观点,这种恐惧同样源于童年时代。当一个男孩孩子气的求婚遭到嘲笑和拒绝的时候,他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这种不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下来。成年之后,在与女性的关系中,就会时常表露出来。在婚姻中,男人会对妻子引起的挫折更敏感,应激状态也更持久。如果妻子不能视他为唯一,如果他不能满足她的欲望,对于欠缺安全感的男性来说,就会觉得这是巨大的侮辱。如此一来,他会本能地想要伤害妻子的自尊。
这种感觉常常是无意识的,由此引发的反应没有固定模式,可能会导致婚姻关系暗流涌动,也可能会引发公开的憎恨。
如果丈夫与妻子关系紧张,甚至时常发生冲突,那么他可能会在其他地方宣泄紧张的情绪,例如在工作中、同性间,或者找其他女性陪伴自己。他之所以会找其他女性,是因为他不害怕无法满足她们,他们的关系中没有法律和道德的义务。正因为如此,与非婚姻关系的女性相处时,男人更容易获得放松、愉悦和满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