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杀死金钱脑里的“癌细胞”:刚开始理财的“4大误区”

你如果想变有钱,就必须有一个健康的金钱大脑。但在刚开始理财的时候,我们总会有一些误区,或者会碰到一些“陷阱”,让我们“掉”进去。而且关键是,这些陷阱从本质上讲,都不是外部导致的,而是我们自己内部引发的。

我在课上把它们比喻为金钱脑里面的“癌细胞”。听起来特别可怕,事实上也如此,你的金钱脑本来是帮你掌管金钱的,但“癌细胞”会慢慢开始分裂,占据你的大脑,削弱你的管钱能力。试想一下,若你的大脑都布满“癌细胞”,它就不是金钱脑了,而是一个“癌细胞大脑”。所以,金钱脑里的“癌细胞”每分每秒都在阻碍你变有钱,最终很有可能让你一无所有。

你看,虽然只是思维和心理上的误区,但它们实际上对你生活的影响,一点都不亚于病理性的癌细胞。今天我们就要开始把金钱脑里面的“癌细胞”逐一杀死。

癌细胞一:从众心理——以别人为标准

理财的第一个思维误区,就是“从众心理”。在讲为什么会从众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我们一直都在说理财,你觉得理财到底是什么呢?

我猜你会说:理财,就是买一些理财产品。

然后我问:比如说买什么呢?

你可能会说:买基金、买股票,甚至买房子!

好了,关键的问题来了,我接着问你:你是怎么知道要买这些东西的呢?

这时候,99%的人都会说:大家都是这么说的!

你看,你就连最基本的关于理财的概念,都是“从众”而得来的。因为从众,我们对“理财”的概念首先就是有误解的。大家都在说的买基金、买股票和买房子其实只是表面,它们只占理财的一小部分,或者说,它们也只是实施理财的一部分手段而已,并且这种手段的实施,得先有原始积累。简单来说,要买东西,首先得有钱吧?但由于“从众”,大多数人会误以为上述的三种产品就是理财的全部,所以他们会觉得自己离“理财”这件事还很远,所以才迟迟不开始理财。

事实上,今天你就可以重塑一下思维了,记住我的一句话: 理财,就是重新处理“赚、用、存”三者的关系。 这才是理财的本质。如果你刷新了认知,对理财的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你就能发现,无论你处在哪个阶段,其实都可以开始理财。如果你的收入还很有限,就想想该怎么存;如果你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就想想该怎么赚;如果通过努力,你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就多考虑考虑该怎么用。

而对大多数还在财富累积阶段的年轻人来讲,更好的顺序是“存、用、赚”,这也是本书的展开顺序。因为人刚开始到社会工作,缺乏经验和能力,提高收入是很难的,相反,控制支出就比较简单,所以“存”就该放在第一位。然后你也不难推断出结论:在你没有什么钱的时候,最好的理财方式只有一个,就是省钱,也就是管理好你的“用”,尽可能增大你的“存”,因为你的“赚”不是由你单方面决定的。至于为什么“存”必须放在第一位,其实还另有原因,在专讲存钱的章节我会仔细说明。

话说回来,那么人为什么会从众呢?生物本能使然。我们设想一个场景,假如你回到了原始社会,你和你部落的其他“野人们”穿着草裙,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散步。忽然间,你发现你的小伙伴们都开始朝一个方向奔跑。你猜,你会有什么反应呢?出于求生的本能,你肯定跟着拔腿就跑。如果在那个时候,你不跟着大家,反而站在原地理智思考,你想——为啥他们都跑了?急啥啊,慢慢来!我保证,你一回头,就能看到那头垂涎欲滴的狮子。最后,从众的人都活了下来,不从众的极个别都成了晚餐。

从众心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为了活命而发展出来的一套反应机制。而这种强大的生物本能,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理所当然地保留至今。但现在和以前不同的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生命安全是得到保障的,我们没有那么迫切地要躲避天敌,要“活命”。放任这种本能,反而会让我们忽视事物的本质以及自己的需求,给自己带来损失。而从众心理的最基本特征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表现在理财时的特征就是:别人买,我也跟着买。可是,这里最大的隐患和风险其实就是那两个字:别人。你想想这多危险,你的决策标准,居然是“别人的标准”。

有一次,一位学员跑过来问我:“老师,我想理财,你说我该买股票吗?”

我问他:“为什么要买股票呢?”

他说:“因为大家都在买啊!”

我继续问:“大家是谁呢?”

他说:“就是别人啊!比如,我的同事、上司,还有亲戚。”

你看,这个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因为他根本没有自己的标准,他是以他人的标准为标准的。请问,你有办法用别人的地图,来走好自己的路吗?没有办法!比如,近几年流行做副业赚钱,大家看到了别人的结果,欣喜若狂,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做“副业”。相信你也发现,疫情到来的这一年,在朋友圈中卖各种产品的人,也比往年明显增加了。但是,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思考“做不做副业”这个问题,我提出了三大疑问:

第一,你看到的是别人做副业的结果,但你有没有问过,在过程之中,别人付出过什么,又牺牲过什么?而你是否愿意做出同样的付出和牺牲?

第二,你主业都没做好,凭什么做得好副业?如果副业做得比主业还好,主业还是不是主业?

第三,那些不断劝你做副业的人,你觉得“劝你做副业/教你做副业”这件事情,是他们的副业,还是他们的主业?

当你看到一个所谓的机会,跟风进货,最终可能因为缺乏销售的能力和销售的渠道,赔得血本无归。最终残酷的现实就是,你干副业赔光了钱,而劝你干副业的人都赚到了钱。我把这称作“从众心理的恶化”,即侥幸心理。一方面,从众心理让他们觉得别人有,我也要有;另一方面,从众心理恶化为“过度自信和侥幸心理”,让他们觉得别人可以,我也可以。

他们通常缺乏成本思维,认为一切的发生都理所当然,甚至他们会觉得,“不用付出就能得到”也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期待的是像别人一样“不劳而获”,但他们忽略了别人真实的状态是“多劳多得”,所以自己最后才“得不偿失”。

请记住,当你不能全盘了解这个东西,也就不能全盘了解风险,这时候任何一个小风险,对你而言,可能都是最大的风险。 当你不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风险最大。 当你看到别人都向一个方向跑的时候,你很容易就会跟着做出最愚蠢的决定。

回到当今社会,吃掉你的不再是那头狮子,而是那个“方向”。所以,下回在做决定前,请你务必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决策的标准是什么,到底是来自自己的调查、计算和判断,还是来自“别人”?如果答案是后者,你就该悬崖勒马了!

癌细胞二:情绪驱动——以欲望为标准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有很多个,其中最重要的是——能把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区分开来。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标,那么你的决定都会来自你的欲望,你的购买都会来自你的情绪。

而在商业社会里,这些情绪和欲望就会被商家加以利用。简单来讲,你的所有购买冲动,都是可以被设计的。而且根据我的经验,不管你在哪个财务等级,都有相应的“陷阱”等着你。你有100元就会有100元的陷阱等着你,你有1000元也会有1000元的陷阱在等你,你有1万元、10万元、100万元,也不例外,总有一款适合你。金钱脑里的癌细胞,所谓的情绪驱动,一言以蔽之,就是贪念在作祟。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七旬老夫妻,深陷理财梦》。大致是说,上海的一对老夫妇,给某投资机构交了51万元,对方承诺一周后就能赚到170万元。机构跟夫妇二人保证:“你今天交51万元,我们过几天,就连本带利给你赚回来。你看我们店面这么大,用户那么多,又有工商注册,人跑得了,店都跑不了啊!”最后老夫妻俩到银行准备打款时,幸好在银行员工、经理还有民警的极力阻拦和规劝下,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正面临骗局,放弃了打款的念头,才保住了养老的本钱。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诈骗案,至今记忆犹新。在北京,有一个人到处告诉别人他是蒋介石的后人,他现在需要马上飞回台湾分遗产,自己能拿到的部分是1000多万元,但现在就缺一张机票飞回去。如果你愿意借2000元给他买机票飞回去,为了感谢你,他拿到遗产后会分给你一半。这个理由够荒唐了吧,但你可能很难相信,居然有人会上当。截至被公安机关逮捕,这个人前前后后一共骗到了1000多人。

无论是老夫妻的新闻,还是“后人”的诈骗案,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骗案的实施手段也许各不相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瞄准了人性。情绪和欲望一旦被激发,受害者的双眼就被蒙蔽了,贪念一上来,理智的大脑就瘫痪了。

下次要是机会出现时,你就得问问自己:首先,有这样的机会,为什么那个人自己不赚,要带你一起赚?其次,如果真的出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个机会凭什么轮到你?别相信运气,要相信实力。 实力就是最好的运气,而守好财,就是最大的实力。

我想告诉你,如果你不是常走运的人,也没有做过什么努力,主动改变过自己,若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无缘无故地走运了,而且是比较大的所谓“狗屎运”,请先别高兴,也别侥幸,马上警惕起来,看看自己是不是被骗了。

癌细胞三:把概念当目标——以“知识”为标准

如果说癌细胞一和二,是稍加警觉就能避开和剔除的,那第三类癌细胞,就是最容易被忽略,但又最多人容易踩进去的坑。

过去一年,我在全国各地开讲座,提问的环节,很多同学都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老师,我要如何才能达到财务自由呢?”

我通常都会反问:“在你看来,怎么样才是财务自由呢?”

这时候,提问的同学都会像机器人般地重复以下的这几句话:

“财务自由,指的是被动收入大于主动支出。”

“财务自由,意味着不再需要为钱而工作。”

“财务自由,意味着不再需要付出劳动也能获取收入。”

我接着问:“我知道你说的,可是这些都是书上有关财务自由的概念,我想问的是,对你而言,财务自由的标准是什么呢?”

听完我的话,提问的同学要么哑口无言,要么支支吾吾,好像有什么想说的,可又说不出来。

我趁机引导他们:“这就是你们达不到财务自由的原因!虽然你们嘴上说着要财务自由,但实际上你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你们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所以你们只是在重复着书上的话、书本上的概念而已。”

更关键的是,我们很多时候所谓的知识,对概念所谓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对知识和概念的简单重复上。我们缺乏的,是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探究和深思。比如,说到理财,有一句话你一定听过——复利是人类的第八大奇迹。你知道这句话,也会复述这句话:“复利是人类的第八大奇迹”。但可惜的是,你没有思考过,你只是在机械地重复、人云亦云而已。不信?那我问你,如果复利是人类的第八大奇迹,那前七大奇迹是什么?

所以,在我看来,概念归概念,概念是不能当成目标的。因为概念相对客观,而目标永远是主观的,更准确地讲,目标是很私人的事情。我们的问题在于,总是把概念错当成目标。其实解决的方法特别简单,就是我课上常说的一句话:书中有书中的概念,但你也要有你的定义。操作的核心是:把客观的概念主观化,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得出自己的结论。

重视知识没错,但别忘了,运用知识的主体,是你自己。所以,知识不是标准,你自己才是。因为你有你对财务自由的定义,我也有我财务自由的理解。比如,我曾经辅导过一个学生,她是上班族,企业白领,工资水平一般。

我问她:“在你眼中,怎么样才是财务自由?你忘掉书本上的知识,告诉我,对你来说,怎样才是财务自由?”

她想了想,告诉我——工作不太忙,朝九晚五,能准时下班,下班后能发展自己的一项兴趣;收入相对稳定,年底双薪,每个月能够定期存下钱;有双休,周末可以和朋友聚会,或到周边的城市游玩。三年内完成初步积累,然后在市中心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家,有一辆安全性能好的代步车,每年还能带父母出国旅行至少两次。她觉得这样就是财务自由了。

她描述得很清晰,也很具体,事实上她所描述的目标,都可以分解成一个又一个更明确的赚钱或存钱的小目标,然后很快去实现,所以她想在三年内做到是不难的。在我手把手的辅导下,她提前了一年多的时间,不到两年就达到了目标。

但试想一下,如果你将“财务自由”这个概念当作目标,可能要10年、20年,甚至50年都达不到。因为这个概念对你来说,太遥远了,你会泄气的,甚至你会觉得这是骗人的。但其实不是,只是你理解错了这个东西。你以在课堂上或书上学到的知识为标准,定错了标准,所以定错了目标。

你需要多少钱才能达到你理想中的自由,首要的标准就应来自你自己。 比如我自己的财务自由标准,一般我不喜欢把其命名为“财务自由”,因为它听起来好像我本来有多不自由一样。我更喜欢的命名是“提前退休”,具体的描述是:可以不上班,靠着投资的利息过生活,工作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如果要做,不为钱而做,要为实现理想而做。

我在25岁的时候,就过上了“提前退休”的生活。我也常跟我的学员讲,如果你不是要过那种极尽奢华的生活,人生只需要存200万元,即可“提前退休”。概念是冰冷的,知识是不切实际的,只有把它们跟你的个人需求相结合,成为新的描述,真正的标准和目标才会出现,你的财务自由之路,才真正踏出了正确的第一步。

那你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标准不明确,目标就会不清晰。要知道,一个不够清晰和明确的目的地,是永远没有办法到达的。

癌细胞四:把结果当原因——以“表象”为标准

不仅仅在理财上,在个人成长的各个方面,当我们论及结果时,误区四就会反复地呈现。一言以蔽之:大家都爱追求表面的结果,所以,大家总爱把结果当成原因。什么意思呢?就像有时候,我会在我的朋友圈中分享一些我的基金投资成果。比如,我在年前买了一只基金,到现在11个月了,它的收益率已经达到了58%,这已经是一个特别高的收益了。这个时候,总有人留言问:“老师,你买的是哪一只?我也去买。”事实上,他这么问,如果又这么做了,风险是非常高的。因为,当他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证明了,他根本不懂基金的买卖。

关于基金,首先,你要判断该在什么时候买;然后,要收集情报,预测形势;最后,你要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卖。你知道买,却不知道卖,这不就是傻吗?而且,你都看到我晒一个成绩出来了,如果你对基金有最基本的了解,你应该知道,仔细的分析和预判、良好的心态,才成就了我长期持有这只基金的结果。

你只有复制了原因,才能产生类似的结果。但如果你只是去复制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会成为一个新的原因,从而产生出另外一个结果,并且新的结果有可能会让你大失所望。关键是,我选购的基金回报率已经达到58%了,上升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如果你在看到的时候去买,走势处于高位,其实也赚不到什么钱了。可见,这也是一个你不够了解基金、不应该去投资的体现。

就像有很多人在追求成功,是觉得成功会带来快乐,在他们头脑中的公式是:因为成功,所以快乐。但他们再一次搞错了因果关系。请记住,所有的成功,都是快乐的结果,而不是快乐的原因。你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你才容易成功;你能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你就成功了。所以,当“成功”明明是一个结果时,你却把它当作一个原因来追寻,就必然会产生出新的结果,这个结果很可能是“痛苦”。

总把表面的结果,当成本质的原因,是常人的思维误区。 所以,杀死这种癌细胞的方法,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清晰地认识到:结果并不能复制,只有探究出结果的真正成因,才有复制类似结果的可能。当然,之所以想着只要复制结果就能成事,可能是因为投机取巧的心理在作怪。这种心态也会让你和财富渐行渐远。

当你清理掉这些癌细胞后,现在就已经拥有一颗健康的金钱大脑了。你会发现,原来你在理财的时候、面对金钱的时候,所有的标准都不是基于客观的事实和数据,而来自他人、情绪,是所谓的知识和表象的结果,这都会产生各种后续的问题。

曾经的你,不知道自己的标准在哪里,也不知道财务自由的标准是什么。现在你知道了“赚、用、存”的思维框架,更关键的是,在本书的后续章节,我会把更多关于如何赚钱、如何用钱和如何存钱的标准告诉你。而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你用这些标准和守则,重新武装你的大脑、指挥你的行动,做你真正想做的选择。 Gd6+FzuYnu7fxPOPDACJbap6PxPpTpv36S2rmfElgTO1T/stvWNShya69sA7hh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